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1758)
期刊(1719)
学位论文(381)
图书(150)
会议论文(51)
视频(30)
图片(1)
按栏目分组
报纸 (1758)
期刊 (1719)
学位论文 (381)
图书 (150)
会议论文 (51)
视频 (30)
图片 (1)
按年份分组
2014(2043)
2013(372)
2012(391)
2011(372)
2010(284)
2009(174)
2003(15)
2000(5)
1995(5)
按来源分组
客家研究辑刊(111)
客家文博(23)
福建党史月刊(6)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
才智(2)
客家与中原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2)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
中山大学学报编辑部(1)
湖南社会科学(1)
中国城市经济(1)
历史地理视野下岭南服饰文化研究
作者:许桂香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服饰  历史地理  区域分异  岭南 
描述:史特点,以其为研究对象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论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寻找岭南服饰文化形成的历史地理背景,复原岭南服饰历史文化景观,及这种景观与当时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充实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同时发掘
客家历史节日民俗地理初探
作者:黎家玲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清代  客家  梅州地区  春季节日民俗 
描述:各地的山川自然、历史文化背景、生活的时代、环境的差异所导致的。所以本文拟运用历史地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手段,通过采用典型区域研究和个案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明清时期以来梅州地区的春季
地方尺度的注记:旗尾糖业文化的变迁
作者:陈静佩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旗尾  糖业文化  历史  地方  区域  地方尺度 
描述:金進駐旗尾後,轉以固定的基礎建設 (糖廠、鐵道、發電廠、水利灌溉設施) 呈現在地表之上,藉此整併旗尾地方上的糖業版圖,並確立了旗尾對周邊糖業發展的主導地位。警察與保甲制度的並用,不但平息旗尾長期對蹠
惠州方言困惑苏轼父子 我市学者认为该方言形成于先秦时期客
作者:暂无 来源:东江时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在惠州一些民间活动中,主持人一般都边唱惠州民谣边跳舞。 惠州本地人一般都用方言交流。 尽管惠州方言日渐式微,但它还有很深的生存土壤。 掌牛仔,掌牛奴, 餐餐食饭捧香炉。 马鲛咸鱼你冇份, 臭风咸菜一蒲芦。 读过林慧文先生编注的 《惠州民间歌谣》一书的人,想必都对这首《掌牛仔
烟草的流动——永定烟草历史及其文化
作者:钟毅锋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永定  烟草  商帮  土楼  客家移民  客家民俗  客家教育 
描述:为细微文化事项,阐述了永定烟草历史发展的动因及现象。通过田野调查和文献的梳理,文章寻找出逝去的永定烟作文化(第三章)。在永定烟草历史发展的时间坐标参照下,文章把重点聚焦在永定烟草文化的主要
客家历史长卷梅州首展
作者:暂无 来源:侨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从围龙走出的客家人》客家历史长卷中国画日前在梅州市华侨博物馆首展。《从围龙走出的客家人》长达123米,创作时间长达6年。作者赵勋以其饱蘸情感的画笔创作了1000多个栩栩如生的人物,描绘了客家人的南迁史和奋斗史。图为长卷画作的一部分。
客家历史长卷梅州首展
作者:暂无 来源:侨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从围龙走出的客家人》客家历史长卷中国画日前在梅州市华侨博物馆首展。《从围龙走出的客家人》长达123米,创作时间长达6年。作者赵勋以其饱蘸情感的画笔创作了1000多个栩栩如生的人物,描绘了客家人的南迁史和奋斗史。图为长卷画作的一部分。
大万世居客家围保护规划研究
作者:张韧柘 吴迪  来源: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关键词: 深圳  客家围  大万世居  保护规划 
描述:住功能以及进行满足现代生活需要的改造,可能引致文物本体的破坏,因此规划不要求恢复围屋的历史居住功能。但规划认为围屋作为原住民社区活动场所的历史功能应该尽量予以保留,并适当结合室外开敞空间布置社区活动
《深圳客家研究》:一门新开发的地方历史课程
作者:江新燕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深圳客家  地方历史  职业高中 
描述:的多元化趋势,以及地方历史教育、乡土历史教育在基础知识学习中、素质教育中、能力培养中,应该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本文有五个部分组成,绪论对文章的研究动机、《深圳客家研究》课程选择的相关背景资料展开
明清时期粤东北流民与社会变迁
作者:周伟华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粤东北  流民  客家  生态 
描述:的认同,通过参与科举、组建宗族等方式,极大提升了他们的社会地位,并逐渐取得了地方社会的控制权。随着流民群体社会地位的提升,直至完全“土著化”,流民群体开始拥有了书写自身历史的权力。这也促使粤东北地区的区域认同意识进一步得到强化。而这正是十九世纪出现“土客问题”之后,“客家人”认同意识产生的历史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