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905)
期刊(571)
学位论文(213)
视频(160)
图书(45)
会议论文(15)
按栏目分组
报纸 (905)
期刊 (571)
学位论文 (213)
视频 (160)
图书 (45)
会议论文 (15)
按年份分组
2015(160)
2014(775)
2013(162)
2012(208)
2011(186)
2010(168)
2008(76)
2007(37)
2003(7)
按来源分组
其它(384)
客家研究辑刊(27)
教育文化论坛(7)
农业考古(6)
法制与社会(3)
终身教育(1)
教育(1)
史学月刊(1)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
全国新书目(1)
客家梅州地区书院发展研究
作者:李惠芳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文化  广东省  梅州市  书院 
描述:角度系统、整体地研究梅州市书院情况,反映其全貌和特点,探求书院教育对今天梅州文化教育事业的启示和影响,以科学的态度取其精华,为今天的教育改革服务。 @@ 本文以梅州市区域内的书院为研究对象,研究时间上限
“我要把老婆孩子接来惠州” 新老客家畅谈惠州荣获“全国文明
作者:暂无 来源:东江时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本报记者朱丽婷 谭 琳 实习生房珊珊 我市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的喜讯传出后,不仅土生土长的惠州本地人深感荣幸,工作和生活在惠州的新客家人也感到由衷的喜悦和自豪。大家纷纷表示,今后要更加努力,为惠州迈向更高的文明添砖加瓦。 ■ 白领屠纪奎 已把惠州当成第二故乡 “我准备把老婆小孩都接来
悠悠桑梓情 各界人士捐资永定公益事业纪念画册
作者:中共永定县委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悠悠桑梓情 各界人士捐资永定公益事业纪念画册
近代梅州客家女子教育
作者:刘淼水  来源:《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暨中国教育史研究六十年学术研讨会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描述:一、近代梅州客家女子教育的兴起和发展梅州客家人具有勤劳、朴实、好学、文明的美德。400多万的客家人长期在梅州的生息繁衍过程中,很注重文化和教育的发展,其中女子教育也比较发达。究其原因,主要是:第一,梅州客家先民中不少家族是从黄河流
客家文化视野下的教育思考:以闽西为例
作者:刘达庆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文化  客家教育  教育思考 
描述:的同时,应勇敢地抛弃其中不合时宜的因素,在客家文化的创新中,客家教育应担负起自己的责任。
清末梅州教育研究(1902—1911)
作者:罗国兵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师资  梅州  学堂  师范  留学生 
描述:世纪初,中国国门被打开之后,在西方政治、经济、文化教育 等方面的强大冲击下,新式教育运动迅速开展并波及全国各地。梅州地区因地处 偏僻山区,受全国新式教育浪潮的影响较其他地区晚,但其发展速度很快。在黄
论乡土童谣在启蒙教育中的作用:读四川客家《广东小儿歌》有感
作者:严奇岩  来源:《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暨中国教育史研究六十年学术研讨会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关键词: 广东小儿歌  启蒙教育  客家 
描述:流传于四川成都东山地区客家儿童的清末启蒙教材《广东小儿歌》突出地反映客家启蒙教育的两大特点:注重用客家童谣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重视客家母语教育。《广东小儿歌》对于今天小学课程的设置仍有重要的启示作用:童谣是启蒙教育的好材料;乡土童谣是民族地区双语教育的重要媒介。
梅州 客家的日与夜
作者:暂无 来源:广州日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金秋的梅州,空气中已经散发着微凉。这长假里,驱车避开炎热的城市前往梅州这山水之城,在感受大自然美景之余,还能近距离领略“世界客都”梅州的客家文化魅力。说起客家文化,似乎是一个很深奥的话题。不过现在即使是在梅州短暂停留的过客,也有“快捷方式”来了解客家文化,日游升级版的客家博物馆,夜赏全新大型客家歌舞
市客家文化系列活动今起举行迎国庆迎省运讲文明树新风市民教育
作者:暂无 来源:惠州日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本报讯 (记者董智媛)由市文明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市社科联联合主办的惠州市客家文化系列活动将于今日至29日举行。昨晚,市客家文化系列活动举行欢迎晚宴。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广东客属海外联谊会名誉会长张汉青,省政协原副主席、广东客属海外联谊会名誉会长肖耀堂,北京市人民检察院原检察长、北京客家海
创造更多像《客家妹子爱唱歌》的曲子 市音协主席毕践新谈打造
作者:暂无 来源:东江时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毕践新对具有地方特色的音乐情有独钟。本报记者张艺明 摄 市音乐家协会(以下简称市音协)主席毕践新说起音乐,说起惠州这片土地,这位在惠州生活了18年,为我市音乐事业作出贡献的新客家人说:“这里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给我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 ■ 上世纪60~70年代 小时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