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29)
期刊(7)
学位论文(6)
人物(1)
视频(1)
按栏目分组
报纸 (29)
期刊 (7)
学位论文 (6)
人物 (1)
视频 (1)
按年份分组
2015(1)
2014(15)
2013(4)
2012(6)
2011(4)
2010(6)
2009(6)
2007(1)
2001(1)
按来源分组
其它(8)
赣南日报(6)
惠州日报(2)
深圳特区报(2)
社会科学杂志(1)
人文及管理学报(1)
歌曲(1)
歌海(1)
福建党史月刊(1)
怀化学院学报(1)
新埔枋寮义民爷信仰与地方社会的发展:以杨梅地区为例
作者:赖玉玲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象徵资本  客家  公号  祭典区  联庄  杨梅  义民信仰  义民庙 
描述:統的委員會形式;清末以來的地方社會代表家族,又成為義民廟事務的重要集體決策者。伴隨義民嘗擬宗族發展形式,延續家族作為地方社會代表的聲勢和名望,也使得義民祭典得以輪替不斷。枋寮褒忠亭義民廟由十五個地方社會家族以「公號」,代表十五個祭典區參與義民祭祀。公號的設置往往含拓墾名號、商號、祭祀公業或嘗會名稱的使用,富有家族、宗族共同對外活動的代表性意義。義民廟的發展即建立在十五祭典區的十五個以公號作為代表之客家家族發展,和義民廟事務的參與、祭典的籌辦過程。而台灣北部土地開發呈現大租戶開墾形式,具有義民祭典代表和地方墾首、地主身分的地方代表以家族為次中心,在家族公號的號召下,把其拓墾區域內的佃戶納入同一參與祭典的單元中,成為跨區域的聯庄組合機制。清代以來楊梅地區人群分布和社會結構呈現以客家人為主,林爽文事件之後,因楊梅客家人對客家人群、祖籍,及客家義民軍忠烈精神之認同與崇敬,義民信仰在楊梅地區建立。民國八十七年(1998)楊梅聯庄當值義民祭典,以「陳泰春」總正爐主為首,整個楊梅聯庄區域內地方社會就地方家族,和包含地方主要家族祭典委員會的共同籌劃下,配合地方「領調」、「奉飯」,和義民節活動,藉由義民祭典形成區域動員。
社会经济变迁下的客语学习及其困境之研究-以杨梅镇大同国小为例
作者:黄文政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社会经济变迁文件分析  质性研究  访谈  文件分析 
描述:解,運用訪談、觀察及文件分析等研究方法進行研究。即以訪談家長、學生、學校客語教學人員之資料為主,並輔以研究者觀察所得及相關文件資料,分析上述資料並佐以楊梅鎮及大同國小之現有社會變遷分析數據,歸納出本研究的結論如下:客家族群客語能力的喪失,實際上是台灣大環境變遷的結果;台灣社會變遷的事實,連帶影響家族制度與家庭親子關係的變化,最後導致客語傳承功能的式微;領有客家庄頭銜的楊梅鎮,其經濟發展雖不如台灣整體的發展速度,但是仍存在著客家族群母語面臨相對弱勢的命運;相對之下,現有學校母語教育的方式便有許多盲點、困境亟需調整及克服。根據本文研究結果提出之建議如下:珍視傳統家庭的價值,增強家庭親子相處的時間,才能確保正常的母語學習方法;政府應透過加強社會教育與學校教育的手段連結家庭教育,恢復家庭因社會變遷失去的母語教育功能;母語的傳承關鍵點在建立母語價值觀;母語教學在政策上的建議是以學校為本位的「媒合」,即家長共同參與學校母語課;社區母語義工常態性進駐學校,參與學校的母語教學及相關活動,使社區、學校形成母語語言巢;學生也主動走進社區,經由對社區母語情境的親近,強化客語的學習與使用。
一个客家宗族的定根与发展--杨梅阴影窝陈家的案例
作者:曾惠祺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  杨梅阴影窝  移垦  定根  宗族组织 
描述:十五年自原鄉廣東省嘉應州興寧縣坭陂墟渡海來臺發展至今已逾二百年,本文首先從「推拉理論」及「原鄉生活方式論」著手探討原鄉生活背景對於陳家來臺發展的影響,並說明在原鄉所建構的生活方式與宗族發展的特色。陳東浩來臺後,原鄉的生活經驗及秀才的學識背景,加上新莊平原的繁榮給予陳東浩很大的發揮空間,也累積了許多財富與田業,然隨著新莊港的沒落與衰微,約在嘉慶末年(1810年代)再次舉家遷移至位在林口台地小南灣地區,期望家族在此可以農耕為業生根落腳。然而,一個以閩人為主的聚落裡,擁有大片土地的粵籍居民反而居於弱勢,在道光二十五年(1845)時陳東浩四子遷離小南灣,並依據鬮書析產之結果分兩路遷移—大房、四房遷至關西南片仔,二房、三房遷至楊梅陰影窩—再度追求新鄉尋找安身立命之處。
由於遷離小南灣時,由二房陳雲富派下將開臺祖骨罈一同攜至楊梅陰影窩安奉,因此以陳家二房陳雲富家族在楊梅陰影窩的拓墾與發展為討論主體。陳家二房族人入墾陰影窩後,便致力於水稻農業的建立。一方面透過水稻農業的建立,陳家物質生活基礎漸趨穩定外,由於陂圳修護、水源使用以及堆肥製造等水田化的發展過程,使陳家族人與陰影窩這片土地逐漸密不可分,「人與土地關係,亦逐漸由維生轉化為安生立命的意義。」。另一方面,透過農業勞動合作、通婚圈的形成、宗教組織的參與等面向的探討,了解陳家在陰影窩社會網絡的建立情況。--「當臺灣的漢人社會逐漸定著化以後,社會群體的分類原則也跟著開始轉變,逐漸以本地的神明信仰和新興的各種宗族組織為認同對象。特別是從受祖籍觀念影響的移植型宗族,轉變為源於來臺開基祖在本地形成的新宗族。」
陳家族人藉由公廳與祖塔的建立,共同祭祀先人以維繫宗族團體繼續存在,也是凝聚宗族成員親密情感的核心要素,而建立公廳與祖塔的地點—陰影窩,也就成為陳家宗族「定根」之所在。但是,由於自清道光二十五年以來便各自分居發展建立生活空間,各房後代裔孫的往來日漸薄弱,加上陰影窩祖塔規模過小不敷使用之下,使得各房族人有了「刈火」之議。大房與三房分別在關西下南片與楊梅二重溪刈火,分建祖塔與公廳之後,陰影窩的祖塔與公廳在陳家宗族的意義有了重大轉變—陰影窩的公廳成為了二房陳雲富派下專屬,全族的祭祀活動便轉而以清明節的祖塔祭掃為主—因為這裡是陳家開臺祖陳東浩骨罈的安奉處,是「血脈」之所在。同時,陳家尊長又試圖透過族譜的纂修,進一步將陳家宗族的發展具體訴諸於文字記載,達到慎終追遠、敬宗收族之效,期勉後代子孫能不忘本,將宗族精神傳承下去。然陳家的宗族組織卻因為時空背景的變遷以及後代族人之決定的影響下,其機能及運作與一般所認知的客籍宗族的發展有相當的差異。
客家地区宫庙与祭祀圈发展之研究-以杨梅锡福宫为例
作者:许翘庭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民间宗教信仰  宫庙发展  祭祀圈 
描述:探討傳統客家信仰組織互動與社會功能以及祭祀圈內涵價值,並評估政府在辦理推動客家重點發展區的設置或客家文化節目活動,推行的可行性參考,進而建議楊梅客家地區宮廟能夠發展成為最具客家代表性之一的地區信仰中心與客家文化特色風貌的再現。最後也將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可行的建議,期望將來各方作為相關法令的修訂及宮廟重建的全面性規劃參考,並提供宮廟發展與經濟觀光效益面向的參考。同時透過祭祀圈來看客家地區楊梅錫福宮九個里所共同聯庄祭祀範圍的發展現況。也期望藉由本文的相關文獻蒐集與實地參與紀錄資料,以重整錫福宮快要流失的資料,藉以保存大部份已漸漸被遺忘的廟宇沿革及發展歷程。
永定新旧移民之客家话比较:以杨梅镇秀才窝与蘆竹乡羊稠村为例
作者:徐雨薇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羊稠村  新移民  秀才窝  永定  客家话 
描述:與目的,並交代文獻回顧等;第二章為永定新舊移民客家話之語音系統,分別對秀才窩及羊稠村的語音系統做交代;第三章將研究主體之永定客家話與中古音做比較;第四章分別從聲母、韻母及聲調三方面探討新舊移民永定客家話的語音特點;第五章研究二者音類之間的關係,包括聲母發音部位和方法的不同如何影響韻母的表現、不同聲母系統的歸併類型,及不同韻攝間的合流與平行現象;第六章是新舊移民永定客家話詞彙比較;第七章為結論,交代研究發現與成果及不足之處。秀才窩與羊稠村乃尚未被發現的永定客家方言點,以二者為研究主體之立意在替客家研究增添新版圖。且今下台灣新移民的研究多只關注於以新娘身分隻身來台的東南亞新移民女性,並未把焦點放在羊稠村這樣一批「大陸新移民家庭」上。以新移民的研究對象而言,忽略了這一批本身即為「唐山公」、「唐山嫲」的羊稠村永定新移民;以新移民研究範疇來說,以往只注重在文化方面,未有深入對語言的研究;再以語言學界研究而論,台灣語言學界尚未出現以新移民語言為對象的研究,故本論文在新移民及台灣語言研究方面,有將研究視角向不同對象及範疇邁進之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