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中国评论》中关于客家的论述及其影响
作者:夏远鸣  来源:第十届人类学高级论坛暨第二届客家文化高级论坛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描述:还有极少内容涉及其他的一些属于东方的国家和地区,故总体而言,为一较为纯粹的治学周刊。"①该刊对于
客家妇女社会与文化
作者:夏远鸣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图书 关键词: 客家  妇女  社会生活  研究  中国  客家  妇女  民族文化  研究  中国 
描述:客家妇女社会与文化
从家族碑刻分析清代粤东宗族运作与祠堂管理
作者:夏远鸣  期号:第1期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粤东  碑刻  祠堂  宗族 
描述:本文以家族碑刻为例,探讨清代粤东地区的祠堂兴修、宗族偿产的创立、日常管理与运作等问题,从而窥探宗族制度在清代粤东地区推行时若干实际运作情况.
试评《中国评论》中两篇关于客家源流的文章
作者:夏远鸣  期号:第12期 来源:嘉应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哀德尔  客家源流  客家研究 
描述:料认为客家人起源于公元前3世纪华北地区,并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不断的南迁。弼顿查理斯(Ch.PITON)则对前者的观点与材料使用等方面提出质疑,认为客家人与其他中国人没有什么不同,族谱记载的内容非常值得怀疑。后来的客家研究受到哀德尔影响较大,而对于弼顿查理斯的质疑却长期没有得到应有重视。
明清广东方志中有关客家方言的记载
作者:夏远鸣  期号:第5期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土音  客家意识  客家话 
描述:“客家话”是伴随着客家意识产生而产生的一种方言名称,是显示客家族群特征的一个重要载体.从明中叶开始,广肇惠地区出现客家方言的称谓,在同一时期的粤东北地区没有把自己的方言称为客话.清末民初时期,客家方言名称传入粤东北客家人聚居的核心地带,并被客家知识分子接受与传播.
梅州地区伯公述略
作者:夏远鸣  期号:第1期 来源:客家文博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伯公  信仰  民间社会 
描述:伯公是粤东北地区最常见的一种神明,其分布密集,信众广泛。伯公是神明的通称,所以但凡有神明之处均有伯公。但与一般所见的社官、阿弥陀佛、公王等民间常见神祗又有所区别,他们均来自不同的体系。伯公是乡土社会的重要标识,也是体现乡土气息的载体。
梅州的教育文化
作者:夏远鸣  期号:第1期 来源:教育文化论坛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教育文化  梅州  岭南地区  新中国成立  东北地区  文化之乡  客家人  嘉应州 
描述:人文秀区”。这种文教昌盛,一枝独秀的态势,一直持续到新中国成立后,故此,梅州被誉为“文化之乡”。
民国时期梅县地方文献中关于“客家”的论述
作者:夏远鸣  期号:第1期 来源:嘉应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梅县  地方文献  客家 
描述:早在罗香林的《客家研究导论》发表之前,梅县地方小学的史地教材与一般的地方文献就开始从源流、风俗、语言等方面论述“客家”,从而使客家表述渐渐从知识分子层面向大众层面普及,这对后来关于客家的表述与客家意识的传播起着重要的作用.
夏同龢与丘逢甲的交往:以诗作与题字为证
作者:夏远鸣  期号:第3期 来源:贵州文史丛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夏同龢  丘逢甲  交往  诗作与题字 
描述:祖籍贵州麻江的清末状元夏同龢与台湾诗人、抗日志士丘逢甲相识于潮阳,重聚于广州。在他们交往期间,留下许多诗作与题字。这些诗作与题字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同时也可勾勒出他们交往的经过。
清末民国时期梅县新式教育的办学主体
作者:夏远鸣  期号:第1期 来源:教育文化论坛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梅县  新式教育  办学主体 
描述:晚清民国时期,由于政府没有财力支持梅县乡村地区的新式教育,使得兴办新式教育的任务由地方宗族来承担。宗族精英利用族内的祠堂、祖产及海外华侨等资源创办了新式学校,成为当时地方社会的办学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