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略谈客家方言
-
作者:暂无
来源:闽西日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刘耀奎
客家方言是我国七大方言之一,内容丰富、通俗易懂。描述事物生动、形象、确切。在教学中或与人交流,如果适当运用客家方言加以解释,可以变抽象为形象,变陌生为熟悉,变呆板为生动。有些客家方言与普通话完全相同或很接近,只是声调轻重、舌音、鼻音略有 不同,非客家人容易听懂、学懂。下面择一些常用
-
客家打醮的日子
-
作者:暂无
来源:闽西日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打醮,意为道士设坛念经做法事,现在有的乡村演变为“扛菩萨”,这一习俗在客家乡村颇为盛行。菩萨,佛教里指修行到了一定程度、地位仅次于佛的人,在客家地区一般是指某些神,如五谷仙、妈祖娘娘、弥勒佛、观音娘娘、土地伯公等。而扛菩萨,则是客家人为庆祝丰收或纪念某一神而约定俗成举办的节 日盛事。
在客家山村
-
客家防灾谚语
-
作者:林东祥 整理
来源:闽西日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客家人在与自然灾害斗争过程中,总结出众多防灾谚语,这些谚语可能不尽科学,但许多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和朴素唯物主义的内涵,对于现代防灾减灾仍有借鉴意义。
1.大小蚊扑灯,将有大雨淋。
2.蚊聚堂
-
客家名菜―荷包胙
-
作者:暂无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南安“荷包胙”是流行于江西省原南安府(今大余、南康、崇义、上犹一带)的一道名菜。每逢红白喜事,主家答谢亲朋好友的宴席上都少不了“荷包胙”。
“荷包胙”享有盛名,与清朝时南安府的戴状元有关。相传,乾隆时大余县的读书人戴衢亨高中状元后,大摆宴席谢请四方乡邻。因为讲究“状元席”的排场,厨师们就用本地的荷
-
连城客家木偶戏
-
作者:暂无
来源:侨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连城客家木偶戏迄今已有100多年历史,源于清光绪二十四年该县赖源乡人徐象球在乡里创办的“老福星堂”提线木偶戏班,由于不断吸收连城当地方言和连城民间艺术精华,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木偶戏艺术——连城客家木偶戏。
连城客家木偶戏诞生之初,行头极简,仅木偶18个(俗称“十八罗汉”)。戏台则用4根竹柱支撑,
-
一句客家歇后语的趣话
-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相传,从前客家某山村,有个叫细二叔婆的老大娘,子女都到南洋谋生去了,只带有读书的小孙子。她家是单家独屋,离邻居较远。但她生活还是不错,每年春节,都请私塾先生给她写春联。有一年春节,她家贴的春联是:旭日临门早;春风及第先。可是她大年初一起来,发现春联下有人加了两个字,成为:旭日临门早死;春风及第先埋
-
客家二十四节气的农谚
-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曾本元
在我国历法的农历中,一年有二十四个节气。而每个节气,在客家农村都有独特的农谚。这些农谚内容独特,丰富有趣。过去许多农人俱耳熟能详,并指导农业生产。时移世易,现在能流利背出这些农谚的农村人已不多,现择其要者列出,以飨读者。
立春:交春晴一日,农夫不用力
雨水:雨水下雨,农民心欢喜。
-
人才辈出的客家“大宅门”
-
作者:暂无
来源:闽西日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图为秋竹客家大宅门“新屋下”全景。
傅长盛 文/图
上杭县蛟洋镇秋竹村清代古民居“新屋下”,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共三进院落,15个厅12个天井,迄今已有250年历史,是一座与培田古民居建筑风格基本相同的客家“大宅门”。
“新屋下”屋主是清朝乾隆初年的大纸商华树财。秋竹村村民基
-
他们因热爱客家音乐而相聚,并成立客家音乐联谊会弘扬客家文化
-
作者:张秀云叶玲李婉怡
来源:深圳侨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女子汉乐表演。本报资料图
广东汉乐名列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与广东音乐、潮州音乐并列为广东三大乐种,深得热爱传统音乐的群众喜爱。日前,本报记者走进位于龙岗区布吉街道老干活动中心的深圳(布吉)客家音乐联谊会,探寻广东汉乐的魅力所在。
当记者走进深圳(布吉)客家音乐联谊会
-
开学第一课:客家民俗
-
作者:康泽辉
来源:海峡导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导报讯 (记者 康泽辉 李贵荣 通讯员 李有礼 文/图)围上围裙,拿起勺子,将一碗碗豆腐倒入锅中。看这节奏,敢情这小朋友要当大厨?
昨日,是龙岩市武平县中小学、幼儿园开学第一天。而武平实验幼儿园开园上的第一堂课,叫做“客家民俗”课。
分管教学的幼儿园副园长王月英说,第一天,要给小朋友们上好“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