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65)
期刊(56)
学位论文(37)
会议论文(4)
按栏目分组
报纸 (65)
期刊 (56)
学位论文 (37)
会议论文 (4)
按年份分组
2014(80)
2013(12)
2012(19)
2011(12)
2010(16)
2009(9)
2007(4)
2006(3)
2004(3)
1988(1)
按来源分组
其它(37)
客家研究辑刊(8)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
江西社会科学(2)
语言研究集刊(1)
福建地理(1)
福建建筑(1)
小城镇建设(1)
魅力中国(1)
神州(1)
明末清初客家、福佬移民台湾的几个问题
作者:谢重光  期号:第6期 来源:嘉应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明末清初  客家  福佬  台湾  移民 
描述:关于闽粤汉人移民台湾,福佬人比客家人早到台湾,还是晚的问题,至今仍有不同的看法。仔细查找汉文文献来看,康熙末年台湾客家、福佬移民的比例已有不同。明郑时期已有大批客家人迁台,康熙四十几年以后又掀起客家人迁台的高潮。
近几年我国客家体育研究现状评析
作者:杨艳红 赵宝椿  期号:第6期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体育  传统教育  体育项目  体育文化 
描述:自己的看法,旨在对客家体育研究现状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以探索发展客家体育的有效途径,为丰富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研究和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弘扬乡土文化,鲜活语文课堂
作者:李富  期号:第27期 来源:考试周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语文课堂  乡土文化  鲜活  现实生活  引导学生  陶行知  教育  学校 
描述:陶行知先生曾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①为了鲜活语文课堂,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我就如何引导学生紧密结合现实生活关注身边文化谈谈看法
宁都客家文化与校本课程的开发
作者:李崇武  期号:第2期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上旬)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文化  校本课程  开发 
描述:开发校本课程是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宁都是早期客家文化的摇篮,有着丰富的客家文化现象并传承了明显的客家文化特质及精神。本文拟就如何充分利用宁都丰厚的客家文化来构建校本教材而阐述自己的看法
闽西客家民居建筑与环境
作者:何郑莹 裘行洁  期号:第6期 来源:建筑与环境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  民居建筑  环境 
描述:客家民居建筑是客家文化的良好体现,不同类型的客家民居在地域上分异明显,其建筑形态受到地理环境与社会经济因素的共同影响,文章就上述问题进行了讨论,并针对客家民居建筑的演进关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在“血统”与“文化”之间的权衡折衷——罗香林与客家学
作者:张英明  期号:第2期 来源:客家研究辑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学  罗香林  “文化”  折衷  权衡  血统  客家研究  中华民族 
描述:客家研究,形成了一套系统的解释模式,为建构中华民族的客家民系和维护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作出了重大的学术贡献。同时,已有学者指出“罗氏立论有正统思想、人种主义,是种族主义的翻版”,这种看法似乎失之偏颇。[第一段]
浅谈傩舞在现代舞蹈中的传承和发扬
作者:江锦华  期号:第10期 来源: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傩舞  客家民俗  现代音乐与舞蹈 
描述:笔者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对如何发扬和传承中国古老的傩舞艺术,对任何在傩舞艺术中加入时代的气息,如何创新傩舞的表现手法和形式,如何利用傩舞结合三明的客家民俗文化、现代舞蹈的需求等,以此展现和宣传客家民俗和文化的一些浅显的看法
国立台湾戏曲专科学校地理课程的实施
作者:周玫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地理课程  地理教学  课程实施因素 
描述:平均數最高為「地理課程能夠增加您對生活環境的了解」。
五、地理課程實施態度分析-差異性比較分析
「不同的科別對地理課程實施態度看法差異性因素一覽表」發現,有13個因素看法具有差異性。「不同
客家有争议的一些问题探讨
作者:邓习权  来源:云南客家文化研究会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描述:客家有争议的几个问题众说纷纭,存在一些不同的看法。归纳起来有下列四个问题:1、客家源流追溯;2、客家民系的特点;3、中原南迁的少数民族应属于客家人,而不是土著人;4、客家妇女缠足与不缠足的争论。本人不才,在研究了数位高水平的学者、教授后,愿与他们共同商榷,闸明自己的不同观点。
畲、客“郎名”探微
作者:董建辉  来源:客家文化学术研讨会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描述:郎名是古代畲族、瑶族和客家人中常见的一种命名形式,并经常被作为畲、瑶、汉之间文化上相互融合的证据之一。但是,关于郎名习俗究竟源自何族,它又是如何演变的,学术界并没有比较一致的看法。笔者拟根据手头所掌握的材料,谈点自己的初步想法,敬请方家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