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2869)
期刊(1703)
图书(248)
学位论文(229)
视频(110)
会议论文(34)
图片(4)
按栏目分组
报纸 (2869)
期刊 (1703)
图书 (248)
学位论文 (229)
视频 (110)
会议论文 (34)
图片 (4)
按年份分组
2015(115)
2014(2181)
2012(579)
2011(555)
2010(528)
2008(196)
2007(103)
2005(19)
1988(1)
按来源分组
梅州日报(1083)
其它(424)
闽西日报(224)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
八桂侨刊(3)
时代文学(2)
科学时代(2)
银行周报(1)
广东党风(1)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
客家山歌也交响
作者:暂无 来源:深圳商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8月28日晚的深交排练厅内传出阵阵山歌声,交响旋律中也处处渗透着浓浓的山歌味。为了弘扬客家文化,传承客家精神,罗湖区委区政府提出了“山歌交响”的大胆创意,并联合深圳交响乐团共同打造《交响山歌·客家新韵》。目前交响乐的创作已完成并于当晚正式排练合成。9月24日,这台音乐会将作为国庆晚会的献礼音乐会,在
新客家坚毅努力实现创业梦想三峡移民柳德树
作者:暂无 来源:惠州日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今年春节,柳德树格外忙碌,他跑遍了浙江、上海、山东、北京等地的一些水处理设备研发机构和公司,为组建公司的研发团队四处取经,招兵买马。 勤劳自立 跑遍珠三角寻找创业项目 今年48岁的柳德树家乡在重庆市巫山县大昌镇。2000年9月,作为三峡移民,他带着妻子和两个女儿来到我市博罗县龙溪镇安家
洛带古镇:西蜀客家第一镇
作者:暂无 来源:赣南日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李建珍 洛带,是“落带”的谐音。洛带古镇,即“落带古镇”。在古镇的一端门楼上刻着“甑子场”,另一端牌坊上刻着“落带古镇”。这是什么缘故呢? 原来,“甑子场”是洛带古镇的原名。“甑子场”前有个八角井,据说当年蜀国太子刘阿斗游玩甑子场,不慎将手中玉带滑落井中,阿斗急令太监淘井捞带,不料一淘井便风雨大作
“山城”五月访桐花:——苗栗“客家桐花祭”侧记
作者:暂无 来源:海峡导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说实话,在我的江西老家也有桐花,也许是见惯了,从前没觉得有什么稀罕的,但到了台湾之后,才惊觉桐花原来这么美,美到了要办一个专门的盛会来欣赏。 苗栗素有“山城”之称,热情淳朴的客家人便在这群山叠嶂之间世代生息,并传承着有深厚底蕴、别具特色的客家文化。从台北到苗栗坐一个半小时台铁,顺利会师负责行程
创造更多像《客家妹子爱唱歌》的曲子 市音协主席毕践新谈打造
作者:暂无 来源:东江时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毕践新对具有地方特色的音乐情有独钟。本报记者张艺明 摄 市音乐家协会(以下简称市音协)主席毕践新说起音乐,说起惠州这片土地,这位在惠州生活了18年,为我市音乐事业作出贡献的新客家人说:“这里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给我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 ■ 上世纪60~70年代 小时就开
八旬客家山歌王 十载成书终问世 李干鸿编纂出版大岭山客家山
作者:暂无 来源:南方都市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山歌悠悠》的出版圆了李干鸿的夙愿。本报记者 黎明通讯员 毕中林摄 本报讯 (记者 黎明 通讯员 毕中林)“见妹挑担百二三,阿哥心头着一惊;心想同你分多少,又见人多唔敢声。”解放前,在客家人聚居的大岭山街头随处都能听到这样动听的山歌,年逾八十高龄的老人李干鸿,在对抗眼疾的同时,倾十年心血
保护客家围屋 助推旅游发展 旁听代表叶乔侠建议,对现有客家
作者:暂无 来源:南方都市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隆得镇的部分客家围屋墙壁已经开始脱落。 之互动 客家围屋和古村落是惠州古文化遗产的代表,近年来,由于年久失修,保护不力,导致客家围屋和古村落破损严重,两会上,旁听代表、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叶乔侠建议,相关部门加大对惠州客家围屋和古村落的发掘、保护和传承,助推惠州旅游业发展。 记者调
齐心协力护土楼 ――永定县加强客家土楼保护掠影
作者:何雪昌 卢基莹 李添华  来源:闽西日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小朋友,看土楼,莫乱画,莫乱丢;土楼美,要保护,好环境,齐维护……”6月上旬,我们到永定县湖坑镇幼儿园看到,小朋友正在朗读《福建(永定)土楼乡土教材》里的“爱护土楼文物”儿歌。这是该县教育引导群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永定客家土楼的剪影。 永定是 全国著名土楼之乡,分布在全县2万多座土楼被国内外专家
昔日撕毁入学通知书如今毕业又遇就业难 客家女孩李田珍遇
作者:冯小静程丹  来源:羊城晚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本报2006年9月5日相关报道 2006年的9月4日晚,李田珍在蔡立斌的帮助下,用重新拼接好的《录取通知书》实现了上大学的梦想 本报记者 郑迅 摄 本报记者 冯小静 实习生 程丹 三年前,客家女孩李田珍毅然撕掉入学通知书到餐馆当起了服务员,饭桌上遇到好心人要送她到广州上大学。 本报200
客家“硬饭丸”
作者:暂无 来源:赣南日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连允东 我曾食用过个大味美的鱼丸,也吃过鲜嫩爽口的肉丸;还品尝过松软可口的豆腐丸和软滑鲜香的松丸。但这些各具特色的“丸”食品,总不如儿时享用过的客家“硬饭丸”那样地道实在,味道鲜美。 客家“硬饭丸”是我家乡福建宁化的一种时令美食。每至农历四月“立夏”时节,宁化的城市乡村,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做“硬饭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