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7413)
报纸(6263)
图书(1531)
学位论文(1242)
视频(450)
会议论文(359)
图片(44)
人物(3)
按栏目分组
期刊 (7413)
报纸 (6263)
图书 (1531)
学位论文 (1242)
视频 (450)
会议论文 (359)
图片 (44)
人物 (3)
按年份分组
2015(463)
2014(9444)
2013(1277)
2012(1311)
2011(1285)
2010(1126)
2009(695)
2008(567)
2004(124)
1990(7)
按来源分组
其它(2434)
梅州日报(1771)
赣南日报(350)
客家文化学术研讨会(46)
闽西职业大学学报(7)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5)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3)
现代装饰(2)
西安社会科学(2)
中国周刊(1)
叶大鹰 胶片上的红色理想
作者:暂无 期号:第9期 来源:东方养生·上半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圈里,叶大鹰专注红色题材,却很少借用自己的身份来造势。2009年,叶大鹰的《天安门》在建国大业》的光芒中淹没,其中的情结让人感慨。 红色理想 叶挺英年早逝,叶大鹰本人完全没有对叶挺直观的记忆,他总是重申自己不是高干子弟,不过是一个普通知识分子的儿子罢了。然而红色家族的那种荣誉感,一直围绕在叶大鹰的身心之中。他很小就会背叶挺那首著名的《囚歌》。 作为叶挺的后人,这个身份一度让他觉得肩头很重,“我偷一个西瓜,人家说你怎么能这样呢,你是革命后代啊!我上学表现好,人家说,你是应该的,你是革命后代啊!我拍电影,拍革命题材,人家认为理所当然,你是革命后代啊……叶大鹰认为自己从来没有沾过高干子弟的好处,也许原因就在此。” 随着个人的成长,红色子弟的身份一度远离他的生活。1975年,叶大鹰高中毕业后,成了一名四级钳工,“在我的记忆里,那段生活是一生中难得的一段快乐时光,无忧无虑非常开心。在技工学校两年,第一年每月13块钱,第二年15块钱,毕业到工厂就41块啦!有钱得很啊,每月都和工友们出去大吃大喝,轮流请客。好像四五个人吃喝一顿也就不到五块钱。直到1978年恢复高考,我的好日子终于告吹,呵呵!” 高考恢复后,压力也随之而来。叶大鹰方才觉得人生要有个目标,要去奋斗。因为艺术院校不考数学,他就选择了考北影,而当时,几乎所有家人都希望叶大鹰选择物理学科。对于这个意外之选,叶大鹰倒觉得是件幸运的事。他从小到大好像一直在做一种努力,总想把最不现实的梦想,在生活中找一个释放的可能。电影创作这个意外的选择,终于让他有机会把那些不着边际的幻想变成现实。 把那些不着边际的幻想变成现实……其实,这句话隐含了许多期待。 时光回到1927年,在当时的主流力量眼里,共产主义同样属于“不着边际的幻想”,那个时代,叶挺们是用枪杆子证明了不着边际的幻想可以变成现实。 而在今天的和平年代,叶大鹰用胶片来把不着边际的幻想变成了现实,实现了他与红色有关的理想。 最早,他和王朔一起搭档拍摄的处女作《大喘气》,完全与红色电影无关。在公众的视线里,他也一直默默无闻。真正为他带来转变的,是在拍摄《红樱桃》、《红色恋人》后。正是这些红色题材电影为他赢来了声誉。 成长在红色家庭的叶大鹰,拍革命题材电影似乎成了顺利成章的事情。而事实上,叶大鹰自己却总想与主旋律以及“红色后代”的背景“划清界限”。 他没有在任何官方电影机构挂名,他只是一个“个体户”,一直都以体制外的身份从事影视工作。首先,在他的眼里,他拍的红色电影不是主旋律,从根儿里讲都是商业电影。所以,他的红色电影好像总是不够“红”,当初《红色恋人》是这样,现在的《天安门》好像又是这样……在这个过程中,他找到了“红色”之间的差别,真正钻进了红色人物的内心世界。 叶大鹰在一篇博客中写道:“每次读到那些革命前辈的书,听他们的故事,我的心就特别疼,特别想放声大哭!一个政党是有命运的,有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一个过程,所以,当个人的命运和政党的命运交织起来的时候,难免会产生悲剧。很多早期的革命者都有非常不容易的人生经历,所以你看了之后就会痛苦,觉得心特疼。” 2008年,汶川地震。叶大鹰第一次在博客中,明显表述出自己对出身红色家庭的自豪,那是为叶挺独立团在抗震救灾中勇敢的事迹——“你们无愧于铁军的光荣称号!兄弟们,为你们骄傲!向你们致敬!” 飘逸人物 在中国的电影导演圈里,叶大鹰一直以一种另类的生存方式而存在,却并不边缘,他一方面尽量摆脱红色子弟出身带来的光环,生怕与大家疏远;另一方面,他又在明确地享受着品质生活,不再纠结于“因为你是革命子弟啊”的束缚。 事实上,如果我们了解一下中国的革命史,就知道其祖父叶挺在中国共产党的革命阵营中,也是个飘逸人物,最不在乎规矩。叶挺是一个自尊心极强、性格极倔强的人。广州起义失败后他不服从中央李立三和驻共产国际代表王明的压制,愤然脱党出走。那一次脱党,也让他在共产党阵容中,变得极其特殊。 组建新四军后,叶挺也仍然属于特立独行的个性人物。叶挺仪表堂堂,穿着整洁,平时不是穿黄呢将军服,就是穿皮夹克、西装等便衣,很少穿新四军的深灰色制式军装。到部队视察时,他喜欢以马代步,带的副官、参谋、卫士等随行人员也比较多,前呼后拥一大帮。叶挺单独吃小灶,还从广东带来一个厨师。他的交际活动较多,常叫他的厨师做些广东客家名菜,邀请军部领导同志、来访的国内外人士、国民党三战区驻新四军的联络参谋,以及随他来新四军工作的老朋友一起聚餐。 所以,新四军组建初期,项英主内部训练,叶挺主外部沟通,争取各方力量支持,这与他的飘逸性格很登对。 与祖父同出一辙的是,叶大鹰在生活中也喜欢格调。比如,他喜欢高尔夫,最初是自己打,偶然的机会知道了全明星高尔夫球队,他像找到组织一样乐坏了,立刻加入,从此多了许多打球的理由和机会,跟着球队四处奔走。叶大鹰同样有祖父那种敢想敢做敢说的气势,出于对美感的追求,他邀请张国荣来出演共产党员,开了请港台演员出演红色人物的先河。 叶大鹰直言,“我是在替主旋律电影背黑锅,它们内容干巴巴的,长期给观众形成了一种不好看的印象,那不是创作,是生产,事实上它们跟追求,跟政治理想都没关系。《天安门》尽管在市场上被冷落,但‘人民万岁’的主题是这个片子不同于其他献礼影片的关键。在影片里,我们同样充满了对开国领袖的一种情感,不一样的是,我们用普通百姓的故事来讲述,突出的是最后毛主席那句话:人民万岁。”
地方政府施政满意度之探讨:苗栗县政府九十六年个案研究
作者:黄国敏  期号:第5期 来源:中华行政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苗栗县  地方政府  施政民意度 
描述:服务范园大幅扩大且多样 化,各级政府必须努力提昇公共服务的效率与效能,以提高民众对政府运作方式的信任度与满意度;基於行政伦理,更应一视同仁对标的群体提供公共服务,特别要了解社会弱势者的 需求与期望,以建立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 本研究初步结果显示在苗果县长刘政鸿的施政满意度方面,从交叉分析中显示专科以上 学历者、原住民与客家族群、国民党与亲民党支持者、对苗果县经济发展较满意者、军警与 公务人员、家庭主妇与农林渔牧职业者倾向较满意刘县长的整体施政。在县政府总体的施政 满意度方面,显示较年轻者、教育程度为研究所、高中、圈中者、国民党与亲民党支持者、 对苗果县、经济发展较满意者、工商机构职员、公务人员与教员倾向较满意苗栗县政府的整体 施政。 再经由变异数分析(ANOVA) 中可以发现,在苗果县长刘政鸿的施政满意度方面,其 中政党支持与经济发展满意度等变项达到显着水准;显示国民党与亲民党支持者、对苗果县 经济满意度变项达到显着水准;显示对苗栗县、经济发展满意者倾向较满意苗果县、政府的整体 施政。
台中县大甲妈祖国际观光文化节政策执行之研究
作者:陈清龙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政策执行  大甲妈祖国际观光文化节  节庆活动  台中县政府 
描述:研究,但大多數皆把它視為是一項民俗節慶,探究其節慶行銷、遊滿意度、媒體策略、地方行銷、效益與資源整合等,甚少把它當成是一項政策,而研究探討台中縣政府在這項的政策執行中所扮演的角色。
本文嘗試由
天主教在屏东万金的生根发展(1861-1962)
作者:黄子宁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平埔族  族群关系  本地神职人员  传教      天主教  道明会  万金 
描述:方色彩,萬金還有其固有的本土特色,一是平埔聚落—多為屏東鳳山八社的平埔族後裔,一是受客家聚落和排灣族部落包圍的地理位置。藉由研究天主教在萬金的傳教經過,一方面可以更細膩地瞭解自1859年起,天主教二次進入台灣開教以後的歷史,與道明會特色所形成的影響;另一方面,可以探討屏東平原上族群之間的歷史互動和平埔族社會的風貌。本文試著解釋萬金平埔族宗教變遷的理由,建構一個從未信天主教的平埔族群到產生本地的神職人員,從被傳播福音者變成主動傳播福音者的歲月歷程。希望能夠透過這個主題的研究,多少補充一向較為欠缺的台灣天主教史,以及關於南部平埔族史和屏東地方史等方面。研究時間範圍則訂在1861年傳教士進入萬金傳教,到1962年萬金出現第一位本地神父潘瓊輝為止。
章節方面,除了第一章緒論和第七章結論之外,共分為五章:
第二章從道明會士咸豐八年(1859)在打狗港上岸,開始在高雄前金地區傳教談起,簡述在傳教士來到萬金之前的傳教情形。接著對萬金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現象,作背景介紹,希望能模擬出一個可以讓人想像的歷史情境,一個在1861年時映在傳教士郭德剛眼裡的情景。
第三章的內容,是將萬金堂區的傳教歷程,放在整個台灣天主教傳教史的框架下進行討論,兼論其他堂區的發展,以及影響傳教的重要相關事件。對於清代台灣天主教的傳教過程,分作三個階段探究,最後分析道明會在此時的傳教策略。
第四章則是接續第三章,在討論過萬金堂區的歷史進程之後,回頭要研究的就是萬金為何能夠接受天主教,並讓信仰在此地生根發展的歷史因素。本章試著從五個層面進行探討,由外部社會因素到內部裡層動力,層層闡述萬金接受天主教的可能因素。
第五章的重心,在討論萬金與鄰近族群的各種關係,欲由萬金的例子,瞭解屏東平原上平埔族與其他族群之間的互動往來,以探求整個地方社會運作的模式和族群村落的日常相處情態,並探討為何天主教在清代與日治時代一直無法擴展到萬金附近的排灣族部落和客家聚落。
第六章本身,是以出身自萬金堂區的潘瓊輝神父的經歷為寫作脈絡。潘瓊輝神父出生於萬金教友家庭,他是萬金堂區誕生的第一位本地司鐸,也是台灣出現的第三批本籍聖召,更是台灣史上第一位平埔族神父。對萬金堂區而言,更是天主教信仰深化的成果指標。本章的寫作,以潘瓊輝神父的人生歷程為討論主軸,分別敘述其家族背景、父母(潘伏求、潘林環涼)的傳教員生涯以及神父的養成過程。從這三個枝幹,再個別瞭解關於教友家族、傳教員工作、日治時期和戰時台灣天主教的處境發展、台灣第一位本籍神父珣茈羲漕丹漶B戰後台灣山地部落的開教,和台灣本土神職的培育環境等各項小主題。
影响台湾中老年女性生活适应的探讨
作者:杨婕妤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老年女性  生活适应  工作经历  生活资源  老年女性  生活适应  工作经历  生活资源  老年女性  生活适应  工作经历  生活资源 
描述:中老年女性身、心、生活、社會、經濟狀況。
研究結果發現「個人背景特性」中之年齡、教育、婚姻、族群、宗教、居住型態、子女數、手足數、日常生活活動(ADL)、工具性日常生活(IADL)困難數與生活適應之各層面有顯著相關。「生活資源特性」中之個人保險數、收入來源、年收入、資產總值、社會福利資源使用、參與休閒與社團數的多寡與生活適應之各層面有顯著相關。「工作與否之經歷」變項中之工作與非工作工作生活經歷、動機與生活適應之各層面有顯著相關。「工作與否之經歷」變項與生活資源特性之保險數、收入來源、總收入、社會福利資源使用、參與休閒與社團數有顯著相關。
隨著年齡增長、受教育程度愈高、客家族群、信奉佛教、道教、居住型態為與配偶同住者、子女數多、手足數多、擁有保險數愈多(有其他個人保險資源) 、年收入愈多、收入來源為子女提供、有個人資產、有利用社會福利資源、能夠參與休閒與社團活動者。幫家中生意或農事者、工作的動機中,有動機的持續工作或安排退休者包括興趣、經濟興趣兩因素者、家庭管理者、無工作者;具備這些特質條件的女性,在其生活上展現主動與積極的一面,重視健康,積極參與社會活動,其獲得週遭人的關心與社會支持較多,少有孤獨感與憂鬱情況的發生、個人自覺經濟狀況不錯,對中老年身心、社會支持、經濟適應上愈佳,面對生活壓力的調適,能有較佳的處理能力與應變措施。
無偶、獨居者、其他少數族群(除閩南人、客家人、外省人)、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動 (IADL)、日常生活活動(ADL) 困難數愈多、無收入或需社會救濟者、收入為其他來源者(非自己、子女提供)、家庭管理者或無工作者、使用社會福利資源者。結果分析發現這些特質的女性,對中老年生活適應之「健康、心理、生活滿意度、社會支持、經濟安全」影響較嚴重,面對生活上無力抵抗的壓力、無法怯除存在的問題與適應壓力,也許是個人背景或資源累積、生活際遇的不同,造成這些弱勢族群的女性一直處於適應失調的狀態,建議政府及相關單位對居弱勢的族群應多給予關懷、協助,家庭亦應負起相關責任,以期中老年人婦女的生活皆能達到最佳的適應狀態。
Nutrition and Health Survey i
作者:潘文涵 章雅惠 陳正義 吳幸娟 曾明淑 高美丁  期号:第1期 来源:臺灣營養學會雜誌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二十四小時飲食回憶法  膳食營養調查  營養狀況  臺灣地區 
描述:/1.17/1,女性是0.95/1.15/1;P/S比值低於建議值1。就19~64歲國民整體蛋白質、脂肪、醣類的熱量比例(15.5%、34%、50.5%)而言,蛋白質、指肪比例過高,醣類比例過低;就平均維生
五都选战各方动作频频
作者:钟兴  期号:第32期 来源:台湾周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用他们在台北市的亲友关系拉票。13日,赴美国举行造势大会,争取侨胞支持。 新北市。朱立伦方面,结束3个月走访基层后正式发动文宣攻势,推出首波大型看板。7日,举办自传《做,就要做好》首场签售会。9日,发表“在地就学、在地就养、在地就业、在地乐活”政见,公布16位发言人及5人律师团名单。14日,举办首场千人造势晚会,月底前拟完成10场。蔡英文方面,近日推出首波竞选看板,展现“市民主义”风格。6日,启动首场“蔡市长扫菜市场”活动,规划完成100场,提出“一环、五都、四创新”政见。9日,举办“新北市选战共识营”,凝聚选战基调。 大台中市。胡志强方面,8日,宣布将兴建客家观光中心,打造亚洲最出色的客家文化园区。10日,由“总统府秘书长”廖了以率台中县水利、农会、民意系统、社团劝退红派前县议长林敏霖,达成“全力挺胡”共识。苏嘉全方面,9日,到乌日乡“拔桩”,获国民党黑派、前“国代”苏秀妊支持。10日,发表第一支竞选短片“前进的新动力”,诉求“新,才有未来”。 大台南市。郭添财方面,继续驾驶“旺来号”战车勤走基层、密集文宣,广设“旺来旺来大台南”看板。3日,拜访台南县农渔民,推广ECFA政见。5日,提出增设免费装假牙、免费公车、健保费补助等老人福利。赖清德方面,7日,聘请台南县副县长颜纯左出任竞选总部副主委。9日,与台南县市牙医师公会签署合作备忘录,承诺当选后为老人装假牙。赖还全力因应台南市长许添财抱怨初选不公议题,希望实现整合。 大高雄市。黄昭顺方面,4日,在国民党行动中常会报告“施政蓝图”,提出设立ECFA专区、建设冈山机场等建议。6日,在萧万长陪同下发表“防灾白皮书”。8日,在“立法院长”王金平陪同下赴“八八水灾”灾区祈福哀悼。10日,公布首支竞选广告“铁的康乃馨”。陈菊方面,7日,与李登辉密谈,获其力挺。8日,出席高雄县小林村法会,悼念‘‘八八水灾”罹难者。由于高雄县长杨秋兴9日宣布参选,陈菊还将主要精力投入相关因应。 国、民两党中央还推动整体作战。国民党方面,7日,召开第18届“临全会”,将五都胜选列为“现阶段政治任务案”,党主席马英九抨击民进党执政“伤害台湾”。12日,国民党秘书长金溥聪率团赴美造势,争取侨界支持。党中央还协调联合作战,包括北二都共推“黄金双子城”政见、联手申办2019年亚运会,南二都规划成立“昭财连线”,打造“经济发展专区”。民进党方面,11日,通过“2010五都选举辅选架构”,由谢长廷任主委、姚嘉文任中央助选团长、吕秀莲任政策顾问团长、游锡堃任总指挥、吴乃仁任总干事,展开整体攻势。
走神(连岳专栏)距离
作者:暂无 期号:第22期 来源:城市画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到树上的蛇,山间的迷路以及土匪的窝。 还有大雪天在山顶俯瞰县城美景时的赞叹:真是漂亮啊。还有同行一位老挑夫发的感慨老妹啊,为什么我们这么苦呢々 第二天闲着无事,就开车去了她话中的乡镇,至今仍在公路的尽头,只有几十座建筑。此地出了县城教育局长,据说是当地最大的官(以官阶作为人生价值的重要评判标准,我以前一直认为是客家人的劣根性,现在发现多少冤枉客家人了,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少,持此标准者众),此前刚好因受贿倒台(舆论更喜欢的是他如何玩弄上十位女教师的),更有趣的传闻是他曾经在此地的祖坟里藏有两百万。 沿途倒是风景极佳。可能跟几十年前比,并无区别。只是路上的时间短了很多,来回不到两个小时。 战胜距离的能力慢慢变大,是生活形态改变的一个重要因素了。 福州到厦门的动车开通很久以后,终于找到机会去体验一下,参加了一个随机漫游式的周末活动,几个人坐动车来到之前一无所知的闽东县城,在这里,知道了房地产的威力,和沿海几乎没有区别的高楼一幢幢在长,问一下房价,一平方米5000元了,而街上与商店却孤零零没几个人。在滩涂边的荒山上看落日,一个个心急的人更是自嘲为装逼犯。 第二天,人群游荡到附近的福鼎(动车就是一站地,十来分钟,不知城画在这里有没有读者,有的话,写封读者来信给城画吧),主要活动就是顺着大街闲走,看见小吃就吃一点,摊点都备有雪白的瓷碗,煮在沸水里,令人心喜。 而无意到达的桐山溪,更是满溪的鲤鱼,从酒店的高处看,河水都被锦鲤映红了,河边是闲人在喂鱼,一防风篷里在放木偶戏,配的是马连良的音。一小孩见我们喜欢他的拉布拉多,便起劲地逗它,把狗粮扔进河里让它秀泳技。据说此地人不吃鲤鱼,惧怕损了自己跃龙门的运气,所以河里的鲤鱼得以幸存得像小型鱼雷一样肥大——如果这个传言不实,那更证明此地人有格调。 因为有了动车,随机漫游的空间宽了,就是数百公里以外,也可以当饭后散步一样,突然在一个地方逛一下,有所得,无所得,都无所谓,但这些空间,确实已成了你生活中的储备了,扣除车票因素,这就像以前无目的地坐在公交车上瞎转,你总会见到一些陌生的事情刺激一下你。 所有加速到达的技术,无论是高铁、动车还是网络,都在增加人的厚度,那些人为的减速是多么令人扫兴啊。
台湾的衙门不设岗
作者:张呜  期号:第11期 来源:中年读者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有戒备森严的警卫,缺了站岗的兵。威还在,但武没了。好容易才在房子的角落里,找到一个警察,这个警察还经常溜号,就连他们的“总统府”也不例外。每个大门槛,随便都可以进去,没人管你。 “总统府”限制多一点,周一到周五,上午9点—11点开放参观。这些政府机构,“总统府”带头,都在为台湾的旅游默默作着贡献,好多大陆来的游客,都要求进大门槛看看。但是如果没有跟团走,单个的游客也许会错过——旺报的社长跟我讲,就有大陆游客投书,说是到了台北市政府门口,硬是找不到,因为人家没有站岗的。 我们这些大陆人,平日里见惯了高大威猛的政府大楼、政府广场,见惯了戒备森严的门卫,听惯了门卫厉声的呵斥,一旦见了没有门岗的政府大门槛,还真就不习惯。其实,这个世界上好些国家的政府机构,都是这个样子,别的地方,有的连高大的房子都没有,寒酸得很。 有卫兵的大门槛也不是没有,台北至少有两处,一是“国父纪念馆”,一是“中正纪念堂”。两个地方,都有一坐姿相似的铜像,一为孙中山,一为蒋介石二两座像前,各站立一持枪的兵,一动不动,妻还以为是蜡像。过了不多久,到换岗时分,蜡像居然动了起来,虽然动得跟机器人相似,但可以看出,他们是有血有肉的真人。实际上,这两处的岗兵都是礼兵,不是站岗,而是在表演一种礼仪,每天例行的换岗仪式,跟英国白金汉宫和美国阿灵顿公墓一样,无非是吸引游客的杂耍。一边换岗,一边玩玩花枪,让人看了好玩。 在这里,我注意到两岸的礼兵,礼服正在趋同,但戴钢盔的方式却大不一样。我们这边钢盔是正扣在脑袋上,前面微微上翘;而他们这边则反之,前面的帽檐儿,压得很低。据说,非止礼兵,连正经的军人,台湾这边戴钢盔,也是这般,而我们则相反。 懂军事的人告诉我,压低帽檐儿,冲锋时可以减少伤亡,但的确不怎么好看。看来,即使礼兵,这边也不肯将就一下美观。不知是因为被共军打怕了呢,还是人家一切从实战出发? 昔日禁地今成市民活动中心 不过,今天的这两个纪念国民党大人物的场所,已经变成了市民的活动中心, “国父纪念馆”尤甚,到处是背画夹子的儿童,跳街舞的少年,还有盘旋的鸽子。 “中正纪念堂”,广场上的大牌坊,已经在民进党当家的时候,改成了自由广场,原来的“中正纪念堂”五个字被凿去,改成四个颜体的大字——“自由广场”,纪念堂上的匾也被拿掉。国民党当家,说是拨乱反正,也只是换回了堂上的匾,广场上牌坊上的字,却还依旧。 台湾的朋友告诉我, “自由”两个字,是具有天然合法性的,一旦刻上了,谁也不敢轻易拿下。可怜当年老蒋对“自由”两字深恶痛绝,虽然没有写过《反对自由主义》,但也有专门的文章,批评自由在中国的泛滥,进而痛骂五四新文化运动教坏青年。在他治下的台湾,最稀缺的,恰是自由。今日却让他老人家的坐像,天天面对广场上“自由广场”四个大字,真是情何以堪。还不如民进党的办法,在他的坐像前,弄上好多飞来飞去的虫鸟,让他老人家死活看不清广场牌坊上的字,似乎还更人道些。 至于国民党自己的办公处,已经变成了民间团体的所在。我为了找辛亥资料,来到国民党的党史资料馆。这个馆,今日缩在台湾的船业大王张荣发的基金会大楼里面,随便报上名来,连证件也不需要,就可以进去查资料,我查了他们可怜的馆藏,什么也没有找到。 百姓有了选票,原来威武的衙门,都失了精气神,里面的官员都要讨好选民,更何况建筑?原来威权的纪念物,也在悄然之间,改变了性质,开始为人民服务,虽然多少有点转变过程中的小小尴尬。大门槛,已经没了。 旁听台北市议会 8月份台湾“立法院”开临时会,但去旁听,却赶上人家表决,只欣赏了一下搭棚子抗议的一群老头、老太太。进入9月,立法院依旧没有开会,但台北市议会在开,朋友告诉我,9月7日,市议会台北市政府总质询。这一阵,台北市市长郝龙斌陷在新生路高架桥和花博会采购弊案的风暴里,质询一定有戏看。于是,依照朋友的指点,我准时在下午两点到达了台北市议会。 台北凡是公家单位,房子都很雄伟,市议会也不例外,一栋很厚重的白色大楼,走廊十分高大宽敞。台北的政府机构,除了正门之外都不挂牌子,我一个外来人,当然摸不准哪个是正门,结果进的是后门,后门里面有个警察,但见到我这样东张西望的可疑人员,既不阻拦也不盘问,听任我绕到正门,跟志工会合。办理旁听要登记,拿出我的大陆同胞证,办事的小姐看都没看清楚,就在旁听证上写上“张鹏”两个字。证件后面有不于胶,撕开粘在衣服上就可以进去了,就这样,我顶着张鹏的名字,旁听了将近两个小时。 旁听席在四层,可以居高临下地看下面的议会大厅,但隔着厚厚的玻璃,可以看见里面的人的动作,却听不见声音,好在旁听席有大屏幕,声情并茂,可以同时看见张牙舞爪的质询者和垂头丧气的市府官员。这一次是总质询,市政府主要官员几乎倾巢出动,连7个顾问都到齐了,坐了黑压压好几排。但是,质询议员一方,却只有3个人,其他议员一律缺席,一排排的空椅子,不,沙发。 虽然只有两男一女三个市议员,可发起声来,却震天动地,连珠炮式地交替发问,一会儿放PPT,一会儿展示文件。总共两个小时的质询,质问的话题转换了无数次,但没有一个话题是有答案的,市府这边剐要回答,就被打断。议员叫谁上来,谁就得上来,上来之后,明白人不许回答问题,不明白的,却非要站在那里被问。7个顾问都被像过堂一样提过来,但却一个问题不提,依次点名之后,又一挥手让这些人下去了。刚刚提了一个建客家文化中心的问题,然后就放PPT,说是让郝龙斌市长好好看看,我以为是关于这个问题的证据,没想到,放出来的却跟刚才的问题风马牛不相及,是大陆电视台采访副市长的画面,说她明明是副市长,被人称为市长却不更正。我看出来了,原来所谓的质询,质询者只在意“质”,而没有“询”,他们根本不希望被质询者回答问题,自己问完了,也就完了,所谓的问,其实就是指责甚至羞辱,羞辱完了,也就完了。让我这个旁听的人,连一个问题都没弄明白——不是我的智商低,或者不了解情况,问的问题都很简单,但我就是不知道真相。整个一下午,只有两个小问题,我似乎是听出了点头绪,一个是市府号召公务员跳花博舞,一个是市教育局发文让中小学号召学生参观花博会,似乎两件事在办的过程中,都有点强人所难的意思。但是,质询者对这一点,恰恰没有穷追猛打。反而在如果买花博会的预售票丢了,要不要给赔偿的荒唐问题上纠缠不休。 没有新闻价值的质询会 偌大的旁听席上,只有我们两个人,二楼的记者席,也没有几个人,几台摄像机早就架在那里,记者们懒洋洋地三三两两坐着,几乎没有任何人注意议事厅发生的事情,即使在议员有意向他们呼吁的时候,记者们也无动于衷。我知道,他们见的世面太多了,市议会的这点事,又算什么呢?媒体宁可报小偷偷空调,也不热衷报这个。 听完之后,我跟陪我的志工讲,如果我是台北市市民,我会对这样的场面很不满意,因为听了半天,没有一件事我能知道究竟的。我看到的,只是党争,只是作秀,而没有质询,没有真相。感觉三个议员痛快淋漓地骂了一阵,市府官员唯唯诺诺,吭吭哧哧一阵之后,这个过程就结束了。志工说,没有人会满意和不满意,因为,没有人来旁听,媒体基本上也不会报,除非其中爆出某些值得娱乐的话题。 记得看1910年清朝资政院的会议记录,看到那些民选的议员议事,也争,也吵,但每个议题都争得明明白白。历史总是会进步的吗?我真的有点糊涂了。 (摘自《时代周报》)
乐游 寻梦井冈山 带着梦想到延安去
作者:暂无 期号:第7期 来源:八小时以外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当我真真切切地踏上这片土地,整个身心便融化在眼前这片绿色之中。远处群山巍峨矗立,峰峦叠翠;脚下如梦一样的紫云英花盛开在稻田间,淡淡的紫怒放着,与春天的新绿交融在一起,和着当地古朴的建筑风格相映成趣,令人赏心悦目;难得一见的高山田园像涓涓细流从云雾深处延展下来——越来越宽广。尽情地吸一口新鲜的空气,抖落掉城市中的灰尘,这里静啊,静得能听到自己的心跳,静得仿佛时间在这里驻足。就这样轻轻地走了进来,聆听美丽,好想唱一首山歌。其实,触摸的不仅仅是这里美丽的风景,还有我此时此刻旷然豁达的深远感觉。 由于没有跟随旅游团,所以此次行程是漫无目的的闲逛。少了些紧迫,多了些慵懒,闲云野鹤似的优哉游哉。 茨坪,是井冈山革命遗址最为集中的地方,始建于明末,孕育于千年历史的古“庐陵文化”之中。古镇依山而建,高低错落,掩映在湖光山色、绿树花丛之中,是一座风景秀丽、环境优雅的花园式小城市。这里也是客家人的迁徙路经地之一,至今仍保留着许多客家民俗的建筑风格,在丘陵或斜坡地段建造的围屋,主体结构为“一进三厅两厢一围”。白墙青瓦、飞檐翘角,显示出客家先人的出色才华及高超技艺。革命旧居旧址群、革命博物馆等景点与当地人文景观自然结合,绝不突兀。这里的红色文化,不仅仅是为了文化而文化,也不仅仅是为了旅游而文化,而是有着更深层次、更久远的思考。 近些年来,井冈山在深入挖掘红色资源的精神内涵,通过打造系列红色文化品牌,潜移默化中传播先进文化,博物馆的展品得到不断提升,增加了其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据介绍,这里珍藏着党和国家领导人、著名书画家及社会各界知名人士的墨宝珍迹,红色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文化氛围对人的影响是潜在的,像春雨般润物细无声,井冈山精神已经漫漫融入文化建设中,红色文化与经济快速发展的互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距茨坪西北面十七公里便是黄洋界了,黄洋界山顶海拔1343米,站在哨口防御工事原址远眺,崇山峻岭,连绵起伏,远山近岭尽收眼底。这里地势险峻,云雾散布其间。云雾之美在于它瞬息万变,云雾迷漫中,山变得柔和而幽深,时而若隐若现,时而俏丽多姿。然而当你迎着飒飒山风,凝目注视着绝妙景色之时,还能记起我们曾经学过的黄洋界保卫战吗,是否还隐约听到了那一声炮鸣。 1928年8月,湖南省委特派员杜修经命令红二十八、二十九两团下井冈山开赴湘南。30日,赣军乘虚以四个团的兵力进攻井冈山,当时山上只有红三十一团一营的两个连;下午,红军几乎弹尽,危及时刻,红军扛来一门坏的迫击炮和仅有的三发炮弹。前两发竟是哑炮,第三发炮弹直接瞄准敌人的指挥所,随着“轰”的一声炮响,敌军指挥部顷刻间化为灰烬。黄洋界上欢声一片,敌军溃败下山。《西江月·井冈山》这首词便是主席在二十多天后听此汇报当夜写下的: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这里至今保留着当年的哨口工事、红军营房以及毛泽东、朱德和红军战士从宁冈挑粮走过的小路。历史已经过去,硝烟也已消散。如今站在这里,看奇峰汇聚,看烟云在峰壑中弥漫,历史的瞬间犹在眼前。 井冈山不仅景色美,民风也是淳朴的,从田间慢慢走过,陌生的他们会送来一个个和蔼的微笑,以及阳光般温暖的注视。在与他们交谈时,念念不忘的是曾为井冈山建设出过力的人,他们就是这样一群善良的人们,懂得感恩,不图回报,他们的淳朴、厚道形成了这里独特的山景。 这位老奶奶已经九十多岁高龄了,老人家身体硬朗,仍做着自己力所能及的事。矮小的身躯,脸上一道道深深的皱纹,一根根发白的发丝,是井冈百年历史的见证,她的经历足可以写一部长篇小说,其令人感动的乐观与淡然,像烙印般深深地刻在我的心上。想给她点钱,虽然不多,是一点心意,她却笑着说:“你给我拍照,还给我钱,哪有这样的道理。”当听到:“这钱不是拍照片的钱,是祝您老人家长命百岁……”时,她欣然收下,这是怎样的豁达与坦然。 井冈山之行,感触最大的就是那种自然的生活状态。春雨使这里的空气格外清新,满山的杜鹃花,好艳好浓,像人与人之间那热情而单纯的情感。在这里没有城市的嘈杂,没有车辆的轰鸣,这片广袤的天地,因为他们的辛勤劳动而更加富裕,因为他们的质朴而更加美丽。 带着梦想到延安去 图文,芥露 儿时对延安的记忆是零碎的,记不得家家张贴在墙上的画叫什么,却忘不了画面上那巍巍的宝塔山,还有那土窑洞、煤油灯、纺车、羊皮祆,以及那酋耳熟能详的老歌《南泥湾》,这样的记忆是深刻的。小时候就梦想到革命圣地延安去,三十多年以后终于得以实现。当看到做工精美、特色突出的剪纸,外表土里土气里面却冬暖夏凉的窑洞,涌入心中的是无限的感慨及莫名的感动。 20世纪30年代后期,成千上万的爱国青年,在荒芜的黄土高原上艰难跋涉。他们从沦陷区、国统区不惜合弃一切,为了同一个目标,络绎不绝地奔向他们理想的家园——圣地延安,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打断骨头连着筋,扒了皮肉还有心,只要还有一口气,爬也爬到延安城。”到延安去,成为当时一代爱国青年的心灵呼唤。 地处黄河中游的延安,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相传人类始祖黄帝曾居住在这一带,历来是陕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兵家必争之地。 我们是一大早来到杨家岭的,初春的清晨,几乎见不到游客。杨家岭是中共中央驻地旧址,距延安城只有两公里,主要有以中央大礼堂、中共中央办公厅、中央政治研究室以及毛泽东和朱德等中央领导人的旧居为核心景点。1938年11月至1947年3月间,中共中央在这里指挥抗日战争敌后战场,并领导了解放战争,领导了大生产运动和“整风´’运动。1945年4月23日至6月21日在中央大礼堂隆重召开了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七大”选举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为中央书记处书记,毛泽东为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央政治局主席、中央书记处主席。从此,毛泽东一直担任中共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共也成为仅次于苏共的世界第二大党。此地也是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在延安居住时间最长的驻地,虽然日理万机,但他们还在杨家岭的山脚下耕种了一块地。 枣园因枣树多而得名。其他树种也很多,认识的有梨树、银杏、柳树、柏树等。阳春三月的枣园,光秃秃的,树木还没有长出新叶,像一排排凛然肃立的战士。1944年至1947年3月,中共中央书记处由杨家岭迁驻此地。园内有几排窑洞,当年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任弼时、刘少奇、彭德怀等人曾先后在这儿居住,在大生产运动中,这里曾被作为纺线比赛的场地,周恩来等领导人身先士卒,积极参与,留下了许多佳话。 延安城北的延河岸上坐落着著名的清凉山,隔延河水与宝塔山相望,山势高耸峻峭,庙宇嶙峋,金碧辉煌,景色绮丽。这里有以万佛洞等石窟为主的佛教文物古迹,有中共中央在延安时期的新闻及出版单位旧址,还有太和山道教教观。到处可见依山而建的房屋与窑洞,山很陡,快到山顶的时候,台阶几乎垂直了,我只好手脚并用。清凉山有厚重的文化积淀,有历代志士的豪情壮志。如今的清凉山,在饱尝了岁月的艰辛后更显神奇与壮观。给一批一批的朝圣与观光者以深深的启迪。 由于自然条件等诸多原因,地处黄土高原腹地的延安一直是黄河中上游水土流失最为严重 的地区之一。虽然多年来延安一直进行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但是长期广种薄收和牛羊散牧的落后生产方式,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年年栽树不见树,年年种草不见草”,延安的土地始终是“山是和尚头,沟里没水流,三年两头旱,十种九不收”,农民生活陷入“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 “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个体承包、以粮代赈。”10年间,退耕还林使延安市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现在延安的山川大地,人们传统印象中满眼裸露的黄土高坡,已被远近尽入眼底的绿色覆盖。延安人民凭借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在生态环境的治理上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凡到过延安的游客无不被这里的绿色所打动。 从杨家岭、枣园到清凉山,不舍与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