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1264)
期刊(815)
学位论文(336)
图书(38)
会议论文(18)
视频(13)
按栏目分组
报纸 (1264)
期刊 (815)
学位论文 (336)
图书 (38)
会议论文 (18)
视频 (13)
按年份分组
2014(1102)
2013(244)
2012(284)
2011(270)
2009(107)
2008(122)
2007(58)
2006(38)
2003(12)
1993(2)
按来源分组
其它(356)
客家研究辑刊(44)
中华民居(4)
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1)
杂文月刊(1)
椰城(1)
晚霞(1)
安全与健康(1)
岛屿观光研究(1)
珠江口,一些蔓延的叙述
作者:陈启文  期号:第6期 来源:芙蓉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就在凤岗雁田村。对于河流的源头我从不深究,越深究越糊涂。或许她原本就有几个源头,又或许凤岗雁田和那个大脑壳山差不多就在一个地方。但不管怎样,一条河的流向早已注定,她将一路穿越深圳宝安的龙华、观澜、东莞
人类学民族学与华南客家研究
作者:李泳集  期号:第4期 来源: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人类学民族学  汉民族研究  华南客家 
描述:作者以人类学民族学对华南客家族群的实证研究为例说明,要将汉民族的研究推向更深入、更广阔的阶段,必须重视探讨汉民族大传统向各个地方的渗透以及地方小传统被创造出来的过程。
走向历史的田野:客家地区碑刻、族谱与文书的历史人类学研究
作者:周建新  期号:第1期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历史文献  碑刻  客家地区  族谱  人类学  文书  历史学  地方文献 
描述:散见于民间的地方历史文献,以其民间性、鲜活性已受到学界的高度重视,并得到广泛的认可,更有学者提出以族谱、方志和金石碑刻资料为内涵的地方文献新概念.
粤菜筵席菜单的奇偶数
作者:黄凤强  期号:第5期 来源:烹调知识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粤菜  菜单  饮食文化  烹调方法  奇偶  食俗  广州  夏秋  东江  潮州 
描述:客家菜)三大地方菜?为基底,吸收南北菜系和西菜精华崛起的?港菜所构成。中国古语有云:食俗十里不同风。粤菜筵席菜单因地方菜系的饮食文化不同,其菜单格式
从文化生态学视角诠释客家文化的形成及特质——评《客地风物—
作者:范家巧  期号:第6期 来源:科技导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文化生态学  客家文化  地域景观  生态文化  《客地风物》  书评 
描述:?说文化是构成区域地理环境的一个因素,就等于说一个地方的文化同这个地方的地貌、水文、生物因素一样,都是该地理环境的组成部分。由此看来,文化决不是虚无的,而是实实在在的客体。
黄遵宪家乡兴学活动略论
作者:肖文评  期号:第8期 来源: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黄遵宪  兴学  近代教育 
描述:该文主要根据《岭东日报》所登载的信息,探讨黄遵宪晚年在家乡的兴学活动。在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改革教育制度后,黄遵宪以其资历和声望,成立办学组织,号召地方发展新式教育,为粤东地方发展新学教育起了示范作用。
崇文向学与尚武好斗:明清历修《赣州府志》对赣南民风的表达
作者:李晓方  期号:第4期 来源:社会科学杂志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地方志  话语权力  崇文  尚武  赣南 
描述:著与移民之间的诸多权力关系和利益诉求,具有多元话语的特征。正是这一特征,规限着地方志在对地方民风做某种程度客观呈现的同时,又要做符合特定利益关系的建构。
陶瓷艺术教育中应重视对民俗因素的挖掘:谈引导开发、挖掘客家
作者:熊青珍  期号:第5期 来源:艺术教育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陶瓷艺术教育  民俗题材  陶瓷艺术品  客家地区  挖掘  开发  引导  陶瓷装饰 
描述:更准确地研究、开发客家民俗特色的陶瓷艺术品,挖掘陶瓷装饰中更深层的客家民俗魂,将推动地方陶瓷装饰的发展。这也是地方高校陶瓷艺术教育的责任。——题记
清末民国时期梅县新式教育的办学主体
作者:夏远鸣  期号:第1期 来源:教育文化论坛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梅县  新式教育  办学主体 
描述:晚清民国时期,由于政府没有财力支持梅县乡村地区的新式教育,使得兴办新式教育的任务由地方宗族来承担。宗族精英利用族内的祠堂、祖产及海外华侨等资源创办了新式学校,成为当时地方社会的办学主体。
曾文忠绘画艺术之研究
作者:郭谦民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曾文忠  水彩画  客家文化  反美浓水库运动  校园壁画 
描述:作品已具備完整而成熟的表達能力,輕快爽朗的英式水彩風格極適合表現秀麗明媚的美濃鄉情,較為可惜的是作品中的個人風格尚不明顯。直到後期(1990-)曾氏歷經社會活動的參與,把他所所悟充分表達於其作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