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245)
期刊(97)
学位论文(59)
会议论文(5)
视频(1)
按栏目分组
报纸 (245)
期刊 (97)
学位论文 (59)
会议论文 (5)
视频 (1)
按年份分组
2014(117)
2013(40)
2012(58)
2011(70)
2010(49)
2008(23)
2007(11)
2006(10)
2004(4)
1998(1)
按来源分组
其它(60)
三明日报(34)
嘉应学院学报(5)
嘉应大学学报(2)
教育文化论坛(2)
开放潮(1)
山东文学(1)
复印报刊资料(文化研究)(1)
嘉应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
中州学刊(1)
“客家主体古越族人”说质疑
作者:张天周  期号:第5期 来源:中州学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  主体 
描述:居后才娶当地女子为妻 ,“客家妇女宗源是当地土著” ;3.据有关家谱记载研究比较 ,“大部分客家人的祖先是闽浙赣粤等省的土著。”本文列举事实 ,对此说进行了逐一批驳。指出随着一批批中原汉人南徙 ,该地区居民人口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客家先民主要是汉人 ,“客家主体古越族人”说 ,不足为信
古汉语的"活化石"—客家话:兼论客家方言以梅县话为代表的缘由
作者:谢永昌  期号:第5期 来源:嘉应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方言  梅县话  主体  融合 
描述:客方言是汉语的一支。客方言以梅县话为代表 ,是自然形成的。中外历史上 ,任何一个“中心”、“代表” ,都是由于长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诸方面的影响力造成的 ,而且必须得到绝大多数人的认可。
略论客家文化的形成及其多元因素
作者:罗勇  期号:第11期 来源:复印报刊资料(文化研究)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  客家文化  多元因素  主体  传统文化 
描述:的概念;客家文化的构成是多元因素的,但其中既有畲瑶等少数民族文化的因子,也有相邻民系文化的成份,但其主体是中原传统文化,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也是必须充分肯定的
黄遵宪诗学思想综论
作者:郭真义  期号:第5期 来源:嘉应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黄遵宪  诗学思想  本位  主体  新旧杂糅 
描述:黄遵宪在不同场合,对诗歌本位、诗歌的形成、诗歌的创作的主体、诗歌作品、诗歌功能等方面问题,都表达了自己独特的看法。其诗学思想是晚清特定历史时空下的产物,其中既有继承中国传统诗学思想的一面,又具有反传统的一面,这使他的诗学思想呈现出新旧杂糅、中西合璧的特色。
论兴国客家山歌“哎呀嘞”的艺术特色
作者:谢征 肖艳平  期号:第11期 来源:山东文学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山歌  艺术特色  兴国山歌  客家人  语气词  客家话  语调  主体  音乐  歌曲 
描述:儿女生活中难以割舍的情结。一、兴国客家话的语调特色及含义
尚书第里的从容人生
作者:黄征辉  期号:第1期 来源:开放潮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尚书  万历  主体  明代  江南  客家  形制  古民居  沐浴  人生 
描述:第一次到泰宁的人,总要去尚书第的。尚书第为明代兵部尚书李春烨的宅第,坐落于县城尚书街,建于明万历末年至天启年间,至今已沐浴过三百七十多年的风霜雪雨。近年,大江南北涌起"古民居"热,相
论中央苏区文艺的创作主体与服务对象
作者:钟俊昆  期号:第4期 来源:嘉应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中央苏区  文艺主体  服务对象 
描述:受中央苏区文艺的参与主体及服务对象的制约,中央苏区文艺的创作主体是广大的工农大众,服务对象是以当地的客家民众为主。
清末民国时期梅县新式教育的办学主体
作者:夏远鸣  期号:第1期 来源:教育文化论坛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梅县  新式教育  办学主体 
描述:晚清民国时期,由于政府没有财力支持梅县乡村地区的新式教育,使得兴办新式教育的任务由地方宗族来承担。宗族精英利用族内的祠堂、祖产及海外华侨等资源创办了新式学校,成为当时地方社会的办学主体
形成客家民系的主体是中原南迁汉人
作者:黄火兴 黄玉钊  期号:第1期 来源:嘉应大学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民系主体  汉族人  客家人  中原南迁汉人  古百越族后裔  畲瑶民族  民族史 
描述:本文概述了形成客家民系的主体是两晋以来中原南迁汉人,非秦时南迁汉人,也非古百越族后裔。
民间客家山歌主体音乐行为的考察与分析:以广东兴宁“杨如彭山
作者:黄燕  期号:第2期 来源: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山歌  杨如彭山歌亭  广东兴宁 
描述:—乡土性、变化性、口语化、生活化、娱乐性和客家民性.由此说明,当民俗文化满足了人们生活的某些需要,民俗主体自然会真正传承民俗文化,但也只有坚持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民俗文化才能继续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