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赣州客家饮食的文化适应
-
作者:李斌
期号:第3期
来源:湘南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文化适应 生态环境 族群心理 现代化
-
描述:历史上,赣州地区由于中原汉民不断迁入而形成的客家人,为了生存和发展,在生活和行为模式上相应做出改变。其饮食文化的各要素都呈现出调适机制,从生存环境、族群心理和面对现代化三方面体现出赣州客家饮食的文化适应。
-
村落、建筑与记忆:赣南下村的历史叙事
-
作者:李晓方
期号:第3期
来源:历史教学问题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集体记忆 太平军 社会记忆 村落 长毛 传承机制 空间形式 乡村社会 话语体系 赣南
-
描述:作为空间形式的村落与建筑,无不承载着历史与回忆。它穿越时间和代际,传递出民众的生活经验。通过这一特殊的空间载体,去触摸逝去的历史和集体记忆的传承机制,实乃洞察人类历史与文化的一个新视角。这一研究旨趣在西方史学界颇具市场,业已形成较为成熟的社会记忆的史学理论。
-
赣南客家文化旅游的SWOT分析
-
作者:周思超
期号:第3期
来源:三江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文化旅游 客家文化 SWOT分析 对策
-
描述:依据文献、网络、报纸等资料,通过SWOT分析法对赣南客家文化旅游进行了优势、弱势、机遇以及威胁四个方面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鼓励建立旅游微型企业、完善税收机制、全民营销、全力申遗的可行性建议。
-
客家土楼文化的现代设计观体现
-
作者:刘晓宏
期号:第15期
来源:青岛理工大学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地域文化 福建土楼 现代设计
-
描述:践与效果:从行政推动入手,提高推进利益导向的新认识;从关爱女孩入手,寻求推进利益导向的新途径。不足与建议:工作中存在领导认识不足、相关政策支持不够、资金等问题。建议是建立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实施的推动机制和建立专用的计划生育公共财政投入账户。
-
文摘长廊
-
作者:暂无
期号:第6期
来源:巴蜀史志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文摘 文化自信 行为特征 古代女性 客家研究 “五四” 高等教育 人文精神 文化转型 清前期
-
描述:中国古代女性出游行为特征新探;客家研究史略;从“文化自卑”到“文化自信”——对“五四”以来中国三次文化宣言的诠释;人文精神与高等教育;清前期台湾学宫建设;“民族走廊”及“二纵三横”的格局;论战国末秦汉之际巴蜀文化转型的机制;……[编者按]
-
明末清初粤东客家乡村社会变迁——以大埔县白堠村为中心
-
作者:肖文评
期号:第2期
来源:客家研究辑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社会变迁 明末清初 乡村社会 粤东客家 大埔县 乡绅阶层 社会发展 经济开发
-
描述:社会逐渐被乡绅阶层控制的重要转折时期。”但对于乡绅阶层的产生及社会转型的细节和内在机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而且他们的分析多以沿海的韩江三角洲为参照,对于广大内陆山区则关照较少。[第一段]
-
广西博白客家采茶戏戏班调查
-
作者:徐赣丽 孙宝 莫乔雅
期号:第5期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广西博白 客家 采茶戏戏班
-
描述:主,并有相对固定的戏路机制。采茶戏班在其表演的过程当中经常伴随着一系列的仪式,这些仪式对于戏班和请戏人都具有特别的意义。作者最后依据实地调查资料提出,要振兴桂南采茶戏,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政府应加强对采茶戏班的管理与引导;要充分抓住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大好时机,加大保护宣传力度。
-
客家移民与文化的变迁
-
作者:李惠娟
期号:第2期
来源: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 移民 文化演变
-
描述:从客家独特的移民历史 ,通过客家文化的历史成因 ,客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探讨移民行为与客家文化特色的因果关系 ,探讨作为一种移民类型的客家文化的历史经验 ;从客家文化的发展情况上 ,看人口迁徙与文化的生存环境的关系 ,以及文化方面不断产生创新机制。
-
客家的米酒
-
作者:王光明
期号:第3期
来源:中国酒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人 米酒 历史之谜 客家民系 凝聚 现代都市 淘汰机制 纯洁 迁徒 酒店
-
描述:置身于现代都市酒店的丛林中,我深深地怀念故乡客家的米酒。客家民系本来便是一个奇迹,一个历史之谜。这支以客途为家,饱受战乱、天灾和迁徒之苦的北方汉民后裔,在千百年从北到南的移民过程中,是怎样适应历史的淘汰机制与被同化的可能,维护了血缘的纯洁、言语的共同?如何依靠自身巨大的凝聚
-
客家汉乐的传承与发展
-
作者:李英
期号:第6期
来源:音乐创作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汉乐 活态传承 客家文化
-
描述:产生于中原农耕文明的客家汉乐,应把握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时代机遇,为此种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开拓更为广泛的路径。笔者认为:"全面抢救丈化遗产"是当下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建立活态传承机制,合理利用现有资源"是传承此乐种文明的关键所在;"传承客家文化,发扬优良传统"是客家汉乐发展的重大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