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报纸>梅州日报>  北埔:一个客家村的家园守望

北埔:一个客家村的家园守望

作者:陈键兴赵新兵 出版日期:暂无 点击数:9

【地址】 地址1 地址2

【版次】第8版:走进台湾客家之新竹

【入库时间】201209001

【全文挂接】

【全文】

 [记者亲历]

 

1834年,台湾府淡水同知李嗣邺授意客家垦首姜秀銮与闽南富绅周邦正合组垦号,以客家人为主的垦民来到新竹一个叫“北埔”的偏僻山乡。一百七十年时光流转,如今的北埔成了北台湾客家聚落的重要标本,与高雄的美浓南北呼应。

记者来到北埔,是在一个初冬的晴日里,古镇仿若一位年迈的老者,沉浸在悠闲、安适的暖阳里。北埔有最重要的两座古建筑。一座是被列为“一级古迹”的金广福公馆,即是清道光年间设立的处理垦务的办事处,“金”意指官方授权,“广”指粤籍客家人,“福”指闽籍移民。另一座是姜家古厝“天水堂”,也已有百多年历史,是北埔聚落内最大的传统客家三合院。

北埔镇子不大,在一座叫“忠恕堂”的老宅里,记者穿过狼藉一片的小道进入院内。这是一个已几乎倾颓的客家三合院,破陋的屋檐上垂着藤蔓,部分墙体裸露着土坯。正厅梁刻的漆彩还未褪尽,两根石柱上刻有一副楹联:“道学接尼山德备修齐垂德范;功名昭宋史家传钧轴振家声”,而一处围廊的拱匾上写着“爱吾庐”。当地文化工作者古先生告诉记者,历史上北埔只出过两个秀才,其中之一就是忠恕堂的先祖曾学熙,而“忠恕”之名则取自论语。如今,忠恕堂的后代们都搬到台北去了,老房子早已无人看管。

从忠恕堂出来,不远处就是北埔最知名的那条老街,一直延伸到慈天宫前。创建于1846年的慈天宫是北埔最重要的信仰中心,整个聚落即是以此为中心建构起来的。慈天宫的格局深受其广东原籍母文化的深刻影响,宫内的石雕龙柱和刻有民间故事的石柱古朴而精美。慈天宫前的井字形街市上,有很多贩售客家特产的摊位、擂茶馆和客家餐厅。虽然不是周末,但游人还是不少。

走进隐居在深巷里一家叫“水井”的茶肆,记者和看店的黄小姐聊了起来。她跟记者说起“水井”的来历,原来是几个世居北埔的客家子弟十多年前自发创立了文史工作室,就北埔聚落演进开展田野调查,后来开了这家店以为据点。“水井”这个名字别有意味,闽南话中“水”的音和客家话中“井”的音都是漂亮的意思,其中含着主人对北埔这个客、闽先民合力开拓的家园的赞美。

今天的北埔靠着“客家古聚落”的声名发展起了观光产业。记者在谈话间发现,黄小姐手边摆着几本有关中国古建筑的书籍,就问起她对台湾客家聚落保存传统的想法。“现在,在台湾要保存传统的老房子非常困难了,老师傅慢慢凋零了,老工艺就失传了。一些地方修缮老建筑,都要去大陆请师傅。不过,北埔客家人的传统风俗保存得还好。这些年,看到保存传统也能带来可观的经济利益,年轻人回来搞经营的也多了。”她说。

离开小镇时,又穿过宁静的巷弄,遇见正要离开的游人,他们手里提着一兜兜客家土特产。今天的北埔客家人,就是这样面对着生存与保存、发展与坚守的对置议题,守望着远去的家园。

(注:本文作者系新华社记者)

 名词解释——垦号

垦号为清治时期汉人合法开垦“无主地”的团体。17世纪的清朝,中国境内“无主地”地权皆属清廷官方所有。汉人或移民若想开垦土地,皆须按照既定程序向政府申请土地“开垦权”,如无人提出异议,才发给“垦照”,而获得该垦照的原申请人,称为垦主。而该开垦的团体即为垦号。之后垦主即招佃农从事实际拓垦工作,在向官方纳粮完税后,则可取得该垦地所有权,成为业户或业主。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