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强多语族群学生英语语音教学刻不容缓
-
作者:黄秀玉
期号:第5期
来源: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桂三省交界地,语言十分复杂。有讲客家方言的、粤语的、九都话的、铺门话的、本地话的,等等。学生所操的语言(方言),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英语语音学习,如一些操客家方言的学生发卷舌音比较困难,将
-
连岳专栏 最标准的口音
-
作者:暂无
期号:第15期
来源:城市画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的客家话,听得懂从客家话向闽南话过渡的龙岩话,听得懂闽南话,在广州两年听懂了基本的粤语,任何一种方言,都有其不可替代的美妙之处,而方言消失就不会凭空再现了。我没有语言天赋,有的人愿意学,可能一辈子能学许多语言
-
《汉语方言语法比较研究》评介
-
作者:陈满华
期号:第1期
来源:国外语言学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汉语方言语法 普通话 比较研究 客家方言 北方方言 南方方言 反复问句 处置式 否定标记 兼语结构
-
描述:。作者是美国华盛顿大学亚洲语言文学系余霭芹(Anne Y·Hashimoto)教授。全书321页,其中导言5页,正文262页,附录51页,其他3页。正文14章,每一章集中讨论一个汉语方言里的句法问题
-
深化客家音乐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作者:李彦
期号:第6期
来源: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 音乐 研究 思路 方法
-
描述:家先民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上下近千年间,清代中期才逐渐在福建、江西、广东、广西、湖南、四川及台湾等地定居下来。他们始终崇尚华夏正统文化,崇尚诗礼传家,极为注重对传统、文化、语言、习俗的完整保存
-
面粉“纵横谈”
-
作者:刘丹青
期号:第5期
来源:汉语学习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面粉 纵横谈 双音词 双音化 表示面 面条 麦屑 本义 稻区 面食
-
描述:简短省事。这在语言学上叫“经济性原则”。在南方的吴、粤、闽、客家、湘、赣等方言中,表示面粉却无不用双音词,如苏州、广州、厦门、梅县的“面粉”,长沙、南昌的“灰面”,无锡的“干面”,温州的“麸面”,潮州的“面灰”等等。因为这些地方都是产稻区,主食是
-
人类学与客家研究的对接与深化
-
作者:周建新
期号:第1期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研究 人类学 客家文化 历史学 客家人 地域文化 田野调查 理论与方法 族群文化 生态学
-
描述:客家文化既是一种地域文化,又是一种族群文化。作为一门交叉"学科",意味着客家研究需要多学科知识诸如历史学、人类学、艺术学、语言学、建筑学、经济学、生态学等的整合与补充。历史学与人类学对客家研究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相比而言,人类学对于客家研究的意义更没有受到重视,实际上,客家的族群属
-
台湾客家运动兴起的缘由探析
-
作者:周典恩
期号:第3期
来源: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台湾客家运动 客家文化 客家族群意识
-
描述:20世纪八九十年代,台湾客家精英发动了一场以抢救与复兴客家语言文化为主要诉求,且意欲藉此激发客家族群意识觉醒、争取客家政治与经济权益的社会运动.台湾客家运动兴起的原因错综复杂,它是在台湾社会的转型、客家族群危机意识的反弹、闽客情结的促动和客家社团的推动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产生的结果.
-
赣南采茶舞蹈的文学特征解析
-
作者:温习 朱旋
期号:第23期
来源:产业与科技论坛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采茶舞蹈 文学特征 丑角 诙谐幽默 日常生活
-
描述:赣南客家人在漫长的茶事劳动基础上,创造出了特色鲜明的采茶舞蹈,其以鲜明的人物形象、诙谐的语言和朴实的生活内容为基础,通过形式多样、形象鲜明、诙谐幽默的歌舞为艺术表现形式和手段,揭示客家人民最为真实而朴实的情感。赋予采茶舞蹈鲜明的文学特征的同时,也强化了采茶舞蹈特有的艺术特色。
-
探寻赣南客家山歌特征
-
作者:张龙 虢雯龙
期号:第2期
来源:音乐大观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音高 调式调性 节奏特征
-
描述:在我国的民间曲艺中,赣南客家山歌是一支源远流长的独特体系。了解客家的厚重人文内涵及其在人民精神生活中所占的位置,对研究赣州地区的客家文化,客家语言,和客家人的精神情操;唤起人们对这一频临消亡的珍贵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意识,有着深远的意义。
-
5.第四届胡绳青年学术奖揭晓
-
作者:李瑞英
期号:第12期
来源:社会科学论坛·学术评论卷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胡绳青年学术奖 中国社会科学院 获奖成果 中国国民党 文学语言学 形而上学 获奖作品 社会研究
-
描述:功地举办了三届.在学术界尤其是青年学者中产生较大影响和积极作用。该奖项分为文学语言学类、历史学类、哲学类、经济学类、政治学法学类、社会学类;每3年评选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