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报纸>梅州日报>  忆 中元节:客家人的七月半

忆 中元节:客家人的七月半

作者: 出版日期:暂无 点击数:12

【地址】 地址1 地址2

【版次】第6版:文化公园

【入库时间】20121030

【全文挂接】

【全文】

农历7月15(客家地区也有在农历7月12、13、14的)是传统的中元节,客家人把它俗称为“七月半”。中元节源自佛教典籍,讲的是目莲在阴间看到去世的母亲受饿鬼纠缠,无法进食,便向佛祖求救,佛祖感其孝心,授予《盂兰盆经》,许其每年农历7月15设素筵供母享用,以后传承开来,遂成“盂兰盆节”的传统。

“盂兰盆节”在梁武帝(公元502年—公元549年)时已有,至宋代定型成熟。此节以后被道教袭用,成了“地官节”,地官主掌地狱,于是人们穿凿附会说:这一天阴曹地府各级“领导”放假,地狱无人把守,故阴间的“鬼”们可以沿着银河的亮光,回到人间。因此家家户户放河灯,以期在人间续接银河之路,迎接先人英灵。所以,中元节又被叫做“鬼节”。

中元节是本土文化的产物。传统中国一直以农耕为本,在大量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先人们发现万物之间存在着某种因果关系:一个果实的成熟,最终离不开种子的恩惠,所以,果实对种子,后人对先人,必须常怀一份感恩之情。这份浓烈的祖先崇拜情结,是中华文明所特有的。

中元节就是这样一个节日,它表达的就是感恩。古人并不忌讳“鬼”,在古人的意识中,死亡并不意味着生命的结束,只是换了一种活法而已。人死了,就会以鬼的形式在阴间继续活下去,所以我们对他们,仍应保有一份虔敬之心。

在上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在某些地方,中元节远比“七夕”、“清明”热闹。但在五十年代,被认为是宣扬封建迷信,故逐渐被时代和社会所“忌讳”而不敢谈及。

改革开放以后,传统节日逐步回归,但对中元节却仍不敢去“沾边”,因为人们对它有两个很大的误会:首先,把它看成是鬼节,是宣扬落后、迷信的思想,所以没人敢呼吁恢复;其次,把它当成了追思亡人的节日。其实,中元节是古代的“孝亲节”,它与清明节的内涵并不相同。

客家地区把“中元节”俗称为“七月半”。过这个“七月半”时,要请僧尼设坛“打醮”,起神坛,“度孤”,要烧神衣香烛,以度孤魂野鬼。“打醮”时,除请高僧设道场拜忏祈祷外,还请戏班做戏。这个节日被认为迷信色彩浓厚,慢慢地就销声匿迹了。(张自中辑)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