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7344)
报纸(6263)
图书(1519)
学位论文(1239)
视频(413)
会议论文(358)
图片(44)
人物(2)
按栏目分组
期刊 (7344)
报纸 (6263)
图书 (1519)
学位论文 (1239)
视频 (413)
会议论文 (358)
图片 (44)
人物 (2)
按年份分组
2015(426)
2014(9364)
2013(1277)
2012(1309)
2011(1284)
2010(1126)
2009(696)
2008(566)
2007(357)
1992(17)
按来源分组
其它(2394)
客家研究辑刊(590)
南方日报(233)
深圳商报(160)
闽西职业大学学报(7)
山西教育:高中理科版(2)
西安社会科学(2)
资讯社会研究(2)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下半月(1)
玄奘资讯传播学报(1)
恩施 小地方的大气场
作者:暂无 期号:第11期 来源:东方养生·上半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王,筑城临施水,号施王,子孙袭王至后周,保定初年始平之,以其他地置施州,乃施王屯余地。”此事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历史。到了元朝,建立了土司制度。因土司居于施王屯的南面,故得名“施南土司”。据同治《恩施县志》:“明设施州卫,雍正六年称施县,雍正七年改称恩施……”恩施之意,即雍正皇帝恩赐于施县之名,故名恩施。 放眼望去,变革中的恩施与湖北众多小城市一样,开阔的迎宾路昭示着建设者迫不及待要追赶世界的野心,马路尽头的农民仍然恪守着多年的传统。补车胎的小贩对“隆恩浩荡”的历史毫无兴趣,只惆怅着如何解决一些现实问题:“自己的房子想改建,上面不准。” 奇怪的是,哪怕是抱怨,人们脸上依然堆着笑,眉宇之间并没有“落后地区”常见的“苦大仇深”。据说,这也是历史传承使然。 恩施是土家族的先民——巴人的发祥地和成长的摇篮。早在上古时期,巴人的先祖廪君部落便繁衍生息于此。廪君称君夷城(今恩施)后,部落日渐强大,并向川东发展。西周时建立了称雄西南的巴国,恩施为其辖地。战国时巴国为秦灭,恩施隶属巫郡。秦统一后,恩施属黔中郡,汉属南郡。三国时,吴安二年置沙渠,为恩施设县之始。隋开皇初,改沙渠县为清江县。明洪武年间置施州卫。清雍正十三年增设施南府,恩施县为施南府附郭首邑。从这时起,历250余年,恩施一直是施南府、恩施地区及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府,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漫长的历史发展潮流中,巴文化、巴楚文化、巴蜀文化、汉文化在恩施不同历史时期相互影响,融会交贯。同时,佛、道、儒、巫文化共同生存,特征鲜明。 如同杂交对改良物种有着明显效果,在多元文化氛围内长大的人,容易养成宽容的好脾性。 恩施境内所遇之人,最大的特征就是热情开朗,指路的村民追出来告诫:“XX大桥虽然叫作大桥,其实很不起眼,稍微一不注意就会忽略……” 用词精准,态度感人。 抬轿的轿夫,累得满头大汗,照样笑得十分开心。 景区家庭旅馆的老板,见了询价的游客首先提醒:还是先上山吧,太晚了什么都看不见了…… 并不担心上山之前还有十数家同行有可能抢生意,而沿途,确乎没有任何人出来拉客。 恩施城内,有著名的土司城:据说属全国唯一一座规模最大、工程最宏伟、风格最独特、景观最亮丽的土家族地区土司文化标志性城。这座由苏州园林设计院设计,地方民间艺人承建的土家族地区,仿古土司庄园建筑群,颇有些来历,“恩施土司城”五个大字,即出自著名社会活动家费孝通先生之手笔。 土家族历史悠久。公元前361年,巴国被秦国所灭,部分巴人则退居到湘鄂川黔山水毗连的武陵地区,并与当地的一些部族相融合,形成土家族。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或“贝京卡”。宋代时则称这一带生活的巴人为“土人”,以后土人称外来汉人为“客家”,称自己为土家。 同行的人告知,土家喜食合渣,即将黄豆磨细,浆渣不分,煮沸澄清,加菜叶煮熟即可食用。民间常把豆饭、包谷饭加合渣汤一起食用。据说到了恩施如果不吃合渣,就像去北京没登长城。我们到恩施的时候已经晚上八点多钟,挂着“合渣”牌子的小店关门闭户,随便找人打听,人家笑了:合渣是早餐吃的。晚上想吃东西得去美食一条街。 所谓的“美食一条街”,其实也不过三五家店,人丁火旺的一家是啤酒排档,另一家是石锅鱼。颠沛流离数千里,啤酒花生不够满足口舌之欲,我们理所当然地选择了石锅鱼。好像现在全国各地都比较流行石锅鱼:用一块大的花岗岩岩石凿成有双耳的石锅,将鱼放在石锅内烹煎,然后,再加上以辣椒为主的各式作料,又再加上一些滋补药材制成。 按说石锅鱼属于湘菜系,这家店的杯盘碟碗却大有日本范儿:颜色艳丽,造型古拙,不分里外皆有花纹。 恩施的夜生活结束得比较早,晚上九点钟,跑堂的小妹告知:现在很多东西都没有了哦,只有一点烂白菜。 怀着“有总是比没有好”的心情,硬着头皮点了一份“烂白菜”,端上来一看:却是一小簸的碧绿青翠,毫无“烂”气…… 三个人,一百出头,吃到叠腹腆肚,还额外收获了一大把感恩。 第二天一早去补合渣课。 小店一派热火朝天,男人们光着脊梁包包子,女人们冒着热汗端盘子拿筷子,那著名的合渣,和上海的汤泡饭有异曲同工之妙,就着桌上免费供应的素拌白萝卜丝,稀里哗啦再一次荡气回肠。 “合渣”还在街头继续流行,“恩施土司”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除了部分有寻根情结的中老年人,很少有人再去谈论相关话题。现在恩施最为外人道的是大峡谷,城市中心的指路牌上,随处可见“大峡谷”字样。恩施大峡谷位于恩施市屯堡乡和板桥镇境内,是清江大峡谷一段,峡谷全长108公里。 关于这段峡谷,据说有关专家的评价是:“论壮观,科罗拉多大峡谷与清江大峡谷不过伯仲之间;论美丽,恩施大峡谷的沐抚段实在无与伦比。” 溢美之词随处可见,有多少名副其实,很难考证。不过,恩施大峡谷的风景倒也不至于让为它唱赞歌的人脸上无光。 提到“峡谷”,人们总习惯性地想:不就是喀斯特地貌吗?有什么稀奇的呢? 还真有,恩施大峡谷确实有许多“稀奇”之处。 距离景区一公里开外,大峡谷斑斓的岩石已进入视野。天气时雨时晴,云雾时浓时淡,山头若隐若现。进到山里,云海覆盖在峡谷之间,不时变换身形,动感十足。特别容易让人有不知身在何处的恍然。 海拔1700余米、净高差300余米之绝壁山腰间,有一“绝壁长廊”,又叫“绝壁栈道”,始建于2007年10月,全长488米,118个台阶,虽说全是人为,却是提供了一条特殊的观景通道:脚下的农田、村庄,在别处看着是风景,在这绝壁上胆战心惊地看着,如同臆想。 至于著名的“一炷香”,常吸引摄影发烧友,背着几十万的器材守在脚下,等待合适的光线。喀斯特地貌形成的石柱一般能够达到30米高,已属罕见,这“一炷香”,高150米,直径只有4米,却能屹立千年不倒.谁见了都忍不住啧啧称奇。 大峡谷正在被努力打造成为这个城市的名片,企图通过这条天赐之途,把恩施与世界上一切美好的城市连接成串,无数的美好愿望足够将峡谷填成一马平川,抹平小城市与大都会之间的所有差别, 当然,迄今为止,恩施仍然保持着它自己的特色,依然是一个容易给人留下好印象的地方。
浅论舞蹈在群众文化中的作用
作者:高博  期号:第6期 来源:青年文学家·上半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活动中常见的舞蹈类型 1、民族舞蹈。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其中许多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民族传统和文化习俗,其中,民族舞蹈是展现各民族性格特征和社会风貌的重要表现形式。生活中常见的民族舞
钟肇政《插天山之歌》及其改编电影之研究
作者:曾玉菁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钟肇政  客家文学  插天山之歌  文学改编电影  台湾人三部曲 
描述:編成電影後的相關問題。從人物的形塑和安排、情節的增刪、語言風格、主題意識、時間推移、鋪展地點以及小說語言與電影對白等方面,對《插天山之歌》電影和原著作比較,並深究小說改編成電影的差異和其意義。鍾肇政先生成長於日據時代,接受日本教育的他在光復後開始學習中文,以中文寫作。兩度殖民經驗,促成了《台灣人三部曲》的完成。其中第三部《插天山之歌》小說的主題是「逃亡」,表面上是逃離日本警察的追捕,實際上則是欲掙脫國民黨的桎梏。一直以來,鍾肇政的作品以「台灣人是什麼」為母題,尋找台灣人的歷史定位,這對於台灣人「台灣意識」的形成,有著重要的影響。《插天山之歌》小說呈現後殖民文學中的「去殖民化與文化抗爭」、「被殖民者的主體性體驗」以及「殖民經驗的遺緒與創傷」;女主角奔妹則表現出女性主義中的「鬆動父權體系,解除性別壓迫」,用大地之母型的奔妹象徵台灣,彰顯了台灣的堅強與勇敢。電影《插天山之歌》由作家鍾肇政的自傳小說《八角塔下》和同名小說改編拍攝,電影情節及人物安排因應大銀幕而有所增刪,在場景的重現、服裝道具的安排,都力求寫實自然,並展現客家的風貌。而在人物的形塑上,大致保留小說中角色的主要性格,但明顯的「弱化」了男主角的英雄形象。鍾肇政刻畫的志驤除了政治意識的本土化之外,他的性焦慮和處理方式、以及入山的從低攀高的過程,無不關連到作者的「英雄」、「男子漢」的理念;相較之下,電影版的志驤由鏡頭平行移位的處理方式,側重的則是內心的徬徨與掙扎,行動力反倒不如奔妹的堅毅與果斷。電影版的《插天山之歌》雖無法完全呈現小說文字背後的意涵,但它讓作家鍾肇政以及小說《插天山之歌》用另一種更為普及的藝術形式呈現。
超越启蒙者与原乡人的新视野:钟理和《笠山农场》的人物形象研究
作者:尤俞评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钟理和  《笠山农场》  人物形象  农民 
描述:評論家都以主題探討──分析同姓婚姻的角度理解《笠山農場》。然而在同姓婚姻以外,這部小說更有價值的部分在於人物所彰顯的意義。因此我們打破以往用「主題」閱讀《笠山農場》的習慣,改以「人物形象分析」的方式,希冀重新解讀出小說的另一層意義。本文將小說人物作了劃分後,討論如下:第二章針對劉少興進行討論。劉少興兼具多重身份,透過小說中他處理事情的態度與準則以及與眾人們的交遊情況,得知劉少興並非一個用階級觀念壓制他人的人。同時,在不同身分上,劉少興處理事情的手腕與考量點就有所差異。細讀小說可以看到劉少興在實業家、地主、父親三個角色之間,面對問題的取捨。本章藉此翻轉以往論者對於劉少興既定的階級強權論調。第三章以饒新華作為討論範疇。饒新華在整部小說裡是最尊重自然的代表,當人們一再開發土地/山林的同時,饒新華對於土地卻持「愛護」立場。地主/民眾之於山林是掠奪關係;饒新華之於山林是平等關係,這是十分不一樣的。透過饒新華的形象分析,希望扭轉以往對饒新華的負面論述。第四章以致平及淑華為討論對象。淑華是傳統社會下,刻苦耐勞又勇於追求自己理想的女性。致平則是身兼頭家子與知識份子的角色,他在小說中個性不夠鮮明,但是思考歷程卻是作者強調的重心。致平內心有一個隱含敘事者,作者許多觀點都透過致平去思考及呈現。第五章以笠山的農民圖像作論述。整部小說中最値得彰顯的就是農民勞動的精神,這勞動圖像不僅是客家子弟認真的代表,同時也是整個台灣社會勞動的縮影。農民在生活、價值觀、生命的意義上,有些看似平凡無奇,但卻值得效法處。鍾理和透過這些勞動者樂天知命的形象,也鼓舞著同是為生活打拼的普羅大眾。
台湾地区中老年人长期生活满意度研究
作者:吕雅惠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生活满意度  中老年人  长期资料  广义线性模型 
描述:藉由長期追蹤中老年人生活滿意度來知道其生活滿意度之改變與哪些因素有關;本研究即從社會學觀點以緃貫面向之探討以了解影響台灣中老年人其生活滿意度改變的原因以及中老年人生活滿意度的世化變化。
本研究之資料來源為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1989,1993,1999,2003 年台灣地區中老年身心社會生活狀況長期追蹤調查」,主要針對台灣地區57歲以上之中老年人為研究對象,本研究利用平均反應曲線來呈現中老年人生活滿意度的長期趨勢,長期資料的廣義線性模型來分析中老年人生活滿意度之改變與哪些因素有關以及中老年人生活滿意度的世化變化。
本研究發現影響中老年人生活滿意度改變之重要因素有「性別」、「年齡」、「籍貫」、「老年居住型態」、「婚姻狀態」、「老年工作型態」、「子女數」、「手足數」、「休閒活動參與數」、「社團活動參與數」等變項,研究結果顯示,有工作之中老年人其平均生活滿意度比沒有工作者高,其中,有工作之女性中老年人其平均生活滿意度比男性低;平均生活滿意度隨著年齡增加而增加;客家族群於1989年時其平均生活滿意度高於閩南人族群,但於1993年時,其平均生活滿意度為最低;與配偶或子女孫子女同住之中老年人其平均生活滿意度比獨居之中老年人高,有偶之中老年人其生活滿意度比無偶之中老年人高;子女數愈多則中老年之之平均生活滿意度愈高;手足數愈多之女性中老年人其平均生活滿意度比男性中老年人高;社團休閒活動參與數較多者之中老年人其平均生活滿意度比參與數較少者高。
研究發現1993年時其中老年人平均生活滿意度為最低,而該年也社會經濟發展開始衰退之際,顯示社會經濟發展對中老年之生活滿意度深具影響;綜上所言,經濟、男女工作平等及族群認同度等因素對中老年人之生活滿意度具有影響力,本研究之結論希望能提供未來政府相關單位做為如何因應未來老人生活規劃之參考。
身体活动的决定因素与健康政策之探讨
作者:赖光威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身体活动  健康政策  决定因素 
描述:) 估計是否有從事身體活動以及是否規律的運動與經濟、社會變數的關係。另外,再以最小平方法 ( Ordinary Least Squares ) 估計參與運動的次數和參與運動的時間與經濟、社會變數的關係。本研究在決定是否要從事身體活動的實證結果中發現隨著年齡增加,願意從事運動的人相對減少,教育程度愈高的人願意從事運動的比例會隨之增加。在父親籍貫方面,父親籍貫為本省客家籍、外省籍比本省閩南籍願投入身體活動,而原住民與其他籍貫則是相對於本省閩南籍不願投入身體活動。在工作狀態方面,有工作者相對於無工作者較不願投入時間在身體活動上。而從平均月所得來看,高所得者相對於低所得者較願從事運動。
再者,從事規律運動的實證結果中發現,性別的係數為正且顯著,代表男性相對於女性比較會從事規律運動。教育的年數與規律運動呈現顯著的負向關係,其代表教育程度愈高的人從事規律運動的比例則是呈現遞減的。在婚姻狀態方面,未婚者其係數為正且顯著,代表相對於已婚且同居者比較能夠規律的從事運動。在工作狀態方面,其係數為負且顯著,其意謂有工作者相對於無工作者在從事運動上並非為規律的身體活動。
本研究認為從實證估計得到教育和運動的參與率有正向關係,所以建議朝提高國人的健康知識上做延伸。除此之外,我們發現原住民與其他弱勢族群其參與運動的意願較低,所以我們可以針對這些族群,透過補貼的方式,降低從事身體活動的機會成本。
我国跨县市合作机制之探讨- 以桃园县对外合作为例
作者:林静茹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跨县市合作 
描述:進行分析。個案研究係以2002年至2006年桃園縣拓展區域及雙邊合作計畫為研究主軸,並探討參與議題(休閒遊憩、交通運輸、產業發展、環境資源、防災與治安、文化教育、健康社福、原住民與客家族群及新移民)之合作成效。試圖藉此分析可能影響跨縣市合作之變數,並研提跨縣市合作整合機制及優先發展議題之相關建議。
透過前開研究方法,本研究獲致結論包括:應加強縣市生活圈及產業圈之觀念始能共同解決跨域問題;跨縣市合作須摒除政治干擾始能達成效益;跨縣市合作議題須具「互蒙其利」性質始能順利推展;「整合難易度」及「計畫複雜性」將影響跨縣市合作之意願及成效;跨縣市合作須考量與現制接軌及整合之問題;「個別利益」與「合作利益」之衝突將影響跨縣市合作之持續;中央政府並無處理跨縣市合作之專責機關、法令及相關補助計畫等。爰跨縣市合作議題若涉及相關法令訂(修)定及各縣市資源分配(如:水資源調度、成立土方銀行、營建剩餘土石方管理、爭取中央既有之資源等),因整合難度及複雜度較高,將影響合作意願及成效。
本研究研提相關建議包括:地方政府應建立資訊分享機制,並型塑合作文化;跨縣市合作機制須權責分明,並研訂合作計畫及期程;跨縣市合作應依「共同利益」、「避免衝突」之原則研訂優先發展議題;應導正中央管理作法,並建立輔導機制;中央應儘速修訂財政收支劃分法,合理充實地方財源;中央應設置區域型計畫補助經費,以鼓勵跨縣市合作等。爰地方政府應依據事務性質、地方產業特色、政策領域類別發展合作關係,並建立合作機制(如:府際論壇、工作小組會議、局處首長會議、縣市首長會報等)分層級定期會商,以隨時掌握進度。
1949年後我国国小社会课程之研究--以Rugg的社会重建
作者:王建尧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课程材料  Rugg  社会重建观  社会课程 
描述:民。多元課程發展時期則欲培養解決問題與批判思考的公民。多元課程發展時期較符合Rugg的主張。
二、課程內涵:官方課程發展時期只包含歷史、地理與公民,多元課程發展時期至少包含社會科學的學科,符合Rugg整合社會科的主張,但是九年一貫課程的社會領域內涵實已超越社會科學的範圍。
三、課程組織:多元課程發展時期是以社會科學性質進行統整,符合的Rugg主張。
四、編製程序:只有官方課程發展時期的板橋模式符合Rugg主張的科學程序。
五、課程材料:
(一)社會材料:官方課程發展時期與多元課程發展時期的插圖,具有犯罪或偏差行為者,以及不當使用科技者均以男性為主。另外,各版本的科技使用者插圖,不論男、女,皆不曾出現原住民。客家族群與原住民族群的論述,缺乏政治與經濟材料。多元課程發展時期出現「行動社區」的概念,具有Rugg社會重建的觀點。犯罪問題在多元課程發展時期已受重視,失業問題可能導致貧窮與自殺是受忽略的。
(二)政治材料:官方課程發展時與多元課程發展時期,均缺乏政治事件與政治貪腐的課程材料,特別是缺乏政治貪腐的課程材料。在多元課程發展時期,政治事件,各版本除了提及二二八事件外,只有南一版提及美麗島事件和雷震事件。
(三)經濟材料:官方課程發展時期強調政府經濟建設的作為,不曾指出經濟問題。多元課程發展時期,已注意到經濟問題,逐漸符合Rugg社會重建的主張。
(四)文化材料:在宗教信仰方面,兩個時期,均強調宗教善的區塊,缺乏假借宗教名義,行騙財、騙色等犯罪事實的論述,只有南一版稍微提及。
(五)國際觀:由官方課程發展時期著重於政治材料的國際觀,且著重於批判共產主義的政治意識型態,至多元課程發展時期各版本均注重全球關聯性的當代社會問題,該期較符合Rugg的社會重建觀。
(六)就社會課程整體發展而言,官方課程發展時期與多元課程發展時期,均未達到社會重建的標準。
以上的結論冀能做為政府有關社會課程擬定與審查,社會課程發展者的參考。
台语读本之数位创作研究
作者:王忠德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母语  教科书  台语读本  数位内容  视觉创作 
描述:

然而母語大多未具有能夠獲得普遍共識的文字,再加上母語的應用與腔調會因為各地區母語使用習慣的不同而有所差異。而生活背景、居住環境和習慣用語的特殊性,使得母語雖然是選修課程,卻因為各類母語師資的缺乏,使得多數的學校僅有台語(閩南語)可供選修,各族群的學生並無法在學校的母語課程當中,依自己的需求選擇台灣傳統的原住民語或是客家語進行學習。對於未能擁有台語(閩南語)環境與背景的初學學生而言,台語讀本的閱讀困難程度相較於英語教科書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

面對二十一世紀的世界潮流,除了對於傳統母語文化所展現出的人文關懷之外。數位科技的進步也帶動了新時代的生活型態,動畫電影由傳統的二維動畫進展到以三維立體影像為主的電影型態。網路遊戲以及電腦遊戲也以三維建構的影像畫面所呈現的虛擬實境動畫為主軸。我國政府在這一波數位潮流中,亦投入龐大的資金以提升我國在數位內容方面的水準。而電腦資訊的相關課程也已經加入國民中小學的課程當中。但是在教科書的編排與繪畫部份,卻依舊維持著傳統的編排與繪畫方式。

本研究以台灣本土語言教材當中的《台語讀本》做為視覺創作所探究與實驗的方向。由《台語讀本》的教科書當中,選擇具有台灣傳統意像以及本土文化的傳統唸謠,經由以三維建構的數位內容影像為主的視覺創作研究,讓學生在學習台灣傳統母語時能夠增進了解的程度以及所要學習的母語內容,達到主要的學習目標。更進一步的在潛意識感受到新世紀的數位科技所帶來的視覺新型態,以及數位內容的時代脈動,以達到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雙贏的目的。
中国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临床研究与形成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有
作者:罗韵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分子生物学研究 
描述:G6PD 缺乏, 而女孩則
有 1.1%。 G6PD 缺乏症的新生兒在高膽紅素血症的發生率上, 比正常新
生兒高。發生高膽紅素血症新生兒中合併 G6PD 缺乏的研究組出現高膽紅
素血症的時間較早; 最高膽紅素血值較高; 出現最高膽紅素血高值時的年
齡較小。新生兒黃疸仍是造成新生兒死亡的一個重要的原因。我們發展了
一種快速、簡單且準確的分子生物學檢查方法來診斷中國人G6PD缺乏的基
因突變。這個方法是設計了特定的寡核■酸引子, 並利用聚合■鏈反應技
術及配合特定的限制■■切處將DNA 切斷成特定的片段, 以達到確定基因
突變的診斷。基因突變包括 G6PD 基因反訊息(cDNA)序列核■酸1376 位
置(G轉變成T), 1388位置(G轉變成A), 95位置(A轉變成G), 392 位置(G轉
變成 T), 493位置 (A轉變成G), 487位置 (G轉變成A), 1024位置( C轉變
成T), 1360 位置(C轉變成T), 592 位置(C轉變成T), 835 位置 (A轉變成
T)等基因突變。 中國人基因突變在 1376 核■酸位置(台灣-客家型)佔最
多, 基因突變在1024及392位置的患兒其 G6PD 活性比基因突變在1376,
1388 及 95位置患兒的 G6PD 活性高。發生嚴重型(需交換輸血治療)新生
兒高膽紅素血症的中國人G6PD 缺乏症嬰兒分析看來, 大部分需交換輸血
的G6PD 病例皆為1376核■酸突變, 其次為1360 核■酸突變, 及592核■
酸。發生嚴重高膽紅素血症的 G6PD 缺乏症患兒之G6PD 活性偏低, G6PD
新生兒發生嚴重型高膽紅素血症時G6PD的活性是一重要因素。在各種基因
突變的型態之中, 屬於 1360及592核■酸位置突變者皆發生了嚴重型高膽
紅素血症,值得進一步探討基因突變對疾病的影響。 而 1376位置突變型
態並無顯出等特別與嚴重型高膽紅素血症有統計上的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