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有一种美叫『土』
作者:吴君瑶  期号:第3期 来源:小学生天地(高年级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世界文化遗产  建筑材料  土楼  游客  “土”  南靖 
描述:游客,还有外地游客,更有不远万里慕名而来的外国朋友。土楼确实很“土”。它的建筑材料很土:只是黏土和沙土,
浅谈从建筑各要素分析西乡老街片区地域性表达手法
作者:张成龙 卞翔宇  期号:第2期 来源:建筑知识(学术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西乡老街  地域性  岭南建筑 
描述:宝安区西乡街道地处珠江东岸,临近广州,从地域文化角度来讲属广府和客家文化交汇的区域(注:广府、客家、潮汕为广东三大民系),西乡境内黄麻布、九围古村硬片区内的王大中丞祠等历史古迹也印证这一特点。本文从适应地域环境、建筑材料、建筑色彩、装饰手法等方面研究西乡老街地域人文性的表达方式。
论乡土童谣在启蒙教育中的作用——读四川客家《广东小儿歌》有感
作者:严奇岩  期号:第4期 来源:教育史研究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广东小儿歌  启蒙教育  客家 
描述:流传于四川成都东山地区客家儿童的清末启蒙教材《广东小儿歌》突出地反映客家启蒙教育的两大特点:注重用客家童谣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重视客家母语教育。《广东小儿歌》对于今天小学课程的设置仍有重要的启示作用:童谣是启蒙教育的好材料;乡土童谣是民族地区双语教育的重要媒介。[著者文摘]
张振勋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综述
作者:魏明枢  期号:第1期 来源:客家研究辑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综述  展望  历史人物  中都 
描述:对张振勋的研究从他去世后便已开始,但长期以来一直未能深入,尽管在许多有关的研究中都会提及他。直到进入21世纪后,对他的研究才开始升温。导致张振勋研究落后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料的缺乏。当前,对张振勋研究的努力方向首先必须是材料的收集与整理、论证,理清他的人生线索,将他从传奇人物转变为历史人物。
传统的味道
作者:暂无 期号:第6期 来源:汽车杂志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味道  传统  特色小吃  惠州地区  客家  制作  角仔 
描述:广东特色小食出名多,当中肯定少不了惠州地区的客家特色小吃——艾粄。艾粄虽是客家特色小吃,但不是任何时候都可以吃到的哦!每年的清明、七月十四、冬至家家户户才纷纷开始制作。艾粄又叫粉果,也叫艾角、角仔。制作艾粄,艾为最重要的材料,艾对大家来说可能一点都不陌生
河源市新回龙镇明代窑址考察及其工艺特点
作者:袁伟强  期号:第2期 来源:客家文博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万绿湖库区  明代窑址  明青花  调查研究 
描述:2012年7月中旬,河源市博物馆在万绿湖库区桂山新回龙镇进行田野考古调查,首次发现了明代古窑。新回龙镇明代窑址规模宏大,文物遗存丰富,出土瓷器具有独特的客家本土文化信息,对研究河源客家古邑文化和万绿湖库区的人文历史、民俗民风及生产活动,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宝贵材料
在阅读教学中进行随文练笔的尝试与体会
作者:张伟华  期号:第31期 来源: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农村学生学习条件差,资源缺乏,阅读量少,平时素材积累不够,习作成了他们的一大难题,他们常常为无话可说而苦恼。语文教材是他们接触最频繁的阅读材料。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进行作文教学的指导,使学生及时把在阅读中学到的表达方法自然迁移到习作中,便成为学生动笔学习的一种常态,成了学生的一个习惯。
关于语言与文化研究的思考
作者:陈建民  期号:第4期 来源:汉语学习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语言与文化  民俗语言学  社会语言学  文化语言学  结构主义语言学  杨成志  跨文化问题  徐松  国语  边缘科学性 
描述:林的《客家研究导论》、徐松石的《粤江流域人民史》、张东荪的《知识和文化》,都有不少地方涉及语言与文化的内容,材料丰富,而且有一些独到的见解。四十年代,我国一些语言学家在西南地区大规模调查少数民族
21个民居邮票梦的解析
作者:周治蕊  期号:第1期 来源:中华民居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居住环境  民居文化  邮票  地理环境  历史进程  窑洞  风俗  砖瓦  解析  地方 
描述:的民居在建筑材料、样式和风格上也是千差万别。 有北京的四合院、安徽的古民居、东北的土坯房、福建的客家土楼、蒙古的蒙古包……各具特色的民居形式像是一幅多彩的画卷,在历史的长河中为我们展现着时代的痕迹
集体行动情境中的民、俗、学者与民俗学研究:以客家围龙屋保护
作者:周建新  期号:第3期 来源:民俗研究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集体行动  传统创造  民俗学研究 
描述:动表明,仅从民俗事象的静态描述来达成民俗学研究的意义,将丰富复杂的民俗生活、民间文化概括为一些有限的材料,实际上既忽视了"俗"在生活文化整体中的被创造和重新发明,又忽略了作为民间文化传承主体的"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