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战後台湾的语言政策(1945-2008) -从国语运动到母
-
作者:蔡明贤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国语运动 母语运动
-
描述:;家長職業與教育程度成為「常使用國語」的指標。
各級政府機關公務人員在國語運動下也必須使用國語。在獨尊國語原則之下,也查禁羅馬拼音文字,使宗教宣傳、讀經等活動受到影響。文教界也發行《中國語文
-
公私夥伴关系之研究:以2011-2012年新北市客家义民文
-
作者:朱惠玲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公私夥伴关系 新北市客家义民文化嘉年华活动 客家社团
-
描述: 本論文還探討「2011-2012年新北市客家義民文化嘉年華活動」的公私夥伴關係型態,就夥伴目的而言,研究結果顯示公部門(新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局)與私部門(客家社團)兩者的合作關係朝向水平關係的夥伴模式發展。就成員重疊性而言,在「2011-2012年新北市客家義民文化嘉年華活動」的公私部門夥伴關係朝向協合型的夥伴關係型態。 新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局(公部門)與客家社團(私部門)建立夥伴關係的成功要素分為目標共識、互信互惠、共同參與、溝通協調、資源整合五方面,綜合分析結果說明如下: 一、公私部門組成份子多為客家人,成員有部分重疊,故公私部門夥伴關係良好。 二、參與活動之公私部門重要幹部、社團理事長受到義民爺之精神感召,進而帶動公私部門成員積極合作辦理、並熱烈參與新北市客家義民文化嘉年華活動。 三、「2011-2012年新北市客家義民文化嘉年華活動」參加之公私部門成員,對客家義民信仰及客家文化均具有共同的情感淵源、共同的情愫。 四、新北市客家義民文化嘉年華活動自87年起,由私部門客家社團開始辦理,後引起公部門的關注,並挹注經費之後,該活動雖由公私部門共同辦理,政府主導力量相對稍強,惟私部門在公部門授權的範圍內仍可自行決定活動內容。 五、「2011-2012年新北市客家義民文化嘉年華活動」中負責的「值年爐主」是社團與公部門溝通的橋樑,其角色、功能與任務須有更明確的劃分。
-
台湾客家族群的跨国认同与文化建构:以泰国台湾客家同乡会为例
-
作者:陈瑞珠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族群认同 泰国研究 客家研究 客家社团 跨国文化
-
描述:立和維持多線的社會關係,將他們的原鄉和定居的社會連結。 台灣政府以文化政策促進台灣客家文化的發展,建構新台灣客家人的文化認同。根據台灣客家事務委員會對海外客家文化政策的發展,推動台灣客家為世界客家文化中心,「泰國台灣客家同鄉會」與台灣客委會建立密切的往來關係,並把台灣客家文化與認同想像的內涵帶到泰國,影響「泰國客家」的建構。 本研究將以「泰國台灣客家同鄉會」的經驗出發,探索他們的跨國認同與文化建構情形,將研究目的預設為:一、「泰國台灣客家同鄉會」的成立與其他組織的互動,主要是與泰國當地老客、泰國政府、中國政府與台灣政府的互動。二、台灣客家文化與泰國當地客家的互動如何形成台灣客家跨國文化與認同?如何應用客委會的客家文化政策推廣泰國客家文化的發展? 三、「泰國台灣客家同鄉會」的跨國文化活動對泰國客家族群的影響是如何?客家認同是否上升?是否增加更多客家文化的瞭解? 本論文以混合研究方法(mixed methods)為主,其最簡的定義是質化研究和量化研究方法的結合。從文獻分析法、參與觀察法、深度訪談和問卷調查,設為研究方法的四步驟。研究發現,台灣客家族群的建構有兩個因素:第一,泰國台灣客家的跨國文化,依據客委會促進台灣客家文化發展的影響。第二,泰國台灣客家的認同,與老客互動適應和調整影響的結果。呈現泰國台灣客家同鄉會是泰國與台灣文化橋梁的重要角色。從泰國台灣客家的認同,可發現台灣客家的雙重認同:一方面,他們強調客家族群的認同;另一方面,他們也強調台灣國族認同。泰國當地客家受到跨國新台灣客文化傳承的影響,也開始推動客家文化的的傳承。
-
客籍女性支援教师在乡土语言教育中之教学实践经验
-
作者:林丽菁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族群认同 乡土语言 多元文化 客家 女教师
-
描述:具有某些特質的一群。過去針對客家女性的職業參與和社會地位的論述仍屬少數。 客籍女性支援教師擔負著客家文化傳承的重任,其性別的議題和族群的因素在客語鄉土語言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在現今多元文化社會中面對的衝擊,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領域。本研究採用深度訪談法、口述歷史法和參與觀察法,分析四位客籍女性支援教師的成長背景、族群認同及人格特質,進一步探討她們在原生家庭及婚後家庭的女性角色地位、投入鄉土語言教學的動機、實踐歷程的具體做法,以及在職場上遭遇到的性別、編制等問題,其中也對客語的政策及教育提出解決方式表示了未來的期許。 由本研究成果發現: 一、 現代的客家女性,已不再侷限做為從屬於男性的傳統角色,但也未捨棄客家女性具有的刻苦勤奮等美德,而是對社會和族群、職業有更多的參與。基於對族群的認同感和語言文化延續的使命感,輔以本身的學經歷,投入客語教師的行列,於此一領域努力扮演重要角色。 二、 於教學實踐的過程中,性別所產生的問題並不明顯,但鄉土語言教師的身份並非正式編制,於現行環境下未受全面的重視,政策面的不穩定,課程、教材資源的缺乏,教師福利的不足,不僅影響鄉土語言教學的質和量,更可能讓師資和此一重要課程的延續產生問題。 三、 建議政府宜對此一體現多元文化,有助於族群和諧的鄉土語言課程,持續的支持,改善教學的環境、給予教師應有的地位。 未來的研究方向,應著重不同地區、不同學校層級的女性鄉土語言教師做更深入的探討,方能全面瞭解性別的議題於多元文化社會中的角色。
-
发展客庄聚落文化与生态观光策略之研拟 以屏东县万峦乡五沟水
-
作者:江觐文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聚落保存 社区营造 文化资产 生态观光
-
描述:放生態觀光所帶來的人為干擾與破壞。生態旅遊仍屬旅遊範疇,其相關活動及遊客消費行為可提高當地社區經濟收入,關鍵在於如何掌握生態與經濟的平衡,方能漸漸導入「永續價值」的觀念。 本研究以實地觀察、深度訪談、公
-
族群型代表性行政机关课责之研究 – 以我国中央与地方客家行
-
作者:郭士国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代表性官僚 代表性行政机关 课责 族群型代表性行政机关
-
描述:多元社會中的各種少數族群、弱勢以及非主流團體的價值與保障其利益。另一方面,行政部門中也可能因為內部資源分配上的相互排擠,導致以服務少數族群、弱勢以及非主流團體的典型行政機關無法有所作為。基於上述兩點,近代各國政府在保障少數族群上,將代表性官僚機構化,設置族群行代表性行政機關,來確保少數族群的價值與利益。 我國客家族群因歷史脈絡,於1987年客家運動開始發展,促使客家社團、電台與電視節目等相繼成立,也是設置客家代表性行政機關的重要因素之一。經由13年的努力,於2000年行政院客家委員成立運作,也是客家族群被國家體制首度來承認,奠定了往後地方政府相繼設置客家行政機關的基石。儘管代表性行政機關具有高度代表性以及特殊性,依然還是屬於政府體制中的一部分,必須受到民意機關、人民與媒體來監督,架構出一個課責的運作模式。只是過多與不適合的課責模式可能會造成代表性行政機關的代表性遭到侵害與削弱,如何能在課責及代表性中取得一個平衡點,正是本文欲研究的核心目的。 因此筆者提出了有別於傳統課責模式的課責指標,以客家委員會與新北市客家務局為研究案例,嘗試去架構適合族群行代表性行政機關的課責模式,包含行政課責、政治課責以及社會課責三個面向,期望經由三種不同課責類型的組合,得以強化現有客家行政機關在課責運作上之不足,建構出一個完善的代表性行政機關,讓政府能達到善治的目標。
-
六堆客家祖牌纹饰的分析与应用
-
作者:林慧婷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六堆 客家祖牌 文化产业 木雕 纹饰 客家意象
-
描述:用在設計創意文化商品。本研究以祖牌紋飾分析作為出發點,嘗試藉由紋飾找尋客家意象,將客家文化的精神以文化加值與創意加分的概念進行設計應用,企圖在工藝產品與美學形象結合,觸動人們心底的記憶與感動。 本
-
食物的文化經濟與農鄉發展:義大利慢食運動及台灣客家飲食運動
-
作者:賴守誠
期号:第24期
来源:農業推廣學報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食物 文化經濟 農鄉發展 慢食運動 客家飲食運動
-
描述:會文化特質所逐步形成的新興文化經濟體制與其所內蘊的社會關係,並進一步闡明對農鄉發展所具有的重要意涵。 自1980年代中期以來,「慢食」(Slow Food)運動在義大利發起推動後得到相當的迴響並迅速擴及全世界。藉著將品味教育安置在一種旨在創造生產者與消費者間彼此相互支持的地方與社會網絡的社會運動中,義大利慢食運動致力於地方食物與傳統烹調的保存。慢食運動明確反對鑲崁在大規模工業化的農業系統所形成的快速化、標準化的食物生產活動,但在支持生態農業政治的同時,慢食運動也提醒不可忽視來自飲食消費所得到的具物質性的社會與美學歡愉。藉著飲食活動背後的複雜社會與文化關係的關注與分析,食物的文化經濟學可以幫助我們辨認且推動多樣化、合乎人文尺度並且使環境得以永續維持的農鄉發展新模式。 約略在同樣的時間脈絡中,隨著台灣族群政治氛圍的轉變、地方鄉土意識的強化、消費資本主義深化與餐飲產品類型愈趨多樣,帶有族群與地方特色的客家飲食在台灣快速崛起風行,並很快成為餐飲業者與消費者食物選擇與體驗的重要選項。進入1990年代後,客家飲食與烹調在客族形象與客庄地方意象的塑造上扮演日益明顯的關鍵角色,並逐步與鄉村地方營造及休閒文化產業結合。在此發展中,客家飲食除維持身體、形塑認同、而且為品味社群畫出邊界外,也形成文化經濟與社會運動的基礎。客家飲食文化在台灣的興起,並非以對抗高度同質化、標準化、資本化且全球化的餐飲文化為基調,反而主要是通過不同型態積極涉入客家飲食文化建構或推動的社會行動者,運用「商品化」、「差異化」、「產業化」、「文化化」這些社會機制,促成客家飲食在最近二十年的台灣社會逐步崛起。
-
别致秀美的客家围屋——雅溪围屋
-
作者:暂无
来源:赣南日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围屋老人(中)向游客介绍围屋历史(资料图片)
别致的雅溪石围——雅凤围
尹其奇 文/图
在全南县保存比较完整的客家围屋有29座。位于该县龙源坝镇雅溪村雅凤村小组的雅溪围屋是别致秀美的典型,素有“小家碧玉”“古代别墅”之美誉。
雅溪村里有两座围屋、一座宗祠,都有着一两百年的历史。其中
-
客家菜挑战价格底线,以快餐价吃出酒席感
-
作者:谢宇野 胡可
来源:南方都市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新开业的客家菜馆以低价结合品质吸引吃货。
“谈钱伤感情”是个伪命题,翻开围龙屋西乡店特别推出的全新菜单,就会觉得这些新的价格实在太体贴我们的感情了,简直是向价格界神话———外婆家和绿茶发起了挑战,虽然最便宜的菜在8元左右,但是菜量倒比任何一家都充实,其中还有许多经典菜:鱼丸汤的汤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