首页>报纸>梅州日报>  客家清明话扫墓

客家清明话扫墓

作者: 出版日期:暂无 点击数:9

【地址】 地址1 地址2

【版次】第8版: 客家

【入库时间】20140430

【全文挂接】

【全文】

客家人扫墓程式多多(图片来自网络)

在客家农村地区,每年到了清明节,都有“挂纸”或“打醮墓”的风俗,也即是扫墓的俗称。清明节又名“踏青节”,据道光《长乐县志·舆地略·风俗》称:“清明,同行谒墓,曰踏青挂纸钱”。如果这天不扫墓的人,也有外出到野外去,俗称“春游”。

清明扫墓前,需对先祖墓地周围加以清理。据咸丰《兴宁县志·风俗》载:“清明上冢培土,剪荆棘。”俗称“铲清”或“铲地”,由妇女们用镰刀割去坟墓周围的杂草。客家人在“挂纸(扫墓)”这天,一大家人带着祭品,即除了三牲(鸡猪鱼)、水果、茶、酒外,还有各种粄。拜祭过程是:先把涂抹有雄鸡公血的草纸(又叫纸宝、墓头纸)挂在坟头上,再按一定数量与距离将草纸放在坟墓周围。上香,先拜祭祖宗,再拜祭墓侧的“后土”,此俗又有“先正穴再后土”一说。拜祭完毕后,焚烧纸宝、纸钱、上代衣等。接着燃放鞭炮,最后是辞坟。

在客家地区农村,清明节的代表性食品为“清明粄”(又叫“青粄”)。用采到的苎叶、艾叶、鸡屎藤、白头翁等青叶后,洗干净,挤压成汁,加上米粉(包括少量糯米粉)、白糖,搓成粄团,成粄块后上锅蒸熟,就成了“清明粄”。传统的说法是吃了可以治肚痛、胃肠病等,也是很好的药用保健食品。(曾本元)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