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10261)
报纸(6268)
图书(1639)
学位论文(1246)
视频(445)
会议论文(346)
图片(44)
人物(6)
按栏目分组
期刊 (10261)
报纸 (6268)
图书 (1639)
学位论文 (1246)
视频 (445)
会议论文 (346)
图片 (44)
人物 (6)
按年份分组
2015(459)
2014(12412)
2013(1280)
2012(1311)
2011(1292)
2010(1112)
2009(693)
2008(568)
2007(360)
2002(49)
按来源分组
其它(2426)
梅州日报(1772)
闽西日报(865)
三明日报(269)
客家(74)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66)
今日中国(中文版)(22)
北京:人民出版社(5)
(5)
企业活力(1)
古村镇“集群”保护方法研究:以山西省沁河中游地区古村镇为例
作者:邓巍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古村镇  集群  保护方法  沁河中游地区3 
描述:福建的客家土楼、安顺的屯堡、徽州的古村镇、晋东南沁河流域的古村镇,学术界称之为传统聚落群,本文在以空间研究为主的聚落群基础上,进一步引入形成和发展的动因,将这种内在的关联存在方式称为“集群”。并在“遗产区域”“遗产廊道”“文化线路”等宏观层面的遗产保护理论下,提出古村镇保护的集群式方法,构建多层次的保护体系,完善区域遗产保护的理论。文本以沁河流域的传统村镇为主要研究对象,对该地区古村镇集群的形成背景、演化历程、历史动因进行研究,挖掘古村镇集群的历史空间;同时,对古村镇集群遗存形式、环境特色、空间特征进行分析总结,找出现状存在的问题;针对上述现状条件分析沁河中游古村镇集群的可行性,探索其集群模式与途径,构建集群保护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沁河古村镇集群的多层次保护策略,完善集群保护的保障机制,以促进沁河中游古村镇的合理保护与发展。
“焗”:粤西峰村的婚姻与社会建构
作者:邹伟全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婚姻  社会建构  妇女  客家  少数民族  村落   
描述:人数也很有限。在峰村,维持村落秩序的是客家人的社会与文化传统。一个建构与被建构的博弈过程蕴含其中。聚焦这样一个村落情境,立足人们的生活世界,通过展现具有地方特色的婚姻制度与地方社会建构之间的关联,笔者试图探究:村落情境中捆绑式婚姻保持稳定的机制;农村婚迁妇女的生命历程及其对村落生活世界建构的意义;村落情境中的社会建构对于村落发展的意义。 基于底层历史与日常生活叙事的视角,对人们的生活世界进行参与观察,是本研究采取的主要方法。本文首先展现的是峰村的婚姻缔结状况以及妇女婚姻生活,接着从峰村人的生计和精神世界来揭示峰村人的内部建构。随后,考察峰村人的社会结构,进一步发掘峰村人的内部建构机制。在此基础上,再反观峰村的被建构过程及展现正在进行的被建构现象,从中反映一个整体性意义的峰村。 “焗”源出当地人话语,本意是指一种利用蒸汽使密闭容器里的食物由生变熟的烹饪方式。其引申的含义可指向:一、积极意义的“焗”,指一种自洽的、缓慢的变化或调节过程,强调特定的时空氛围,即需要的时间比较漫长、而空间相对封闭。对于焗的对象有一定的要求,只要是适合的对象,焗的效果将是正面的、积极的。二、消极意义的“焗”,强调的是一种受限制的状态或一种被动的状态转换过程。本文认为,峰村的婚姻与社会建构诸多层面大略带有以上所指积极或消极意义的“焗”的特点,主要涉及:村落整体的身份建构与认同、婚姻缔结、外来媳妇的生活适应、生计与精神世界、村落结构与秩序、村落的被建构过程。 在婚姻缔结上,村人曾经一度出现娶妻难的困境,他们的解决办法是通过非常规途径从外界获得新娘。如果可以选择,峰村人还是偏好在本地娶妻。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峰村人的嫁娶状况回归到传统的偏好,而择偶的范围和方式更加多元化。整体上峰村人对外来媳妇的认同与本地妇女的差别不大。除了外来媳妇在人数比例上占有一定优势以外,这还与峰村的客家人传统有关。妇女们的生活适应更多取决于她们自己的主观意愿。如果她们主动融入,并不会受到多少外力的阻挡。妇女在峰村的生活适应存在程度上的差异,这与她们的生活经历有关。 在日常生活中,峰村人的信仰实践还保持得比较好,整体上推崇循规蹈矩的传统。村人选择出外“做钱”和“在家”相结合的生活策略。虽然村中也出现个别道德失范的现象,绝大多数人不会因为生存的压力而付出感情和道德的代价。人们主要还是依照传统的“差序格局”区分亲疏和进行交往。个人主体性与传统力量相辅相成。目前来说,村落传统对村人价值观的影响还是要比外界的影响更为强大。在村庄秩序上,峰村具有一种内聚力较强的自洽性。这种自洽在一定程度上减慢了峰村在社会经济层面的发展进度。纵观峰村的发展历程,峰村曾经遭遇若干次被建构。这些建构多以追求经济发展为目的,往往不具有可持续性,对于村庄发展所能起到的作用显得比较乏力。但是,另一方面,在被建构过程中,峰村人逐渐培育了冷静对待外部建构的理性态度。他们更加认识到村庄本身自主性的重要。 分析结果表明:一、峰村比较普遍存在的捆绑式婚姻自有其稳定性,这与个人心态、能力、婚姻缔结与解体机制及村落情境相关。二、虽然峰村因为外来媳妇的身份符号而被改变了原来的文化身份,但仅限于象征意义。妇女对于峰村社会的建构意义主要还是体现在日常生活的践行中。在村落的父系家族制度下,妇女的力量更多地隐藏在她们的非正规角色中。三、峰村的被建构是一种基于非整体性的发展观上的不彻底的建构。在村落情境中,村人的发展诉求更多地体现在家庭和生活的层面。沿袭“社会工程”思维的发展措施往往只是能够给村庄带来暂时的经济收益而已。因此,这样的社会建构对于村落发展的作用,难以超越村落传统的文化和社会秩序对于村落生长既有的意义。
广西传统乡土建筑文化研究
作者:熊伟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广西  传统乡土建筑文化  百越土著  汉族移民  干栏楼居  天井地居 
描述:变的一般过程,并为广西地域建筑创作提供依据和广阔的意蕴。论文试图运用文化地理学、历史地理学和人文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结合文化传播、演变的一般规律,对广西传统乡土建筑文化进行系统而全面的梳理并对广西这一建筑文化过渡区域的建筑现象进行研究和探索。在研究方法上,田野调查和文献研究并重,并在其基础上,从多学科角度综合剖析广西传统乡土建筑文化的发生和发展。文中先对广西地域文化背景予以概述和探讨,重点放在广西的百越土著文化和汉族移民对广西地域文化的影响方面。然后从民族、民系的角度构建广西传统乡土建筑文化的区划框架,将广西传统乡土建筑文化区分为“百越干栏建筑文化区”和“汉族地居建筑文化区”。再依据建筑特点的差异,细分为侗族建筑文化亚区、壮族建筑文化亚区、苗瑶建筑文化亚区、广府建筑文化亚区、客家建筑文化亚区及湘赣建筑文化亚区六个部分。在建筑文化区划框架的基础上,首先进行两个大区(百越干栏区和汉族地居区)乡土聚落总体布局、空间特色、聚落公共建筑等方面的研究,然后结合平面形制、建筑构架、造型装饰等建筑型制的基本要素,六个亚区的壮、侗、苗、瑶、广府、客家、湘赣等各民族、民系建筑文化特点的细致研究也得以展开。研究的过程中,坚持动态的观点,关注“广府建筑干栏化”、“干栏建筑地面化”等建筑文化的演变现象,并试图探寻隐藏在这些演变现象背后的影响因素。文中亦探讨了目前广西传统乡土建筑文化保护和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及相应的保护原则和方法,蕴涵于传统乡土建筑中的匠作技术、生态思想以及相关的生活内涵等非物质文化亦应是传统乡土建筑文化延续和传承的重点。文章的最后部分概括描述了当前广西地域建筑的创作和传统建筑文化的延续状况,并提出新时期广西地域建筑的创新和发展,应该充分借鉴现代岭南建筑创作理论,在深化本土传统建筑文化研究的同时加强地域建筑技术在创作实践中的运用。
红军时期江西革命歌曲研究
作者:陈雅萍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江西革命歌曲  艺术特征  歌曲演唱  历史评判 
描述: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它记载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央苏区军民所走过的光辉战斗历程。每一道山梁,每一条沟壑,都留下了战争岁月的斑斑痕迹。江西革命歌曲是以传统的客家山歌为原型的素材创作或改编而成的民歌,也有部分歌曲是由于中央苏区文化的发展,带动了外来的民歌小调,于是迅速在工农群众中传唱开来。这些歌曲用来宣传群众,打击敌人,起到团结人民、教育人民、组织人民战斗的作用。尤其是兴国县的民歌,与革命息息相关,井冈山农村红色根据地的迅速发展也促成了这一时期的革命歌曲的发展,这些革命歌曲内容丰富、语言生动,在中国革命前进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它的特殊性是在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这一时期的歌曲,主要任务是配合中共领导解放军,使人民翻身当家做主人。其宗旨是为无产阶级服务、为革命战争服务、为工农大众服务。本文以红军时期江西革命歌曲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野调查、文献搜索、乐谱分析,力图揭示江西革命歌曲的演唱技巧。本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概念阐释与研究叙事。对红军时期作以界定,站在革命历史的高度,试图解析革命歌曲产生的时代背景,并对革命歌曲与江西革命歌曲进行概念解读。第二部分,歌曲题材与艺术特征。从音乐本体出发,通过对收集、整理到的江西革命歌曲为研究对象,分别从江西革命歌曲的创编方法、题材类型、艺术特征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第三部分,歌曲演唱与案例分析,总结歌曲演唱必须掌握的呼吸与换气、咬字与吐字、共鸣与位置、发声方法等;通过几首江西革命歌曲的个案分析,阐释演唱江西革命歌曲的主要技巧。第四部分,歌曲价值与历史评判。对江西革命歌曲的歌曲价值,即文化价值、传承价值、教育价值、审美价值、历史价值等作以深入的解析。本文的研究主要运用了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田野调查、案例分析、比较、归类等方法对江西革命歌曲进行立体研究。
基于永定洪坑土楼传统民居的现代场所设计研究与实践
作者:胡洋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民居文化  形态  场所  再生 
描述:身单元式的形态似乎随机性地矗立两岸。其形态有圆形,有方形,还有五凤楼那般的等级森严的合院型,该村落集中涵括了福建土楼客家文化的特征。基于以上主要因素,该村被命名为“洪坑民俗文化村”,当然,它还包括其拥有的各种民俗文化遗产。借世遗物质文化遗产的东风,该村进行合理的整治与适宜的旅游开发。在尊重原有的自然文脉的基础上,合理地进行全景规划;在模仿原有土楼形态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建造活动,或是新建或是保护性修复与改造。游客服务中心及其配套建筑的设计是本论文论述的主要线索,而其所遵循的土楼文化是根本所在。在全面研究土楼平面、剖面及立面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解释与说明游客服务中心及其配套设计的设计理念。本设计在风格上进行模仿的同时,也以开放的态度借用现代建筑技术进行合理化的创新,是为一种地域性建筑设计之路的探索,使得传统民居场所在现代公共建筑中得以可能再生。
中国传统古筝南北流派及蒙古筝的比较研究
作者:敖登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中国传统古筝  三大流派  地理文化环境  艺术特征 
描述:。古老的筝乐它不光记载着我们的过去,还传递给了我们:借鉴昨天传承明天的使命;继承和发扬民族精神;细细体味这古老音乐的博大和精髓。古筝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无论是向南向北发展,都与当地的戏曲、说唱音乐和民间音乐息息相关,逐渐形成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古筝流派。一副茫茫九派流中国的画卷历史性的展现开来,这些流派又分为南方筝派、北方筝派。南方筝派有:潮州筝、客家筝、浙江筝、福建筝;北方筝派有:山东筝、河南筝、陕西筝和一枝独秀的蒙古筝(雅托噶)。蒙古筝既不属南派也不属北派,它就像一匹飞驰的骏马在内蒙古这片浩瀚、肥沃的土地上,用它那独特的民族风格表达着勤劳、勇敢、智慧的蒙古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本文着重从传统古筝三大流派的形成概况、源远流长的艺术和三派与当地的地理文化环境及民间音乐艺术进行了探究,对三派的古筝艺术特征作了分析比较,对当代古筝艺术发展的现状和未来进行了阐述。
旅游村镇的文化空间再造研究
作者:徐鑫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旅游村镇  文化空间  文化传承  再造  培田村 
描述:随着旅游活动的展开,旅游开发与村镇的文化空间保护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村镇的传统文化在传承与创新过程中出现了同化与变异。在旅游大背景下探讨村镇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日益成为旅游研究的热点。本文在整理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文化空间作为切入点,探讨、分析了村镇文化空间的构成及形成机制,并从人的创造力和能动性出发,考察了旅游活动对村镇文化空间产生的各种影响。文中选取的案例研究对象——培田村,是一座位于闽西客家地区的有着800多年历史的古村镇,文化氛围浓厚,在十余年的旅游开发过程中,旅游业的影响也渗透到了当地村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都为调查研究的开展提供了现实条件。案例研究综合了参与观察与深度访谈方法,全面而详细地考察了旅游业对培田村物质空间、心理空间及意识空间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村镇文化空间的再造方法,以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与村镇传统文化保护双赢的局面。
异质语言文化的相遇和融会:圣经中译本研究
作者:赵晓阳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语言文化  相遇融会  圣经中译 
描述:方言的江淮分支的南京话,官话方言胶辽分支的山东话。这些罗马字母同时成为一般不识字的民众用作通信、记账的文字符号,也为后来的民众教育的注音或拼音文字运动,如何辨别标注汉字的读音,以及确立表达语音的符号
南雄方言词汇比较研究
作者:曾艳梅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南雄方言  词汇  内部比较  横向比较  客家方言 
描述:、历史、语言、语言研究现状、语言材料的来源等情况。第二章,简要介绍南雄方言四个方言片代表点的音系。第三章,通过南雄方言词汇的内部比较分析,揭示南雄境内各方言点词汇的一致性和差异性,并简要分析了南雄方言词汇的特点。第四章,通过南雄方言与周边其他汉语方言词汇的横向比较,探讨南雄方言词汇和周边其他汉语方言词汇之间的亲疏关系。通过南雄境内各方言点词汇的内部比较,我们知道,南雄境内各方言点间完全一致的词语数量很多,而彼此完全不同的词语数量很少,由此可知南雄境内方言词汇的一致性很高。因此,我们认为,南雄各点方言当归属同一方言大区,这为新编(2008年版)《中国语言地图集》把南雄方言一并划归客家方言区提供了词汇方面的依据。根据南雄境内各方言点词汇的计量比较结果可知,黄坑和帽子峰两个方言点间词汇的相似度最高,而雄州和坪田两个方言点间词汇的相似度则相对较低,这可为南雄方言内部分片提供一定的依据。根据南雄方言词汇与周边其他汉语方言词汇的计量比较结果可知,南雄方言词汇与梅县方言词汇的相似度最高,与长来方言词汇的相似度次之,与广州方言词汇的相似度最低,这可进一步为(2008年版)《中国语言地图集》把南雄划分为纯客县提供重要的依据。
中国高中生英语辅音发音的错误分析:以上海市某高中三年级学生
作者:刘莎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英语  汉语  汉语方言区  辅音发音  错误分析 
描述:在的主要错误和问题,但因实际考察情况和资源有限,决定除去客家方言区学生发音的调查研究。所以,这篇论文最终只分析研究了六大方言区(北方方言区,吴方言区,赣方言区,湘方言区,闽方言区以及粤方言区)来自上海某所中学高三学生的英语辅音发音问题,并且分析了可能产生这些问题和错误发音的原因,特别是母语的迁移影响,汉英两种语音系统的区别以及发音者自身的一些因素的影响。本次研究通过对各方言区学生的录音采样,以及借助语音软件与标准音RP音的对比,可以很清楚的了解发音者在哪些音上存在问题,特别是那些我们人耳分辨不出来的语音区别特征。最后,通过对数据的分析研究,得出带有很强的方言口音的高中生,特别是来自中国东北地区以及中部地区的学生,最容易用汉语的发音方式代替英语发音方式。总体来说,来自北方方言区的学生发音问题和错误最严重而来自沿海城市,比如上海的学生出现的问题和错误则相对较少。对于中国学生来说,词首的/l/,/r/,/θ/,/e/,/?/,/?/,/?/的发音比较困难,错误百出。除了受普通话影响之外,各大方言区也有着自己的语音系统,导致不同方言区的学生在学习英语辅音时会遇到不同的困难,从而发音时出现一些特殊错误。这些问题及错误可以归咎于错误的语音教学和学生正确的英语发音方法和技巧的匮乏。总体来说,母语的负迁移作用,学生的固有发音习惯,学生的态度和心理以及英语语音学和音系学知识的不足都会影响学生的英语辅音发音。最后,作者根据研究的结果给予了一些英语语音教学和发音练习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