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1948)
期刊(1376)
学位论文(397)
图书(110)
会议论文(55)
视频(30)
人物(1)
按栏目分组
报纸 (1948)
期刊 (1376)
学位论文 (397)
图书 (110)
会议论文 (55)
视频 (30)
人物 (1)
按年份分组
2015(31)
2014(1746)
2013(385)
2012(438)
2011(405)
2010(337)
2009(170)
2007(100)
2006(48)
2005(23)
按来源分组
梅州日报(563)
其它(494)
客家研究辑刊(97)
侨报(90)
海峡导报(58)
台声(10)
小城镇建设(4)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4)
上海百货(1)
新校园(阅读版)(1)
台湾客家的形塑历程:清代至战後的追索
作者:林正慧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  台湾  客人  粤人  土客冲突  闽粤关系 
描述:由於客方言人群的流寓與耕佃身分,加上人數漸增,方音殊異,遂逐漸與當地以廣府方言為主的「本地人」關係緊張,進而在十九世紀以降,頻頻發生「土客衝突」,且在廣府人書寫的志書當中,多被指為「非漢」之種族。 發生於十九世紀初以後華南的土客衝突,以及當地土著屢屢以非漢污蔑客方言移民的情形,引起客方言士子加以關注,並以強調客方言人群乃中原衣冠舊族,方言亦為中原古音的方式為「客」(客方言人群)溯源。在此過程中,恰適西教東傳,於是以客方言地域為傳教重心的巴色會傳教士們也共同參與為「客」溯源的行列,就約在18世紀中葉,中文的「客家」與西文的Hakka有了指涉相同人群的意涵。 客方言士子與西方傳教士為「邊緣客域」的客方言人群溯源美名之後,為「客家」意識回流「中心客區」(嘉應州)舖好了溫床,到了光緒末年的《嘉應州志》,我們已可看出「中心客區」如何思索由文獻中找出「中心客區」為「客」名所出的各種可能,於是「客家」與宋元文獻中的「客戶」增盛說牽扯上關係,也於是之後許多的「客家」溯源,都免不了要在文獻中找「客」蹤。 「客家」意識回流「中心客區」之後,開始讓由「中心客區」向外離散的客家有了認同的媒介,清末民初客家人士積極參與城市活動與革命建國等行動,逐漸累積政經實力的同時,面對一次又一次的「非漢」污衊,更讓「客家」的意識與認同得以抬頭,也讓海內外客屬有了清楚的以方言認同的媒介。然而,就是由於華南的客家形塑,有這個一個由「邊緣客域」回「中心客區」再向外散播的軌跡,因此在軌跡之外的客方言人群,對「客家」的了解與接受則就可能有所不同,即如清代臺灣的客方言人群。 臺灣客家的形塑,與華南的客家形塑呈雙軌並行的狀況。且臺灣客家的形塑歷程,前面有很長一段時期並不稱為「客家」。就已有的文獻加以了解,清代臺灣漢人的認同模式,就廣東省嘉應州與福建省汀州府等純客住區的移民,以及福建省漳泉與廣東省潮州府等閩南方言移民而言,常採取跨省的方言認同;而漳州客方言與潮(州府)饒平縣、惠(州府)海豐、陸豐等縣移民,由於原籍地即處於客方言與閩南方言接觸地帶,來臺移民的方言與嘉應州等地移民的方音有別,加上清代臺灣「閩主粵客」的制度性框架,故多採取「省籍認同」,即漳州客方言人群多認同於閩籍,潮州府饒平縣或惠州府陸豐、海豐等縣客方言人群多認同於粵籍。 雖然清代文獻多以行政界線分類人群,但我們仍能從中文文獻的蛛絲馬跡,及十九世紀西人的記述資料中發現,早在康熙末年,下淡水地區的客方言人群已採取方言認同,自稱「客民」,之後臺灣民間社會逐漸形成「客人」與「福佬」以方言為界的分類樣態。民間社會以方言分別彼此,與雖官方以行政界線劃分人群不同,但卻實際且持續存在於臺灣的民間社會,且在清代的文獻中若隱若現,終於到了光緒末年修志時,出現了《新竹縣采訪冊》中的「客人(ke-lang=) 論述」。 乙未之役後,臺灣島民面臨了一個異族的統治者,這個殖民政府一開始就從西方知識體系中了解臺灣有一群說客方言的人為「哈喀」、「喀家」或「客家」,但之後基於對臺島舊慣的調查,及清代文獻的了解,殖民政府以原先認知的有種族意涵的「客家」,與清代的省籍界線疊合,將臺灣漢人分為廣東人與福建人,且各自對應一種方言,即客方言與閩南方言。此一分類,讓日治時期的人群認同清楚地以方言為界線。但也可能讓閩籍客方言人群與粵籍閩南方言人群面臨如何自我定位的難題。 因此,我們必須了解,1905年以來的臨時戶口調查或國勢調查,統計的數字顯現的是當時說客方言的人,而1926年的鄉貫調查的標的則是漢移民的原籍地,二種調查的標的不同,統計數字背後各有其特殊意涵,這是日後研究者在使用或解釋數字時,需要特別留意的部分。 日治臺灣的客方言人群就這樣從清代的粵人、客人,變成日治的粵族、廣東族。日治期間,臺灣的客方言人群可能會從各種不同管道了解華南有與自己同方言的人叫「客家」,但終日治,「客家」對臺灣的客方言人群而言,尚屬外來詞的概念。從一些日記或檔案資料,我們可以看出臺灣客人在戰後初期面臨了從「客人」到「客家」的轉折及適應過程。亦即戰後臺灣的客方言人群,不僅經歷了由「日本人」變成「中國人」,也同時由「廣東人」變成了「客家人」。亦即一直要到戰後,臺灣客方言人群方與中國華南客家採取同一識別標準,自稱為客家人,也開始嫁接起中原南遷的族群歷史。 由戰後本省外客家的相處情形來看,多少可以看出方言的認同力量,而初步歸納戰後省內外客家彼此能容易產生族群親親感的原因可能有三。其一是由於所屬方言是特殊,且在臺灣是居於少數的,使得彼此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拉近陌生的距離。其二,許多臺灣客家雖經歷次兩次改朝換代,卻仍保有對原鄉及原鄉宗族的認同觀念,這也是戰後省內外客家容易跨越長期隔離的時間作用,而輕易拉近彼此距離的因素之一。其三,由於客家在臺灣是相對的少數,自易接納省外的同方言群的成分,尤其,他們舉著客家是中原正統的旗幟而來。 戰後以來在臺灣進行的「中原客家」論述,以及外省客家與本省客家的互動,經數十年來,對臺灣及客家的研究皆造成深刻的影響。諸如造成客家誤解的層累堆積、中原客家文化質素的雜揉融合及客家族群處境的劣勢化與客語的隱形化等等。由於中原客家在戰後臺灣的宣揚,其實是鑲嵌在符合國家政策的脈絡底下,於是雖言是中原客家論述,重的是中原,是中國,而非客家,遑論臺灣。此一隱伏的矛盾,日後即成為臺灣客家人意識的發軔。
畲族与客家的文化互动研究:以平和县秀峰乡龙岭村为例
作者:牛玉西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畲族  客家  文化互动 
描述: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存在着密切的交流和联系;畲族与汉族之间的文化互动不是单向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学习和共同发展。在客家与畲族混居的地区,应该构建客畲族群平等的意识,促进客畲文化的互动和融合。
技术支持的农村客家方言儿童汉语语音意识训练研究
作者:王相瑞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技术  方言儿童  汉语语音意识  设计  资源 
描述:和作用。农远工程的实施,使很多农村地区具备了多媒体教学环境。本研究力求从教育技术的角度,从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角度寻求问题解决的途径。这对于我国提高农村课堂教学效益,实现教育公平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操
湖南桂阳流峰土话语音研究
作者:欧阳国亮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湘南土话  流峰土话  音系  音韵特点  语音比较 
描述:。第七章是结语。本章对桂阳土话今后的研究做了展望。同时候也对本文做了总结。全文围绕流峰土话语音现象,在全面论述的基础上,最终得出流峰土话是客家方言在湘南地区一种特殊变体,当属客家话的结论。
广西客家人风水知识与居住空间文化:以武鸣县灵马镇那龙村福马
作者:艾美玲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  风水现象  风水文化  居住空间 
描述:墓地中祖先崇拜中表现出来;接下来便分析风水在客家地区盛行的原因,其原因主要从物质、文化和心理三个维度来讲:物质原因主要有客家人生存环境的客观需要和客家人追求财丁两旺的利益诉求;文化原因主要有中国传统哲学
赣南师范学院客家音乐教学实践研究
作者:黄海燕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赣南师范学院  客家音乐  教学实践 
描述:究的课题,特别是作为身处客家地区的高校来说,更是义不容辞。赣南师范学院地处客家摇篮赣州,多年来,高度重视对客家音乐的传承和保护工作,充分利用本地客家音乐资源,以帮助学生了解客家音乐的知识、技能为目的
院落式民居采光及通风研究
作者:叶欣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院落式民居  自然采光  计算流体力学  传统建筑环境观 
描述:国家制定的当地冬至日住宅底层日照间距不少于1小时的要求。本文的另一重要部分就传统建筑观中包含的传统建筑环境思想进行了研究,建立一具典型意义的村落,设立背山环水的建筑环境,以计算流体力学和传热学为理论基础
四川官话亲属称谓语研究
作者:甘红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四川官话  亲属称谓  辈分 
描述:语和古蜀语,之后四川话便随巴蜀地区的历史进程和移民更替而不断地发展演进。与汉民族共同语和其他方言相比,四川官话亲属称谓具有自身特殊性和内部多样性。自身特殊性是由于四川特殊的历史背景、社会生活、地域文化
始兴黄塘古村落传统空间景观文化研究
作者:许水虹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景观文化  黄塘古村落  传统空间  地方发展与保护 
描述:塘古村落受到城市发展的侵扰相对较少,仍保有传统的粤北客家村落的原始样貌,为粤北地区重要的文化资产,但是发展与保存之间的矛盾亦为其近期所突出的问题和重要的研究课题。通过研究黄塘古村落传统空间的景观文化
客家文化区幼儿园课程编制与实施的现状研究:以江西省瑞金市为例
作者:陈昕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赣南客家文化  幼儿园课程编制  幼儿园课程实施  现状研究 
描述:幼儿园课程相融合的途径,希望通过努力,在将幼儿的发展纳入社会要求的轨道的同时给予幼儿了解自己所处地区的文化的机会,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扎下客家文化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