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1758)
期刊(1719)
学位论文(381)
图书(150)
会议论文(51)
视频(30)
图片(1)
按栏目分组
报纸 (1758)
期刊 (1719)
学位论文 (381)
图书 (150)
会议论文 (51)
视频 (30)
图片 (1)
按年份分组
2014(2043)
2013(372)
2012(391)
2011(372)
2010(284)
2009(174)
2008(170)
2003(15)
2000(5)
1995(5)
按来源分组
客家研究辑刊(111)
客家文博(23)
福建党史月刊(6)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
才智(2)
客家与中原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2)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
中山大学学报编辑部(1)
湖南社会科学(1)
中国城市经济(1)
浅谈梅县唐代水车窑的历史地位
作者:侯鸿忠  期号:第1期 来源:客家文博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梅县  水车窑  历史地位 
描述:水车窑,又称梅县窑,创于唐代初期,兴盛于唐代中晚期,是唐代烧造青瓷的古窑。其产品不仅满足当地市场所需,还远销海外。水车窑,在中国陶瓷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客家人在近代深圳华侨移居史上的地位
作者:林易蓉  期号:第2期 来源:客家文博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  近代深圳  华侨  地位 
描述:客家人在清朝大规模迁入深圳,成为近代深圳人口的主要主要组成部分;今深圳市尤其是宝安区,旅居国外的华侨数量最大的就是马来西亚侨胞,大约有5万人,大部分是客家人及其后裔。近代深圳华侨移居史表明,深圳客家人敢为天下先,在19世纪20年代率先到国外闯荡,开近代深圳华侨移居历史之先河。
留住那一处历史的印迹
作者:暂无 期号:第1期 来源:客家文博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印迹  历史  童谣 
描述:“月光光,秀才郎,骑白马,过莲塘……”清脆的童谣声似乎还未远去,时间却已来到2011年的春天。岁月流逝,斗转星移,一切都在经意或不经意间十肖然改变,唯一不变的是那浓浓的思乡、念乡之情。
客家方言与客家文化
作者:王秋珺  期号:第2期 来源:客家文博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方言  客家文化  历史  民俗  思想意识 
描述:立起客家方言与客家文化的理论体系进行系统研究与整理。
佳缘绝配 玲珑剔透:清初白玉灵芝如意赏析
作者:吴丽娥  期号:第1期 来源:客家文博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灵芝  清初  旧石器时代  玉石  玉器  白玉  文化进程  中华文明史  中华民族  精神寄托 
描述:早在旧石器时代,我们的先祖已经发现并开始使用玉石。在长期的历史文化进程中,玉石从最初的装饰品慢慢演化成权力、地位、财富、神权的象征。几千年来,玉器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寄托,玉的神化和灵物的概念深深根植于人们的心中,在中华文明史上有着无法估量的深远影响。
徽章见证历史--记"军事调处执行部"徽章
作者:张斯媚 王新亮  期号:第2期 来源:客家文博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历史价值  徽章  军事  第二次国共合作  鉴定委员会  革命斗争  叶剑英  抗战后 
描述:这枚“军事调处执行部”(下文简称“军调部”)徽章珍藏于叶剑英纪念馆。它是抗战结束后成立的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人员佩戴的证章,记录了党抗战后的一段特殊历程,是第二次国共合作后期在叶剑英同志领导下我党取得革命斗争胜利的见证,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于2012年被广东省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为一级文物。
从光孝寺植物看海上丝绸之路
作者:柏宇亮  期号:第1期 来源:客家文博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光孝寺  诃黎勒  蘋婆  海上丝绸之路 
描述:汉时期广州在丝绸之路航线上的重要出海港口地位
台湾北部客家经典刺绣:看花
作者:郑惠美  期号:第1期 来源:客家文博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  刺绣女红  看花 
描述:也逐渐改变,成为历史文物辨识年代的参酌依据之一。
试论梅州江北古城的保护与开发
作者:李信贤  期号:第2期 来源:客家文博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保护开发  古城  客家旅游 
描述:梅州古城有丰富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本文在对古城开发与保护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规划思路和开发模式,以及古城建设融资方式,以期达到将江北古城打造成客家旅游“圣地”的目的。
于都客家唢呐
作者:暂无 期号:第1期 来源:客家文博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唢呐  客家  打击乐  顺口溜 
描述:江西于都的客家唢呐历史悠久,早在一千六百多年以前就盛行干民间,“举于道路,往来人家,更阑不歇。”(《丹棱县志》)于都唢呐一般配以锣、鼓、钹等打击乐,所以俗称“吹打”。当地唢呐手就有这么四句顺口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