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新認識本土文化 香港客家文化節
-
作者:暂无
来源:香港文汇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如果大家對香港的歷史感興趣,便會發現原來香港跟客家很有關係,「客家」就是以其他地方為家,也就是移居他處,非在原本的鄉下生活;而香港一直以來,在不同朝代,也有中國不同地方的人因為戰亂或其他因素而來到香港,這一批人就是所謂的「客家人」。因此,有學者指,香港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是客家文化。■文:曾家
-
世居今何在?同“居”不同命坪山新区大万世居被风光保护,其余
-
作者:周伟涵
来源:南方都市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丰田世居内,多是断壁残垣。
2006年,嘉绩世居就已被列为危房。
进入鹿岭世居,入眼一片狼藉。
日前,坪山新区起草的一份《保护坪山新区“大万世居”客家博物馆暨开发创建周边创意产业园的规划》公布称,拟将该区域内的大万世居开发成客家文化“孵化场”。规划面世后,昨日,便有网友在微博上发
-
南台湾的古迹(一)
-
作者:暂无
期号:第44期
来源:台湾周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间,台湾设一府三县,云林属诸罗县;光绪年间,云林单独设县;日据时期,云林改设斗六厅;1950年,云林重新恢复县级设置。清朝时期,大量福建漳州、泉州及客家移民来到云林地区垦殖,从现存的庙宇可见一斑。例如在云林一带有不少三山国王庙,就反映了客家移民信仰;又如开漳圣王庙,即为漳州人的信仰象征。这里比较著名的古迹包括朝天宫、振文书院等。 朝天宫。北港朝天宫建于清康熙33年(1694年),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香火鼎盛为全台寺庙之冠,是台湾的妈祖信仰中心。相传康熙年间,大陆一位树璧和尚奉湄洲祖庙妈祖神像来到台湾古笨港。当地民众有感于妈祖的灵佑,于是捐款建庙以供膜拜,并且请树璧担任主持,从而开启了朝天宫的历史。 来朝天宫除了虔诚朝拜,祈求妈祖庇佑外,还可在此欣赏保存完好的艺术佳作。一进入朝天宫大门,就会发现整个庙埕铺满石板。这些花岗石板称为“磐石”,据推测应为清代往来北港与泉漳地区的船只运来,也就是所谓的“压舱石”。庙埕前石柱上立了四尊海龙王石像,人物及坐骑姿态各异,立于庙口护卫大门,增加了整体的艺术气氛。朝天宫从一庙演进成三庙并列,前后四进,形成雍容大度的宏观气象,这种平面布局更是全台首创。此外,朝天宫各殿由不同年代的大木匠师建造,呈现出不同的建筑风格。走一趟朝天宫,就像经历一段历史之旅。 朝天宫前后共为“四落八殿,一埕七院”。整体而言,在大木构造、雕刻、彩绘、剪贴、泥塑及陶艺等建筑及装饰艺术方面的内容相当丰富,展现出杰出的施工技术。庙内拥有代表岛内龙柱雕刻史上不同年代的三对龙柱。其中立于观音殿的龙柱属于清乾隆时期的作品,不但是庙史的证物,其古拙雄浑的雕琢风格更是台湾早期典型龙柱的见证。第二对八角柱盘龙立于正殿前的拜亭,保有清代中期的特征。第三对立于前殿,具有清末的特征,构图丰富繁杂。 一般庙宇中的“御路”多采“单龙”,但朝天宫文昌殿前的石御路采“双龙戏珠”的造型,十分罕见。而朝天宫凌虚殿的窗扇木雕则运用了“螭虎团字”,以成双成对的螭虎构成“功参造化,德配乾坤”的联句,造型出神入化,雕工细腻,堪称赏心悦目的艺术品。 朝天宫的正殿、拜亭及三川殿仍保存台湾陶艺大师的杰作。正殿有小部分为清末交趾陶名匠柯云的遗作,拜殿则有其传人洪坤福的人物交趾陶作品,三川殿及龙虎门则有洪氏高徒江清露的许多剪贴作品,师徒三代均留存杰作在同一座寺庙里,亦为艺坛佳话。可以说,朝天宫是欣赏台湾剪贴作品的艺术重镇。在彩绘部分,现在的前殿及龙虎门仍保存著名台南名师陈玉峰及其子陈寿彝的作品。另外,聚奎阁门扇24节气彩绘也是罕见的题材,值得仔细鉴赏。 除了上述的建筑特色外,观音佛祖殿前石阶上所竖立的“孝子钉”,也别具教育意义。相传在清道光年间,有一萧姓孝子,与母亲从大陆渡海来台寻父,却不幸于中途遭遇海龙而失散。后来,萧姓孝子奉香祈求妈祖寻找父母;若蒙妈祖允诺,铁钉当能贯入石中,其后铁钉钉入坚石,不久果真骨肉团聚,因此名为“孝子钉”。 朝天宫后方的文物大楼,现在成了游客重要参观景点。四楼的文艺走廊内,收藏了各式各样的古文物;顶楼的“妈祖景观公园”则为一处仿颐和园的亭园造景,园中的妈祖石雕像高40.5米,如今已成为北港地区的新地标。 振文书院。清代在云林地区有四大书院,如今只有西螺的振文书院存留下来,是相当珍贵的文化资产。振文书院在当时设立了诗社、学堂,修文讲学,文风盛极一时。目前虽已失去其功能,不过留下古色古香的建筑,亦令人发思古之幽情。 振文书院原为文昌帝君祠,兴建于清嘉庆二年(公元1792年)。早期设有振文社、义孚社等社团,是喜爱吟诗作对的文人雅士的聚会场所。后来社团成员提议成立书院,经地方绅士踊跃捐款兴建完成。拜亭的梁上悬有一清嘉庆十八年的古匾,上书“千秋书祖”,为书院最具历史价值的文物之一。 书院的格局简单,共分5幢单体建筑,正殿与东西厢房间以过水亭相互联系,形成“工”字形的配置形态。为避免简略的门厅空间造成入门时视觉上的突兀,建筑者遂在正殿配以拜亭,延长主轴的纵深长度,形成空间层次的高低变化。振文书院无论在建筑外观或梁柱雕饰方面,皆与道教庙宇不同,每种雕饰皆有其特别意涵,儒学气息浓厚。走近书院,可看到书院大门两旁的石鼓装饰,石鼓又称抱鼓石,石面纹路呈螺纹状,作用在防止门柱滑动,为书院特色之一。书院旁有一座字纸亭,由于古人对书写文字的纸张相当重视,不敢任意丢弃,而是将捡拾到的字纸拿到字纸亭焚烧,字纸亭的设立代表着古人对文人的敬意。 此外,书院的屋脊两端以及正殿梁柱下方皆有鳌龙装饰,象征着文人金榜题名,独占鳌头之意,此种装饰多在文昌祠或是书院才看得到。振文书院为明理教化的场所,所以在装饰上以淡雅为主,木雕与彩绘是表现的重点。正殿着重透雕的表现,拜亭则以细腻的浮雕为主。彩绘以青绿色为主色,装饰题材偏于文场的选择,大致不外乎忠孝节义或虫鱼花鸟等图案。正殿的壁书多为勉励生徒的警句,象征书院的教育理想,同时亦带有道德教育的意味,充分显示出培育健全的道德人格,为当时书院的教育主旨。 (摘自吴汉恩等:《台湾的古迹——南台湾》,台湾远足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3月版)
-
赤脚大仙专栏·喝一口客家娘酒,赞一赞客家文化 等三篇
-
作者:暂无
期号:第10期
来源:黄金时代(社会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智慧。 客家的围龙屋,布局对称,大写意的的弯曲,丝毫不亚于欧洲的巴洛克建筑风格。 还有用来发酵古代最牛的中国水泥的石漕,把石灰,细沙,黄土反复混合拍打后,盖上石板盖让混合物发酵,如是反复
-
一周来信
-
作者:暂无
期号:第18期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的所长是战友,就请他在县城一家饭店吃饭。酒过三巡后,所长说,所里有罚款任务,看在战友的面子上,你表哥交1000元罚款吧,交了罚款这房就可以盖了。我说,能给他的房办个土地使用证吗?所长说,这房是违法建筑
-
客家服饰文化研究
-
作者:刘运娟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民系 二元性 服饰文化 根源性
-
描述:服饰上呈现出二元特征:一是与中原汉族服饰具有根源性,主要表现在:1、衣裳特征的保留;2、裤装特征的保留;3、服饰的宽松肥大。二是与当地百越族服饰又具有相互的融合性,主要表现在:1、衣饰色彩都尚蓝:2
-
台湾客家节令及其食俗文化研究
-
作者:于佩玉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 客家饮食 节令习俗 食俗 饮食文化 饮食
-
描述:俗特色做分析,研究節令中常見習俗之意義及文化背景,探討食物在節令中的應用及取決因素,如常利用於祭祀、驅吉避凶、乞子等儀俗。
第八章 結論,說明研究成果。歸納節令與物質生活中的食、衣、住、行,精神生活中育、樂的關聯。對於議題的開展與限制因素,不足之處,期望未來能更深入研究之範疇。
-
历史记忆建构的「民族」意涵:李乔台湾历史书写的认同流变与文
-
作者:张怡宁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李乔 历史书写 民族想像 认同流变
-
描述:,此作品發表在軍中的刊物上,在意識形態上與當時國民黨政府所宣傳的歷史觀點較為契合。在此著作中,李喬所描述的主人翁羅福星是中國來台領導抗日人士,於文化身分上具有強烈的歷史寓意,與國民黨政府領導台人、治理台人反共抗俄,有頗多文本與現實社會的相互呼應之處。 到了《結義西來庵》時李喬開始著手書寫台人的抗日運動,噍吧哖事件是台灣抗日運動史上規模最大,最後一次的武裝抗日活動,所受到牽連的人數也是最多。李喬以此作為書寫題材,除了表現台灣人民不願被外族統治的民族氣節之外,也在文本中展現了台灣人民為了自我生存環境而戰的生命情感。之所以如此的不同,在於李喬的田野調查讓歷史書寫的真實性更為完備,並且開始注意到台灣人民的抗日並非僅止於民族意識而已,而有更多層面的生活、生存問題。 《寒夜三部曲》為李喬的代表著作,其書寫時間脈絡貫穿日本的五十年統治,並以家族史的形式表現台灣在日治時期殖民統治的變貌。此著作成為李喬在文壇裡的代表著作,最主要的原因是此三部曲所展現的土地意識,以及抗日的生命經歷書寫,為台灣的抗日運動史提供不同的詮釋角度,而這也成為李喬往後書寫展演的歷史文本的原型。 《台灣,我的母親》則是汲取《寒夜三部曲》第一部《寒夜》題材所改寫而成的敘事史詩,此文本除了是以長詩形式表現之外,文本中以客語書寫也是一大重點。這與一九八○年代客家意識的高漲有極大的關聯。李喬試圖以客語書寫來喚醒客家民眾對於客家文化的重視,以及描繪客家先民渡海來台的生命經歷,作為客家人閱讀自我歷史,形構客家意識的重要歷史文本。 《埋冤一九四七埋冤》是李喬另一個代表著作,此書主要是描寫二二八事件台灣人民受到國民黨政府屠殺的慘況,以及後二二八時代台灣人民如何在戒嚴體制的統治下渡過創傷而又不敢言說的生活。在上冊時,李喬利用碎片化的歷史,呈現全台各地被屠殺的慘況,基隆海濱、台北中山堂、台中市區、嘉義水上機場、高雄壽山都可看見李喬著墨的痕跡。小說主角林志天是現實人物鍾逸人的原型,以其在二七部隊如何帶領台灣民眾武裝抗日作為書寫的故事主軸,並描述其後十多年的監獄生活與經歷。李喬的《埋冤一九四七埋冤》開啟了新的台灣民族想像,此想像是異於中國的民族認同,而是建立於台灣土地意識上的台灣民族意識。 《情歸大地》為李喬在兩千年政黨輪替後的著作,其作品的歷史探討重回一八九五的中國與台灣在甲午戰爭斷裂的年代。透過比較台灣庶民與中國仕紳對於日本帝國軍隊進入台灣的戰鬥,凸顯兩者之間中國仕紳唐景崧、劉永福、邱逢甲的潛逃,以及台灣一般庶民為了土地、愛鄉愛土情懷留台抗日的氣節。李喬透過對客家民族英雄吳湯興的描寫,除了表現出台灣人民的土地意識,而起來抗日之外,也同樣於其中呈現客家意識。從這文本我們可以發現李喬的書寫依然以《寒夜三部曲》作為歷史意識的原型,而《情歸大地》則可以作為《寒夜三部曲》的前傳。 綜觀李喬的歷史文本書寫,可以看到其民族意識的流動,從中國意識向土地意識與台灣意識的流變,如此的轉變也與其書寫模式有關,並且與社會脈絡形成對話關係。我們可以從李喬依系列的歷史文本書寫的關照,可以看到台灣歷史與現今台灣社會的對話關係,以及李喬在歷史書寫上自我成長的軌跡。
-
屏东六堆地区的稻米文化
-
作者:刘秀俐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米 粄 稻米文化 客家 集体记忆
-
描述:類表達對祖先、神明至高無上的敬意以及吉祥的表徵。稻農們祭拜田頭伯公和神農大帝,顯示客家人在靠天吃飯的年代裡對天地敬仰的畏懼與感恩。三、生活面:稻草當生活燃料,米糠可當營養品餵家畜,白米也被視為辟邪之物
-
客家空间的生产:环南中国海地区客家人的移动、认同感、文化景观
-
作者:河合洋尚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 客家文化 族群关系 空间移动 社会网络 社会认同感 文化景观
-
描述:”,即使他们在移居目的地跟当地的先住民女性结婚,作为中原汉族的父系系谱也一直继续保留着。可是,近年来中日美的一些学者开始主张客家其实是在清木民初的一串联运动产生的“建构物”,这种观点特别在在历史学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