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10)
学位论文(1)
按栏目分组
期刊 (10)
学位论文 (1)
按年份分组
2014(10)
2004(1)
按来源分组
客家研究辑刊(1)
城乡建设(1)
晚霞(1)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
风景名胜(1)
华夏人文地理(1)
中国建设(1)
科学与文化(1)
大众摄影(1)
客家聚居建筑及其室内的研究
作者:林皎皎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  聚居  乡土建筑 
描述:对象,研究和分析了客家民系的聚居建筑和室内装饰风格。 1.客家民系是我国汉民族体系中一个特殊的部分。在对客家民系的研究基础上,本课题从地理环境、社会环境、经济基础、文化背景四个方面分析了客家
方圆之美
作者:高金兴  期号:第2期 来源:大众摄影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土楼  西南山区  聚居  圆形  方楼  圆寨  建筑摄影 
描述:进入客家聚居的福建西南山区,形如城堡的客家土楼不时映入眼帘,它们当中既有圆形、方形、也有府第式、交椅体等。这些由生土夯成的方楼圆寨高墙厚,[第一段]
“土楼”节里藏风情
作者:郭厚全  期号:第2期 来源:科学与文化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土楼  文化观  龙岩地区  振成楼  永定县  洪涝灾害  黄河中下游  武夷山  福建省  聚居 
描述:什么能成为节日,而且能招来五湖四海的嘉宾客商呢?这还得从客家先祖搬迁聚居说起。原先聚居在黄河中下游的客家先人,因中原历次的战争和洪涝灾害,举家往南迁移。祖辈们长徒跋涉,过黄河,渡长江,翻过武夷山,途经清流石壁村,再沿汀江而下潮汕、广州,转
勇于进取的客家人
作者:黄健平  期号:第3期 来源:中国建设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人  客家山歌  黄河  湖南  江西  聚居  福建  精神  四川  地理 
描述:是什麼人?一句話,他們同樣是炎黄子孫,只是在東晉(三一七——四二○年》末年,當今黄河以北、河南和河北兩省相交的那片稱為中原的地方,戰亂頻仍,居住在這異的‘漢族人’,
潮汕神前赛大猪
作者:史依丽  期号:第1期 来源:华夏人文地理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潮汕人  海外拓展  陆路  地区  潮人  屏障  福建  聚居  客家  凤凰 
描述:还保留在乡村里。加之人数超过一千万的海外潮汕人对本土传统的坚守,也推动着潮汕文化古老血脉的生生不息。 每年的春节都要在潮汕掀起一股闹春狂潮。这方远离京城的土地,正月里早已攒足了准备燃放的焰火与欢乐。柑橘和糕饼摆上了厅堂,柑橘因比桔子大象征“大吉”,是潮汕人迎春的吉祥物。各村各乡彩灯高挂,神庙前酬神祭祖的人们四处奔忙,醒狮列队等着敲响游神赛会的锣鼓。节庆的气息浓得像爆涨的春汛。
客家围屋,无围不成村
作者:吴智宏  期号:第6期 来源:风景名胜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始兴  客家先民  土著居民  家族  围屋  迁徙  考证  聚居  抢劫  防范 
描述:据考证,围楼得以兴建的缘由,是各地几经辗转迁徙至此的客家先民,在立足生根后,为避免与当地土著居民发生冲突、防范山贼和土匪抢劫财产,而生发必须建造坚固住房、大家族聚居以自保平安的念头。始兴围楼就这样应“念”而生。
从历史普及到地区认同-从历史学研究角度评罗勇《客家赣州》
作者:王东  期号:第2期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史学研究  赣州  普及  历史  客家文化  客家人  赣南  聚居 
描述:从历史普及到地区认同-从历史学研究角度评罗勇《客家赣州》
客家语境中的乡情
作者:李治修  期号:第15期 来源:晚霞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文化  客家人  龙潭  语境  正街  聚居  记忆  婚礼  成都郊区  地方 
描述:成都郊区龙潭寺是客家人聚居的地方,进入这座古镇就令人感到浓浓的客家乡情.那一声声、一串串的客家音扑面而来,更一下拨动了我游子归来的乡情.虽然全然不见了记忆中的乡影,在惶惑中四顾眼前地名熟悉而已面目全非的故乡.
十年申遗 托出深山明珠 福建土楼 “圆梦”魁北克:客
作者:蓝枫 罗哲文  期号:第10期 来源:城乡建设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福建土楼  客家土楼  魁北克  民居建筑  客家文化  成熟期  世界  聚居 
描述:树一帜。
于都县客家人的丧葬礼仪与道教关系初探
作者:刘东荣 宋德剑  期号:第2期 来源:客家研究辑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丧葬礼仪  聚居  客家人  传统习俗  道士  赣南  仪式  特色  初探  交流 
描述:特色。本文试从介绍于都道教的渊源、派系及教义入手,进而分析于都丧葬礼仪的仪式过程及道士在其中的作用;并就丧葬礼仪的特点、长期存在的原因及其功能和消极面进行探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请专家和学界同仁不吝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