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屏东六堆地区的稻米文化
-
作者:刘秀俐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米 粄 稻米文化 客家 集体记忆
-
描述:論,並提出未來的展望與建議,以利後續研究者之參考與研究。 研究結果發現,稻米在屏東六堆客家社會中有以下幾種文化功能:一、飲食面:在口味偏好上,老一輩客家人大都堅持三餐吃白米飯,不同
-
遺傳性血色素病變合併橢圓形紅血球增多症之研究
-
作者:葉啟松 吳淑貞
期号:第1期
来源:Journal of Biomedical & Laboratory Sciences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HbAJ HE 血色素異常者
-
描述:),次之為HbAJ共2人,佔2.0%(陽性率與八十七年度相似),其次為HbAG、HbAF、HbAE,各1例,皆各佔1.0%,45人之紅血球形態僅有HbAJ2例(2%)中之1例(1%)有HE症狀,她是位家庭主
-
A Comparative Vocabulary of S
-
作者:李壬癸
来源: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β, σ, r(z或I),丙個邊音1, L,兩個半母音w, y,六個母音i, ә, a, æ, œ o æ與œ通常都出現在喉音?或h的緊鄰。此外e母音極少見,也未見有與其他母音對比的例子。因此,母音系
-
FENGHUANG AAUGHTER TO BE MARR
-
作者:暂无
期号:第8期
来源:焦点·风土中国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了香案及茶、酒、五果。在礼炮声中,花轿进入大厅,拜座仪式随即开始。新郎俊杰被伴郎带到厅堂,向“香火堂”祖宗牌位行三跪九叩礼。新娘香香则不拜。这是畲族“男拜女不拜”的习俗。 俊杰家的晚餐叫做“吃
-
运河边的客家昧道
-
作者:暂无
期号:第10期
来源:风景名胜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赖勇是那种绝对和运河沾不上边的人。运河是古老的,沉静的;赖勇是新锐的,叛逆的。他戴个性银质项链,穿有破洞的牛仔裤和夹趾拖鞋。他是客家人,生长在福建,杭州的运河离他实在是太遥远。很难想象,这样的一个新锐青年会有一种挥之不去的运河情结。 赖勇曾是杭州某平面媒体的视觉总监。一到周末,赖勇就喜欢吆三喝五地招呼同事,去品尝他的客家菜。一道道色香味俱全的菜刚一上桌,便被大家哄抢而光。最后轮到他吃的时候总是剩了些残羹剩汤,不过他倒也挺宽容:“没事,我喜欢的是做菜的过程。”众人于是感叹他是天生当厨子的料,并极力怂恿他去开个客家菜馆。 其实开餐馆确实是赖勇心中的一个愿望,如今,这个愿望很快就要变成现实了。他的餐馆名叫“围龙三寻”,位于大兜路104号,紧临着运河和香积寺。餐馆的外立面采用的是一色的清水砖,雕花的木窗棂,高高挑起的红灯笼,让人以为误进了旧时大户人家的私宅。从餐馆的阁楼望去,可以看到悠悠的运河水和穿梭的游船,坐在这样的大宅子里,看运河的天光云影,吃饭也就变成了一件极其雅致的事情。 赖勇说他喜欢的就是运河这种古老沉静的感觉。曾经的繁华之地,车来人往、商铺林立,中间虽也败落过几年,但岁月的积淀终究还是在的。相比西湖的声名在外,运河的低调与内敛更契合他对餐馆的定位。 所以他把自己的家也安在运河边,从家到餐馆走走也就是五分钟的路程。每日穿梭在运河的风光里,他笑言自己就要变成那画上的人了。 Q:说说你第一次看到运河是什么时候,当时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A:其实很早就知道运河,十年前来杭州上大学时就曾数次路过运河,但是真正第一次去仔细了解应该是2009年吧。我一个人沿着运河好好地走了一遍,那时就觉得运河非常安静,非常市井。河边每天都会有不同的人和故事在上演,有叫卖水果的小摊贩,有晨练的老人,有携手而走的情侣,还有流浪的歌者……市井百态都浓缩在河的两岸,我想这才是运河最生动、最美丽的地方。 Q:为什么选择在运河边开餐馆,而不是在西湖边或者是市中心呢? A:环境和文化是最吸引我的两个方面。我更喜欢安静的,可以坐下来慢慢吃一顿饭的地方。在古运河边开个餐馆,看日子像河水那样慢悠悠地流过,是件多么写意的事情啊。 Q:为什么把餐馆名字取作“围龙三寻”? A:客家民居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大部分呈圆形或者方形,是一个相对独立、自成一体的空间,我们称之为围屋或者是围龙屋,福建的土楼就是围屋的一种。取名“围龙三寻”就是因为我们做的是客家菜,传播的是客家文化,而且餐馆在装修上也采用了福建土楼的一些元素。在杭州,几乎没有真正上档次的客家餐馆,这也是我要开这个餐馆的原因之一。 Q:作为设计师,你是怎么看待整治后的大兜路的? A:我很喜欢这里,有老房子,有工业遗存,有历史和现代相互撞击又和谐共处的感觉。相对于其他历史街区的定位,大兜路的精致、大气与有品质的情调,更适合我做高端餐饮的想法。
-
俏花灯里面的学问
-
作者:姜堰
期号:第6期
来源:青春期健康·人口文化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元宵节 俏花灯 文化传统 风俗习惯
-
描述:中最尊贵的太一神,由于彻夜举行,必须终夜点灯照明,此为元宵节点灯的开端;在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土后,由于道教一些道法与佛教燃灯礼佛的虔诚互相结合,每到正月十五夜,城乡灯火通明,士族庶民,一律挂灯,形成一个独特的习俗。 花灯起源于汉代,盛于唐代,到了宋代遍及民间。我国历代花灯的制作十分讲究,品种繁多。如明朝画家唐寅有诗云:“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心玉,灯烧月下月如银,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到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隋朝炀帝时,元宵节期间赏灯活动非常热闹,夜夜笙歌,通宵达旦,赏灯逐渐发展为元宵节的重要活动。 唐朝时,因四海升平,经济富庶,花灯更是大放异彩,盛极一时,活动规模相当浩大,观灯人潮万头攒动,上至王公贵族,下至贩夫走卒,无不出外赏灯。玄宗时,京师长安更在元宵节前後三夜取消宵禁,方便人民赏灯,唐以后花灯便成为元宵节的重要标志。 两宋时期国势虽然弱,但此项文化因得到皇室的大力倡行而益加发扬光大,使宋朝成为花灯发展的另一重要历史阶段。明清两朝赏灯热潮未减,坊间更出现灯市,贩售各种花灯,式样繁多,争相竞秀。中国人元宵节迎花灯的习俗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全国各地种类繁多,灯式不一,各有流行。台湾花灯,俗称“鼓仔灯”,因早期制作时多形似锣鼓而得名,流行的种类有走马灯、骰子灯、圆灯、关刀灯等。由于闽南语“灯”与“丁”同音,故一般将提灯、闹灯视为人丁旺盛的佳兆。台湾习俗中,妇女在元宵节穿梭于灯下,祈求来年得子(男)、添丁;在台湾北部桃竹苗客家庄里,男丁从农历正月十一日起到家庙挂灯,称为“起灯”;谐音“起丁”,为新生男丁入族的仪式之一,含义深远流长。 花灯通常分为吊灯、座灯、壁灯、提灯几大类,它是用竹木、绫绢、明球、玉佩、丝穗、羽毛、贝壳等材料,经彩扎、裱糊、编结、刺绣、雕刻,再配以剪纸、书画、诗词等装饰制作而成的综合工艺品,也是我国传统的民间手工艺品。 花灯的制作 花灯的制作历史悠久,随著时代的变迁,在材质和造型上都有很大的变化。纸、竹、绸缎、木是很常见的传统素材,塑胶、玻璃纸、压克力等则是现代的材料。其实只要能透光,花灯的制作材料并没有限定,连水果、废弃纸盒、铝罐都可以做材料,所以花灯的变化有无限的想像空间。一盏盏的灯除了像是黑夜里的小萤火虫,不同的造型也诉说着提灯人在新年的愿望。可爱的小叮当和温馨的维尼熊等是现代文化的新造型,而传统的十二生肖则配合年节作替换,不断出现许多现代人较喜爱的新造型,足可荣登花灯造型的排行冠军,得到人们的喜爱。(编辑 刘旖)
-
Interleukin-4 promoter基因多型性,霉
-
作者:刘宜萍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气喘 Interleukin 4 promote 基因多型性 霉斑 霉味 交互作用
-
描述:究目的為1、了解客家、閩南、外省、原住民以及外籍配偶之子女,其氣喘盛行率的情形。2、評估可能影響孩童期間氣喘發展的環境危險因子。3、評估雙親患有異位性疾病是否是造成氣喘的另ㄧ項因子。4、探討學童氣喘
-
北埔在地客家认同的浮现与转化
-
作者:许惠捷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北埔 在地客家认同 新移民 地方化
-
描述:果導致了地方社會的「客家化」過程,同時也開啟了「在地客家認同」存續的認同空間。 事實上,全球化過程讓地方社會面對的族群現象更為複雜,通過(外籍)女性婚姻移民的現象,本研究發現面對「新移民」時,社區組織
-
罗思容2008年叫我的歌是"客家蓝调"会好一些
-
作者:暂无
期号:第1期
来源:城市画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和她在一个安静的小茶馆里喝功夫茶,发现,原来她还会画画。 罗思容 2008年叫我的歌是“客家蓝调”会好一些 2010年画画是开展某一种可能性 画 “你的未来是什么?”2008年,在广东南岭的演出中,当年48岁的台湾歌手罗思容问听众。她自己的答案是孩子,养育孩子的过程,是她自己重新诞生的过程。大家都知道她是2002年之后才开始音乐创作的,是乐坛上一位“年轻的”歌咏者。 一年多后的冬日中午,罗思容坐在我的对面,谈她的创作。她一边从容地泡着茶,一边细说她的创作。罗思容的音乐,这两年逐渐为内地人知道,但是,她的画,却知者不多。 27岁,罗思容结婚后,放下杂志社的工作,搬到丈夫的老家,一个叫万华的地方,那是一个声色犬马的地方,灯红酒绿,样样俱全。丈夫的姐姐家的楼顶加盖了一个十来平方米的房子,小小的,中间有一张大桌子,脚可以伸到底下,罗思容就在那里画画,睡觉的时候在另一个角落。虽然那时候她也去上过素描课程,可是觉得素描课程,描绘很具体的形体比例、明暗、光影,这种东西让她觉得又掉入到另外一个框架里,把自己框起来了。罗思容开始自己随意地涂鸦,在涂鸦的过程中,慢慢发现自己的涂鸦怎么都画得很黑很暗,后来有段时间甚至在纸板上画画,然后用刀子去割,割了之后去撕,撕了之后再去画。于是发现自己潜意识里有一种自残和自我压迫的负面能量。 创作就像一面镜子,投射了一个人心理、精神甚至身体上的所有形貌,在这个过程中,罗思容开始一种自我疗愈和自我观照,打开一道自我开展的出口。那个时候,罗思容已经开始做瑜珈,觉得自己整个身心开始转动起来了。 生完小孩之后,30岁的罗思容搬到湾潭(是一个有山有水,进出要搭人工摆渡船的小村落),开始了她的乡村生活,同时在创作上也有了一种自觉,觉得创作跟自己的生命之间有了一种连接,这是非常有意义的,有了这种自觉之后,便有了深刻的醒思。结束涂鸦阶段,没有工作的她开始读一些画册,思考什么样的艺术风格和艺术生命跟自己比较贴近。画画对于罗思容,是一种省思,一种相处,一种接纳,一种对话,或者说开展某一种可能性。 那个时候,孩子两岁前,夫妻二人是全职父母,两个人轮班带孩子。所谓的工作,就是有一个独立的时间可以创作、可以阅读、可以思考、可以写作,过着很有规律的生活。孩子到了两三岁,家里的积蓄花光了,先生出去工作,罗思容的生活除了带孩子之外,就每天种菜,种花,养鸡,养鸭,画画,阅读写作。 罗思容画画完全不理技法,完全按照自己的感觉去画,工具和形式的选择也是随性的。有用蜡笔,也有用压克力等材质。她后来出版的《每日》专辑的封面,就是她画的第一张自画像,用剪贴和撕、割的方式创作的。罗思容喜欢用粉蜡笔作画,粉蜡笔不仅本身有厚度,还可以融合出油画那样的质地。住到湾潭之后,乡村生活的朴质与丰富的生态,让罗思容开始创作一系列的静物画。 同时,罗思容还把自己的家开放给邻居的孩子,孩子给了她生命很大的启发,一种更鲜活、更柔软的生命能量。与孩子一起接触植物,阅读与植物相关的书,她发现孩子会以自己的想像进入这个世界,而自己在成人的世界里,框限很多,不断用力去思考,去支配,去形塑自己,其实呢,大自然就是那么自然的,生命也就是那么自然。 音乐 住在湾潭的罗思容常常在有清风明月的晚上,身心很自然地舞动跟歌咏了,那样的歌咏是没有词的,也就是一种声音,一种直接的表达,或者说一种释放,或者跟宇宙的某一种接续、往来。就在生活里面,当身心的某个开关启动的时候,走在路上,就跳起舞来了。那时具体的生活就是养鸡养鸭,种菜种花种水果。罗思容家的植物很多很多,自己做桂花酿,做玫瑰花茶,甚至自己做金橘酱、金橘茶,还自己挖了一口池塘。一大早,小孩怎么不见了。原来他已经跑到外头金橘树上,摘金橘吃了。在那样一个充满爱与喜悦的环境中,来自于所谓的现实社会价值和金钱的压力,就放下很多了。 罗思容甚至拿起锄头挖地、亲手播种。看那个种子怎么发芽,成长成为菜,然后再让那些菜进入到身体里面。她觉得自己跟自然天地融合一体,形成一个循环。2002年,42岁的罗思容开始为父亲整理文集,音乐的创作就变得具体了。《每日》专辑的音乐创作过程不是偶然的,也不是突然的,她相信生命就像岩层一样,一层一层的,穿越时空,积淀下来。 在创作的一些状态里面,罗思容说她自己并不孤立,而是可以跟这个天地对话,然后邀请这个天地进来。今天这阵风,它进来了,她的内心,就去感受到那种风贴近皮肤的,从毛细孔穿越到里面的,那种交融和喜悦,或温柔。它到底什么时候会转换成为一个具体的形式。它透过声音,还是透过歌还是透过图像,还是透过文字,去表达,她不知道了。她只能够邀请它。 这两年,罗思容担任驻乡艺术家,有到客家社区带领些七八十岁的老人家,与她们对话,采集一些素材。从她们的生活里,结合她们个人的生命史,以及当地的传统文化,创作了些歌曲,邀请这些一辈子都没上过舞台的老阿婆一起来唱。另外也有到南台湾沿海乡镇社区,创作属于当地特色的河洛歌谣。
-
淳美梅州客家的“香格里拉”
-
作者:罗磊
来源:广州日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花萼楼。
江河风光。
梯田。
近日,广州市旅游局与梅州市旅游局举办了“广州百万人游梅州活动”启动仪式。《游天下》周刊特别联合金马国旅推出“粤东游”特色线路采风活动。粤东地区以梅州为代表的客家文化和以潮州为代表的潮汕文化,都是有能力走向全国和走向世界的独特地域文化,是极为珍贵且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