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学位论文(1)
按栏目分组
学位论文 (1)
按年份分组
2014(1)
按来源分组
其它(1)
相关搜索词
钟肇政《插天山之歌》及其改编电影之研究
作者:曾玉菁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钟肇政  客家文学  插天山之歌  文学改编电影  台湾人三部曲 
描述:編成電影後的相關問題。從人物的形塑和安排、情節的增刪、語言風格、主題意識、時間推移、鋪展地點以及小說語言與電影對白等方面,對《插天山之歌》電影和原著作比較,並深究小說改編成電影的差異和其意義。鍾肇政先生成長於日據時代,接受日本教育的他在光復後開始學習中文,以中文寫作。兩度殖民經驗,促成了《台灣人三部曲》的完成。其中第三部《插天山之歌》小說的主題是「逃亡」,表面上是逃離日本警察的追捕,實際上則是欲掙脫國民黨的桎梏。一直以來,鍾肇政的作品以「台灣人是什麼」為母題,尋找台灣人的歷史定位,這對於台灣人「台灣意識」的形成,有著重要的影響。《插天山之歌》小說呈現後殖民文學中的「去殖民化與文化抗爭」、「被殖民者的主體性體驗」以及「殖民經驗的遺緒與創傷」;女主角奔妹則表現出女性主義中的「鬆動父權體系,解除性別壓迫」,用大地之母型的奔妹象徵台灣,彰顯了台灣的堅強與勇敢。電影《插天山之歌》由作家鍾肇政的自傳小說《八角塔下》和同名小說改編拍攝,電影情節及人物安排因應大銀幕而有所增刪,在場景的重現、服裝道具的安排,都力求寫實自然,並展現客家的風貌。而在人物的形塑上,大致保留小說中角色的主要性格,但明顯的「弱化」了男主角的英雄形象。鍾肇政刻畫的志驤除了政治意識的本土化之外,他的性焦慮和處理方式、以及入山的從低攀高的過程,無不關連到作者的「英雄」、「男子漢」的理念;相較之下,電影版的志驤由鏡頭平行移位的處理方式,側重的則是內心的徬徨與掙扎,行動力反倒不如奔妹的堅毅與果斷。電影版的《插天山之歌》雖無法完全呈現小說文字背後的意涵,但它讓作家鍾肇政以及小說《插天山之歌》用另一種更為普及的藝術形式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