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4653)
期刊(3617)
学位论文(1060)
图书(780)
视频(212)
会议论文(211)
图片(5)
按栏目分组
报纸 (4653)
期刊 (3617)
学位论文 (1060)
图书 (780)
视频 (212)
会议论文 (211)
图片 (5)
按年份分组
2015(216)
2014(4941)
2013(966)
2012(1030)
2011(1003)
2010(820)
2009(452)
2008(436)
2007(236)
2006(130)
按来源分组
其它(1538)
闽西日报(641)
音乐时空(8)
广播与电视(6)
艺术探索(3)
闽西职业大学学报(3)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
设计学报(1)
桂海论丛(1)
客家竹灯盏
作者:钟明山  来源:赣南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四根柱子八根梁,中间一口小水塘,小水塘面上放稗草,稗草面上放毫光。”这是一个客家老年人耳熟能详的谜语,其谜底即是灯盏。 如今,这种具有悠久历史的客家灯具,世上已难见了,只有在博物馆或有的农村老宅尚保存那么一两盏。智慧灵巧的客家祖先,以篾片和竹节作为框架,在上面搁置一个小铁碗,碗内筛上明油
长汀客家根雕
作者:暂无 来源:闽西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图为10月10日,黄乃游在他的根雕作坊里雕刻。 长汀客家根雕始于唐,盛于明、清。现存明代根雕寿星,其雕工或精细或粗放,栩栩如生。目前,长汀从事根雕的工艺师达一百多人。 今年9月被吸纳为中国根雕艺术协会会员的黄乃游是长汀根雕界的一位佼佼者。年近不惑的他出生于长汀童坊镇黄坊村,大山蕴
客家石崇拜习俗
作者:暂无 来源:闽西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客家人的民间信仰庞杂多样,与其先民的万物有灵观念,以及由此派生出的自然崇拜的渊源有关。而在自然崇拜中的石崇拜是闽西客家地区普遍流行的一种民间信仰,不管是在乡间的小路,还是在田头地尾,常见有伯公坛(即社公神坛)。在大石头上,在大树底下,用三块石头垒起来,就成了人们烧香祈拜的场所。 田头伯公多
客家锡艺
作者:暂无 来源:闽西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图为9月5日,江冬桂在锡器作坊里娴熟地锻打锡器坯件。 今年49岁的江冬桂,现在是连城及周边客家地区小有名气的女锡匠。 “我从事客家锡艺加工有近十年‘工龄’了。”家住连城县四堡乡马屋村的江冬桂,在自家锡器作坊里边敲打着锡器坯件,边向我们介绍她打破传统习俗成为四堡首位锡艺女传人的经历。
杜亦有道:客家口味
作者:暂无 来源:香港文汇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阿杜 客家菜在香港曾是一大派系,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港九各處都有專奉客家菜之「梅江」、「東江樓」、「泉章居」、「醉瓊樓」等,尤其是「醉瓊樓」共有五、六十家之多,人客家庭聚餐或普通宴客多數點的客家菜流行菜式似乎必有鹽焗雞、東江豆腐煲、菜薳炒牛丸、炸大腸和甜酸肉等六七味,有些則加梅菜扣肉和梅菜蒸鯇魚,
食、喝与“肚渴”
作者:丘桂贤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俗语正解】 客家人的饮食用语往往不用“喝”或“饮”字,而是用“食”代替,比如食水、食茶、食酒、食粥等;口渴时,纵使嘴干舌燥,客家人也用“肚渴”一语来表达,“渴”与“肚”实乃风马牛不相及,令人费解。 同样,我们还是从语言避讳的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旧时,客家人生存环境恶劣,生活艰辛,倘若每日能够食上米
忆 中元节:客家人的七月半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农历7月15(客家地区也有在农历7月12、13、14的)是传统的中元节,客家人把它俗称为“七月半”。中元节源自佛教典籍,讲的是目莲在阴间看到去世的母亲受饿鬼纠缠,无法进食,便向佛祖求救,佛祖感其孝心,授予《盂兰盆经》,许其每年农历7月15设素筵供母享用,以后传承开来,遂成“盂兰盆节”的传统。 “盂
客家宴席讲究的“五美”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饮食] 客家人的宴席除了红白喜事,最主要的就体现在春节期间。其宴席上的饮食讲究实用性的审美,材料取自天然,用膳时讲究趣味与气氛的和谐与融洽,在不经意间体现了客家饮食的“色美、味美、形美、器美、趣美”。 色美。既指原料自然美质的本色,又指各种原料的相互搭配。在颜色的选择上,更重
客家原汁原味乡土气息扑鼻
作者:周伟涵  来源:南方都市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记者前往该酒楼体验一番。 众人刚刚入席,服务员送上一盘白切鸡。据厨师刘先生介绍,这道菜做法比较大众
客家高僧慈航法师的传奇人生
作者:暂无 来源:三明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宁江炳 慈航于光绪乙末年(公元1895―1954年)八月初七出身于耕读世家,建宁县溪口镇艾阳村人。据建宁《艾氏族谱》载:南宋末年,元兵侵犯凉州,艾姓兄弟自甘肃天水逃难至建宁西图际定居。建宁艾氏奉艾淑南为始祖,后西图际改称艾阳村。父亲艾炳元是清末国子监生,母亲谢氏系出当地名门。艾炳元给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