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东客家人G6PD基因位点优势选择的研究
-
作者:丁峰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葡萄糖 6 磷酸脱氢酶 单核苷酸多态性 LD Block 客家 优势选择
-
描述:地区为非洲、地中海部分地区、东南亚和拉丁美洲。 疟疾被认为是已知的近期人类基因组受到的最强的进化选择因素之一。G6PD在保护红细胞免受氧化性应激上发挥着重要作用。群体中G6PD缺乏症等位基因的高频率是
-
云南傣族人G6PD-L1CAM基因位点LD Block的研究
-
作者:史淑琼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葡萄糖 6 磷酸脱氢酶 单核苷酸多态性 LD block 连锁不平衡 优势选择
-
描述:性酶缺乏病,迄今全球约有四亿人受累,其发病率各地区和民族差异很大,该疾病的全球性分布与疟疾的分布显著相似,在非洲、南部欧洲、地中海沿岸、东南亚、亚洲西南部的发生率较高,我国南方也处于本缺乏症的高发区
-
客家服饰文化研究
-
作者:刘运娟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民系 二元性 服饰文化 根源性
-
描述:地区乡土调研,包括人物采访、图片拍摄、实物纪录、收集其珍藏的老相片及服装等,以了解过去客家人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及其穿着等。 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集中在粤、闽、赣三省交界地区,客家人从中原迁居到此
-
闽赣粤三省交界界面客家生态文化发展研究
-
作者:刘治中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闽赣粤三省 交界界面 客家生态文化 可持续发展
-
描述:交界面客家生态文化具有如下共同的特色:<br> ①闽赣粤交界处,都是客家人聚集的地区,无论是方言、建筑、风俗习惯、信仰等,都各具地方特色,是客家味浓厚的地区。<br> ②闽赣
-
台灣地方菁英之行事風格-從儒家與法治的價值觀來探析
-
作者:陳銘澤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調查研究 行事風格 台灣 儒家文化 地方菁英 法治價值
-
描述:念之影響,其個人之基本特質又有哪些特徵?本文論特別感謝廖達琪教授提供「台灣地方菁英政治文化與決策影響力之研究」乙案之資料。本研究計畫為民主與地方統治(Democracy and Local Governance II)調查,由廖達琪,及密西根大學政治系的Samuel J. Eldersveld教授共同主持,並由「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贊助。縣市抽樣是根據區域、政黨主政、人口大小、窮富均衡等原則。台灣地區抽出的七縣市有基隆市、台南市、新竹縣、台中縣、嘉義縣、高雄縣、及花蓮縣。本研究之發現如下:一、菁英之儒家文化觀:大多數的菁英們皆認為儒家思想是重視倫常關係、維繫民心、保障社會秩序,且學歷愈高則愈認同。另一方面,多數的菁英們亦認為其受儒家文化的影響很深。然而在問及菁英們認為情感關係重要或法治重要?則菁英們的回答以重法治的略多於重情感。二、地方精英之法治觀念:大多數的菁英們皆不認同強而有力的領袖較優良的法律更重要;亦不認同法官在審判重大案件時,應該接受行政機關的意見;且不認為地方領袖如果為了地方利益而違犯法律是可以原諒的;更不同意政府可以根據現行法規處罰該項法規通過前的人民行為。另外,則相當同意沒有任何狀況可以允許政府忽視憲法相關的條款。可見法治觀比人治觀更受到菁英們的菁睞,菁英們大多數的法治觀相當強,因而亦可說是「理性」多於「感性」。三、地方菁英文化觀念類型:菁英之「法治觀念」之比例43.4%高於「儒家觀念」38.9%,而「儒法觀念並行」的比例有17.6%。男性菁英較偏向「法治觀念」,相對的女性菁英則較偏向「儒家觀念」,教育程度愈高、年齡愈低的的菁英皆向「法治觀念」的比例愈高。偏向儒文化觀比例最高的為國民黨的菁英,偏向「法家文化觀」的比例最高的為親民黨的菁英,而儒法文化觀並行比例最高的亦為民進黨的菁英,在職業方面主管級以上或具有專業之菁英較偏向法家文化觀,大陸各省市族群與有六成則偏向法家文化觀,而本省客家、本省閩南族群則比例參半;層級較高的菁英較偏向「法治觀念」;民代或社團代表較偏向情感面之儒家觀念;執法人員或政黨則較偏向法家文化觀。四、地方菁英改革態度─溫和行事:菁英們對溫和派行事之看法,菁英們除了不同意為了避免民眾誤解,領導者不應揭露所有事實外,其餘對於一個好的地方領導者,應避免做出導致地方分裂的事,即使這些事對地方很重要以及地方領袖需修正其作法以維持共識等都是持「同意」的觀念為多,可見持溫和派的菁英可謂多數。學歷愈低的菁英則愈偏向「溫和派」。五、地方菁英改革態度─改革行事:菁英們對改革派行事之看法,菁英們除了不同意領導者最主要的是堅持自己的信念,即使因此和選民的期待有所差距外,其餘對於對一個領導人來說,重要的是把事情做好而不在乎是否得罪人及民選的領導者必須以人民最佳利益考量來採取行動,即使該行動不受歡迎等都是持「同意」的觀念為多。六、地方菁英改革態度之─溫和行事、改革行事:菁英之改革態度分佈上,「溫和行事」之比例37.1%高於「改革行事」28.8%,而歸類於「溫和改革並行」的比例有34.1%。七、地方菁英之行事風格:持儒家文化觀的菁英的確與持法治觀的菁英思維上差異甚大,愈是偏向儒家文化觀的菁英,則其愈不偏向持法治觀,相同的愈是偏向法治觀的菁英則愈不持有儒家文化觀。另外,偏向儒家文化觀的菁英在行事風格上以溫和處事為多,而偏向法治觀的菁英則處事較為激進與改革。若綜合觀念取向及改革態度,將地方菁英的類型分為五類,稱為行事風格的話,「法治概念儒家行事」比例最高(27.6%)其次為「儒法概念溫和行事」比例為(25.5%)、「儒家概念溫和行事」(18.1%)、「法治概念改革行事」(15.8%)、「儒家概念改革行事」(13.0%),顯示地方菁英是以「法治概念儒家行事」、「儒法概念溫和行事」居半。
-
北埔在地客家认同的浮现与转化
-
作者:许惠捷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北埔 在地客家认同 新移民 地方化
-
描述:同」的浮現與轉化。分析「在地客家認同」形成的過程及條件就是本研究問題意識的導引。然而,當北埔的社群認同越來越朝向客家化發展時,全球化過程讓地方人口組成加入來自東南亞、中國及其他各國的移民,使地方社會進入多元族群的社會情境,於是地方也開始出現多元文化論述,本文進一步要考察的便是全球化帶來的多元文化情境如何影響地方社群認同的內涵,由此推動「在地客家認同」的轉化。 全球化流動情境包含從台灣社會1950、60年代工業化、都市化以降本國人的人口移動,一直到80年代全球化下女性婚姻移民與外籍移工的跨國流動。這種全球化過程伴隨著兩方面的影響,一方面是制度化變遷,另一方面為文化認同的變動。1980年代後期,台灣社會出現強烈的身分認同追求現象,本文注意到的是「族群認同」與「地方認同」,但進入地方社會層次時,還發現親屬關係認同在面對「新移民」時成為被凸顯的身分認同。本文主張,認同不能憑空產生,必須有存在的空間,也就是認同空間,其中社區組織是推動認同重構的關鍵。本文發現社區組織創造認同的方式是透過地方實作與集體歷史記憶的重塑,這二者也成為掌握社群認同變遷的分析架構。若從更宏觀的視野觀察地方社會的變動發現,社區組織只是使身分認同浮現的基礎,文化、經濟、政治各領域彼此交織的力量才讓身分認同建構進入制度化模式,使認同於制度化空間中得到存續。 本研究選擇以客家地區為探討的切入點,田野調查地點為新竹縣北埔鄉,研究時段為1990年代之後至今。研究發現,北埔的客家認同一開始並非行動者有意圖的建構,而是在地方運動推動過程中浮現出的「北埔在地客家認同」。早期身分認同的產生是依賴社區組織的地方實作與集體記憶的建構,「打鬥敘」、「打中午」、「迎古董」與「下街空間營造」等活動都有很強的社會動員能力,不僅發揮社群凝聚的效果也建構了新的集體記憶,文史調查則重構了集體記憶與歷史敘事,於是北埔的「客家認同」產生了地方性。1999年九二一地震之後,地方文化觀光帶動地方經濟領域的發展,於是身分認同依附於經濟領域的發展下得到了發展空間,例如北埔擂茶、北埔柿餅、客家菜等文化商品都參與了「客家化」的過程;政治領域也成為身份認同的空間,從語言在地方上公共場合的使用狀況可知,政治人物更是有意的使用客語作為溝通語言;文化領域的發展則是累積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到1987年解嚴後才走出文化菁英的領域,並成為其他領域發展的基礎。上述發展的結果導致了地方社會的「客家化」過程,同時也開啟了「在地客家認同」存續的認同空間。 事實上,全球化過程讓地方社會面對的族群現象更為複雜,通過(外籍)女性婚姻移民的現象,本研究發現面對「新移民」時,社區組織生產出三種身分認同策略。首先,為了使外來族群成為家庭整體的一分子,選擇以「媳婦」的親屬關係作為他們身分認同的方式。其次,為了使外來族群成為客家社區的一份子,面對客家裔的外籍女性婚姻新移民,則引用「中原客家」的身分認同。此外,在集體互動之外的個人交往中,大隘社老師與新移民之間個人生命經驗的相似性(人妻、人媳與鄉村子女)能引發同理心,於是產生接納性的認同,這促成對問題癥結進一步的反省。社區組織意識到要改變新移民的社會處境,必須從改造自身社會做起,於是透過舉辦社區節慶的方式希望讓新移民的家人與鄉民能承認跨國文化的特殊性並給予新移民認同與尊重,最重要的內涵為宣揚一種多元文化的觀念,企圖扭轉鄉民對新移民不平等的對待方式與觀念,換言之,社區組織是從三個層次進行新移民身分認同的建構:個人,家庭,族群社區。 結論部分,客家人與新移民的接觸讓在地客家認同的內涵獲得豐富的意涵,除了讓多元文化中族群關係不平等的內涵被意識到之外,地方文化與客家文化也有多樣化的表現,不只是傳統文化的挖掘,也能隨著社會情境的改變有新的文化產生。本文主張,社區組織對地方公共議題持續的關心就是在地客家認同具體的體現。
-
客家建筑文化在当代建筑设计中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
作者:刘烁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建筑文化 传承 发展 文化性 地域性 时代性 新客家建筑
-
描述:进行归类和评析,并进行直观的、简要的介绍和说明;第四章为总结篇,是全文的核心论点所在。在总结前文的基础上,全面地阐明客家建筑文化传承的理论体系,系统地归纳新客家建筑创新的设计手法。客属地区是一个古老而
-
宁都民间戏班探究
-
作者:温群荻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宁都 民间戏班 客家 文化
-
描述:的形态与含义。并在新的历史语境下和谐交融,取长补短,共生共长,创造出客家地区不断发展的文化新形式。宁都民间日趋兴旺的戏班,需要我们给予更多的关注,为其生存方式和发展营造出良好的市场演出环境,保护好其新的生机。
-
赣南客家祠堂装饰艺术研究
-
作者:朱盈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 祠堂 装饰艺术
-
描述:内涵,从而重拾今天渐被人们遗忘了的中华民族传统艺术文化。本文共有五章,结合赣南客家建筑装饰艺术的特点及赣南地区深厚的客家文化、政治经济环境,对赣南客家祠堂建筑装饰艺术的特点进行重点分析。第一章,从
-
明清时期饶平客家人迁台及两地互动研究
-
作者:陈汉元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明清时期 饶平 客家 迁台 两岸互动
-
描述:湾史的研究,对明清时期广东地区移民台湾的研究有着重大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研究结果显示,清代众多饶平人在台从事商贸活动。以“土地贫瘠”、“生活艰苦”、“环境恶劣”、“谋生不易”“人地矛盾”等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