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1455)
期刊(1324)
学位论文(289)
图书(93)
会议论文(58)
视频(26)
按栏目分组
报纸 (1455)
期刊 (1324)
学位论文 (289)
图书 (93)
会议论文 (58)
视频 (26)
按年份分组
2015(27)
2014(1552)
2013(263)
2012(337)
2011(341)
2010(264)
2009(133)
2007(76)
2004(23)
1992(4)
按来源分组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49)
台声(12)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3)
中国藏学(1)
北京:线装书局;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香港:艺苑出版社(1)
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
浙江学刊(1)
红旗文稿(1)
建筑学报(1)
明清之际粤东北地区的民间信仰与社会变迁——以大埔县白堠村为例
作者:肖文评  期号:第2期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明清之际  粤东北  客家民间信仰  乡村士绅  地方社会变迁 
描述:历了一个怎样的变迁过程,从而形成后来被认为既具有地方传统文化特色、又符合国家礼仪制度和儒家伦理的客家民间信仰。
从历史普及到地区认同-从历史学研究角度评罗勇《客家赣州》
作者:王东  期号:第2期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史学研究  赣州  普及  历史  客家文化  客家人  赣南  聚居 
描述:从历史普及到地区认同-从历史学研究角度评罗勇《客家赣州》
闽西客家地区妈祖信仰的传播与延续:以连城芷溪为中心
作者:黄洁琼  期号:第5期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妈祖信仰  连城  传播 
描述:续,至今仍然香火不断.
儒家孝悌文化在客家地区的传播和影响:以明清时期赣闽粤边区“
作者:邹春生  期号:第5期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文化  儒家文化  孝悌思想  五世同堂 
描述:重要意义。
客家地区畲族的族群意识流变及与客家的内在关系
作者:邱立汉  期号:第4期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  畲族  族群意识 
描述:畲族至迟在隋唐之际就已经形成于闽粤赣边区,有鲜明的民族性格、文化特色和强烈的族群意识。随着客家先民大量入迁并与之杂处,受封建统治势力欺压和占统治地位的汉文化影响下,畲族被迫“汉化”,族群意识削弱直至丧失。新中国建立后,畲族族群意识复苏。这种历史流变反映出了客家与畲族的内在关系。
文化全球化与现代客家的文化认同-兼论宁化石壁客家祖地的建构
作者:余达忠  期号:第1期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文化全球化  客家  文化认同 
描述:地区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从家族碑刻分析清代粤东宗族运作与祠堂管理
作者:夏远鸣  期号:第1期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粤东  碑刻  祠堂  宗族 
描述:本文以家族碑刻为例,探讨清代粤东地区的祠堂兴修、宗族偿产的创立、日常管理与运作等问题,从而窥探宗族制度在清代粤东地区推行时若干实际运作情况.
从赣客方言的类似性看客家方言群的源流
作者:王东  期号:第5期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  方言群 
描述:汉语方言学的研究结果显示 ,在今天的汉语各南方方言分支中 ,赣方言与客家方言的关系最为接近。这一事实表明 :客家方言群与赣方言群在历史上曾有着密切的关联。本文从区域开发史和移民史的角度 ,分析客家方言群的起源 ,认为客家方言群的直接源头应该是来自唐宋时期的江西境内移民。
饼与餜──客家食俗考略
作者:严恩萱  期号:第5期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地区  中原地区  食俗  民间文艺  系列食品  《东京梦华录》  客家民系  赣南客家  制作方法  《史记·货殖列传》 
描述:饼与■──客家食俗考略严恩萱我们日常食品中有“饼”与“”。这两种食品在今天的确司空见惯,不足为奇。但对这两种食品做一番追本溯源的功夫,却可以引出一段客家食俗史话来。众所周知,客家先民原在中原地区,他们的主粮以麦类食物为主,南迁入地百越地区的主粮却以稻...
明清广东方志中有关客家方言的记载
作者:夏远鸣  期号:第5期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土音  客家意识  客家话 
描述:“客家话”是伴随着客家意识产生而产生的一种方言名称,是显示客家族群特征的一个重要载体.从明中叶开始,广肇惠地区出现客家方言的称谓,在同一时期的粤东北地区没有把自己的方言称为客话.清末民初时期,客家方言名称传入粤东北客家人聚居的核心地带,并被客家知识分子接受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