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1639)
期刊(630)
学位论文(96)
图书(65)
视频(17)
会议论文(17)
人物(6)
按栏目分组
报纸 (1639)
期刊 (630)
学位论文 (96)
图书 (65)
视频 (17)
会议论文 (17)
人物 (6)
按年份分组
2014(869)
2013(363)
2012(318)
2011(317)
2010(225)
2009(107)
2008(132)
1994(1)
1992(1)
1988(3)
按来源分组
梅州日报(536)
其它(147)
客家文博(20)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
(2)
中国食品(1)
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1)
成都:成都地图出版社(1)
雅园出版社(1)
合肥教育学院学报(1)
再出发,“文化立市”战略再发现
作者:暂无 期号:第10期 来源:黄金时代(社会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文化”的高台上凭栏眺望,总会不由自主地回首过去,展望未来。 在上海举办的世博会上,深圳展区的主题是“中国梦想试验场”。30年前来,谁也没有料到,一个资源极其匮乏的小县城,竟能创造出人类历史上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奇迹,在短短30年间崛起成为全球瞩目的国际大都市。深圳特区建立30年来,创造出无数震惊世界的奇迹—一这里是中国人看世界的“窗口”,是创业者最大的“梦工厂”,无数内地英才抱着梦想来到这方热土,演绎着一个又一个辉煌与骄傲。 有人说,中国的现实与未来,也许都滥觞于特区。接下来的30年,深圳凭借什么继续承载“中国梦想”?深圳能否再给中国、给世界一个新的惊喜?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庆祝大会9月6日上午在深圳举行,胡锦涛出席庆祝大会并就经济特区发展提出五项具体要求,其中,第三项要求是:继续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努力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良好文化条件。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魂,也是一个城市的根。文化部部长蔡武说过,“文化是一个城市的核心,没有文化的城市就不再是一个城市。”我们也知道,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一个城市的文化也不是仅花30年就可以影响四海的,如果真的存在“深圳文化”的话,根基尚浅的深圳文化还能承载起未来的“中国梦想”吗? 深圳精神特质未能升华到“文化”高度 对于一个人而言,30岁意味着成熟,但对于一个城市,却可能太年轻。30岁的深圳,用“活力之城、时尚之城”来称呼毫不为过,各项经济指标在全国名列前茅,喜欢彰显自我,因此深圳特别渴望拥有足以雄视千年古都的文化软实力。 我们追溯深圳的文化脉络,不难发现耳朵听得起茧的描述是:深圳毗邻香港,是改革的“先锋官”;深圳领创新风气之先,是开放的“试验田”,此外还有“杀出一条血路”、“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实干兴邦”等等响当当的深圳名片……30年来,无数口号和时代词汇从深圳叫响全国,铭记着这片土地上那些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见证了一代人打拼、奋斗、奉献的燃情岁月。经济上与精神上的强势,使得深圳渴望文化上的快速提升,无论是十多年前争取进入“历史文化名城”行列的动机,展开“深圳精神”的大讨论,还是2000年提出“文化立市”战略、2004年确立“文化立市”战略,都表明深圳人想热切地证明一个经济成功的新城市,人文水准可以与经济发展一样同步提升。 深圳原本是个半广府、半客家的地方,西部地近珠江,地势较平缓,是广府民系聚居之地:东部多山地,濒临大鹏湾、大亚湾,是客家民系聚居之地。如今。深圳“土产”的广府话和客家话已经式微得不能再式微,深圳几乎是中国最大的没有方言的城市。世界各地的移民城市,都因不同文化的碰撞和“混血”而格外有活力,深圳也不例外,可是令人遗憾的是,深圳的精神特质始终未能升华到“文化”的高度。 “文化十科技”弥漫着不自信的情绪 回顾历史,经济建设成就无疑是推动文化发展和进步的基础,但并非唯一的基础。 30年来,深圳失去了一些机会。在一张白纸上绘图,原本可以画得最美,突破一窝蜂的水泥森林与玻璃幕墙。多年来各地流行兴建大型文化艺术场地、大型歌剧院之类,一切都要大要豪华,要请西方名牌建筑师设计一些外型奇特的地标建筑,就建筑空间对文化创作的具体影响而言,这些“硬件”严重缺乏具体而深入的研究,更缺乏可持续的文化蓝图。我们常听见“创意经济”、“时尚之都”、“文化市场”等口号,外表多元,实则空洞。深圳竟也未能免俗,文化场地的规划、设计、兴建和经营,多被市场利益和形象宣传主导,比如,卖力推介的“设计之都”、“图书馆之城”等众多城市文化形象,又比如,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深圳在文化创意领域的探索和贡献,宣扬“文化+科技”不仅是一个概念也是一个国际趋势,宣扬现代文化产业包含诸多科技元素,大型舞台表演的舞美、灯光,以及动漫设计、网络游戏的运行等都同科技密不可分,深圳华强文化集团的动漫产业和腾讯QQ本身就是高科技网络时代的产物。 难道动漫、网络游戏、QQ就是“文化+科技”?也许,我们不该苛责深圳人急于打造“文化软实力”的拓荒牛精神,但又有谁能否认深圳本可以做得更好一些!今天的深圳正走在十字路口——以什么样的价值观,来面向世界:以什么样的文化,来承载蜕变疾行中的“中国梦想”?显然,“文化十科技”的背后,弥漫着一股焦躁不安的不自信的情绪。 “文化立市”战略 先“硬”后“软”存局限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人文特质和历史属性,任何重大的发展和规划,都应建立在对城市的深刻了解以及相关专业领域的多方交流上。 2000年,深圳提出了“文化立市”战略,把文化发展摆在现代化发展战略全局的突出位置。2004年,深圳对实施“文化立市”战略进行全面部署,先后制定了《深圳市文化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等文件,并在“十一五”期间由财政设立总额为3亿元的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按照权威人士的解读,我们不难看出,促进“文化产业”是深圳实施“文化立市”战略的重中之重,是先“硬”后“软”的模式。 虽然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都具备商业元素,但硬件的规划是基于“软件”(文化发展)的需要。例如西方规划“硬件”博物馆之前,必先着手文物购藏政策与定位的“软件”研究,确定购藏与营运模式之后,才进入“硬件”规划的研究;兴建表演艺术场地,也是先理顺和确认其艺术定位和运作模式,才进行有关硬件的规划和设计,亦即以“软件”规划为先,“硬件”随之而进行。“软件”规划,需要大量不同类型的人才,由学术人才、管理人才、创作人才共同配合才能成功。这,也正是西方文化长期处于“强势”的主要原因。深圳作为一个国际城市,“硬件”十分现代化,但在文化蓝图的规划上,仍然缺乏更多元和更具远见的视野。 “文化与经济”必须融合“远见”与“思考”,这样的思维策略才能令“文化资产”成为活水源头。
桃园县长吴志扬
作者:宜良  期号:第18期 来源:台湾周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曾被多家媒体评鉴为优质“立委”。2008年1月,吴再度以8.5万票的全县最高票当选第七届“立委”。 当选县长延续政治香火。2009年,吴志扬在党内初选中战胜资历深厚的桃园县议长曾忠义,获党内
说吃
作者:谢强  期号:第14期 来源:广州文艺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曾专门学习客家山歌的撰词、编剧和演唱等,并发表了数篇有关客家山歌研究的学术论文。 晚上在广百新一城楼上的燕江南酒家吃饭,广百新一城其实挺不错的,购物环境也很好,宽敞、明亮,品牌都是中高档的,整体感觉很好,但就是人流不是特别旺,虽然各方面都很不错,却总是欠缺点人气,或许是因为大家的消费习惯吧,以前这里比较偏僻,不那么顺脚。也可能正因如此,燕江南的客人并不是很多,我从六点多一直到差不多八点,但上座率还不到一半。这里的环境很好,清幽、宁静,更值得称道的是这里的出品非常不错,做的是江南菜,样样都是那么精致,甚至应该用精美来形容! 两个人,点了三个菜、一笼小笼包,三个菜:一个是绍兴醉鸡,只是那么一小盅,酒里泡着鸡,虽然少,大概6块左右吧,却块块是上好的,是鸡翅和鸡腿的部位,带着骨,有嚼头,也不肥,一点都不腻,还带着点酒香,颇具特色,这是凉菜;一个是腊肉炒小竹笋,腊肉跟小笋味道鲜美,而且口感很好,更为重要的是非常精细,确实非常讲究色香味,这是下饭的佳品;还有一个更有独特的风味,好像叫滚石鱼片吧,名字记不太清了,像打火锅,锅里有几个小石头泡在油里面,用干酒精烧火煮开,然后把切得薄薄的鱼片放进去涮,味道特别鲜美,唯一的缺憾就是太油了点,但蘸点醋吃就可以解腻,风味独特、做工精细,请一个服务员在你旁边慢慢涮也是一件赏心悦目之事。
土楼与社会环境的研究
作者:濮芳芳  期号:第15期 来源:中华民居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的土楼面前,人们禁不住要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土楼是如何产生的?关于这一点,建军筑师们看到了土楼的材料经济结构强度、轴线布局、夯土技术、物理性能以及造型艺方面的特性.方史工作者注重于社会经济、宗教意识、政治投射、风水观念以及民族传统文化的理解,近年来为发表的若干论著已经取得很大成果.但是很明显,土楼是一种综合性的历史文化现象,倘若仅仅着眼于片面,研究工作势必陷入困惑.日本东京艺术大学的茂要计一郎教授曾于教授1985年率队实地考察漳州土楼,返日后发表报告.茂要教授特别关注圆寨,将其描绘“天上落下的飞碟”、“地上冒出的蘑菇”,夸张的词汇说明他对土楼的外部形象极感兴趣.茂木教授又称,南靖圆寨内部用房无主次之分,我们便可以推断,他没有注意到汉族民系文化间的差别,不了解客家土楼和闽南土楼的貌合神离.一般说,客家圆寨平面布局中隐藏着三堂屋轴线意识,因为客家物别强调聚族而居方式中必不可少的尊卑秩序.闽南圆寨与此大异客家圆寨,从不同五凤楼和方楼比肩而立.虽然社会动乱迫使闽南人建造圆寨,但不存在象客家人那样强烈的宗族意识,他们多姓杂居,从而圆寨中没有单一祖堂,不需要尊卑秩序.
作为田野之学的客家研究
作者:万建中  期号:第4期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学真正的研究对象是客家现实生活,只有在现实的客家生活中才能滋生出研究的兴奋点。客家学的主要问题不是理论方法问题,而是努力深入田野的问题,是客家生活本身的问题。客家人独特的生活形态、生活观念及其内部知识系统,为客家研究提供了无限丰富的学术研究内容。
  客家学圈内的学者大多出身客家,熟悉客家的方言和文化传统,能够用主位的立场理解和叙述一个地方的客家历史与现实。主位研究强调,在研究中要求调查者去习得被调查者所具有的地方性知识和世界观,即研究者不受自身文化的束缚,置于被研究者的立场上,去了解、理解和研究问题。否则,观察者在一个陌生的文化模式中,只能看到若干不相关联的因素,而看不到一个整体。它强调能用当地人的观点去努力理解当地人的文化。客家研究者们拥有客家人和客家研究者的双重身份,可以在充分体验、感悟、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张开学术之翼,尽情翱翔。还有一点最为重要,作为客家人的客家学者,对考察对象饱含深沉的情感,油然生发出独特的学术态度和价值观。客家研究是带有情感的研究,努力呈现客家生活传统的优越性成为众多学者共同的学术追求。强烈的族群自我认同意识是推动客家学学术持续前行的根本动力。这也是我对这四篇论文读后感的核心所在。
FENGHUANG AAUGHTER TO BE MARR
作者:暂无 期号:第8期 来源:焦点·风土中国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唱也喜欢唱畲族的山歌,在一次旅游区的表演中,俊杰发现人群中有位姑娘歌唱得特别好,人也长得娇媚动人,一刹那就喜欢上了她。香香和俊杰恋爱的消息,很快在旅游区中传开了,上上下下都感到分外高兴。客家与畲族,本是一家亲,俊杰希望能举行最传统的畲族婚礼,还原文化。让香香如古老传说中的凤凰般高贵美丽,也得到客家与畲族人民最衷心的祝福。 一阵阵欢笑。在香香和俊杰的婚礼正式举行之前,欢乐的情景就已经弥漫整个村庄了,涂脸的嬉闹还将持续到深夜。接到了新娘,摆完了落脚酒,轿夫和媒人赶紧催着新娘上轿。香香这才开始梳妆,要解开头上环状的姑娘发式,梳成已婚妇女的凤凰头。把头发分为前后两部,中间放一支长约20厘米的黑布竹卷筒,用红线扎紧往上折,把整股头发从左到右盘绕于头顶,呈螺旋状,最后形成独具一格的盘龙状高髻。这一刻,她心里不仅只有与心上人结为连理的兴奋,也许还参杂着些许即将告别少女时代的失落吧?上轿前,新娘踩在米筛上向祖宗牌位行礼礼别。在热烈的唢呐声中,起轿了,香香未成年的弟弟陪同着她上路。新郎家快到了,两名童男童女敲着铜锣和提着灯笼,还另有四人举着火把,用唢呐开路来迎接新娘。这时,男方家的厅堂摆上了香案及茶、酒、五果。在礼炮声中,花轿进入大厅,拜座仪式随即开始。新郎俊杰被伴郎带到厅堂,向“香火堂”祖宗牌位行三跪九叩礼。新娘香香则不拜。这是畲族“男拜女不拜”的习俗。 俊杰家的晚餐叫做“吃大酒”。最热闹的非劝酒和对歌莫属了。由香香的姐妹提着酒壶陪同,首先来首席劝酒,由新娘的姐妹先介绍新娘对所要劝酒的客人的称呼,然后新娘开始唱劝酒歌: 一双酒盏花又红; 端来桌上劝舅公(新娘对客人称呼); 劝您舅公食双酒; 酒筵完满结成双。 劝完酒,赤娘就找赤郎对歌。 女方唱: 今脯听说赤郎来, 姐妹双双站门前; 姐妹双双去修路; 修条大路赤郎来。 男方答: 今日寮里起身来, 收拾南货(礼物)两三回,  收合南货饼搭面, 担落娘洞(女家)度花栽。 这一晚,新郎和新娘家都是宾客满堂,大家都沉浸在俊杰和香香这对新人幸福的婚礼气氛之中。按照习俗,婚礼的第二天,新娘新郎还将在迎亲伯的带领下回娘家,经过这些程序整个婚礼才算结束。 热闹而又传统的畲族婚礼结束了,半夜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这里依然是那样的古朴,依旧是那样的诗情画意。善良的畲族人民相信,所有神圣亦美好的习俗将陪伴着凤凰的女儿,在这山清水秀之间,守护夫妻间的幸福,直至一生的尽头。
MYSTERIOUS COUP-TUOCHENG
作者:暂无 期号:第8期 来源:焦点·风土中国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请求汉武帝处理。 公元前122年,赵眜病重,其在汉朝当宿卫的儿子赵婴齐回到南越国继承王位。 公元前115年,赵婴齐病死,太子赵继承王位。 公元前112年,吕嘉等人发动叛乱
卖米人的秘密
作者:暂无 期号:第6期 来源:商周刊·商务快读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 这有点儿不可思议。米的价钱贵,糠的价钱便宜。米多糠少可以多赚钱,糠多米少赚的钱就少。这个刚开张的小米厂,为何要做这种“赔本”买卖? 事实恰恰相反。小米厂非但没有赔本,生意还十分兴隆。若干年后,人们才知道小米厂的“不传之秘”。 100斤稻谷打出的米少,米的颜色好、质量高,买米的人都喜欢到这个小米厂来买米;100斤稻谷打出的糠多,意味着糠里面有更多的小米粒,营养就多,买糠的人更愿意到小米厂来买糠。这样一来,不管是买米的还是买糠的,都成了这个小米厂的忠实顾客,生意哪能不兴隆? 在几十年前的台湾,也有这样一个小米店。小小的县城已有近30家米店了,一个穷人家的年轻人,米店开业晚、规模小,生意冷冷清清的,店老板只能背着米挨家挨户去推销。可是,谁会去买一个小商贩上门推销的米呢? 当时,在台湾,由于稻谷收割与加工的技术落后,沙子、石子之类的杂物很容易掺在米里,人们在做饭前要淘好几次米。小米店的老板将这些杂物一点点地挑出来,然后把米卖给顾客。时间一长,人们都说他的米质量好,省去了多次淘米的麻烦,小米店的生意红火起来。 那时,顾客都是上门买米,自己运回家。这对年轻人来说不算什么,但对上了年纪的人来说,就非常不方便。年轻人整天工作,没时间买米,买米的顾客以老年人居多,小米店的老板便主动送米上门。如果顾客家的米缸里还有陈米,他就将陈米倒出来,把米缸擦干净,把新米倒进去,然后将陈米放在上层,避免陈米日久变质。每次给新顾客送米,店老板总是细心记下米缸的容量,问明有多少人吃饭,有多少大人、多少小孩,每个人饭量如何,记在本子上,据此估计该户人家下次买米的大概时间。等时候差不多了,不等顾客上门,店老板就主动将相应数量的米送到顾客家里。有些顾客,不是吃完米就立即有钱买米,店老板就先把米给顾客,记住顾客发工资的时间,在发工资的第二天或第三天再去收费。 这样一来,他那家极不起眼的小米店,竟然成为小城里生意最好的米店。 前一个卖米的,是大陆民营制鞋企业领头羊奥康的掌门人王振滔。后一个卖米的,是台湾家喻户晓的已故企业家王永庆。 两个卖米的年轻人都成就了自己的梦想,他们的成功有着惊人的相似——境界决定结果。非凡的成就来自非凡的行动,非凡的行动源于非凡的境界。你事业的大小与你的人生境界密切相关,对于想要有所成就的人来说,不怕起点低,就怕境界低。
海丰擂茶
作者:暂无 期号:第11期 来源:健康天地·茶健康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观察,其一般的做法大约是:客人来了,主人遂洗净茶具,先将茶叶投进刻有锯纹的“牙钵”内,用木制的茶槌仔细擂之,直到将茶叶擂成粉状,加上适量的盐,等水浇上后,即开即冲,然后舀在碗里,再撒上炒熟的花生米、芝麻、炒米等,就成了一碗香喷喷的擂茶。举碗饮之,感到口中既有茶叶的芬芳,又有炒米的脆、花生的酥、芝麻的 香,真是别有一番风味。而适才黄伯那“品茶、净具、投茶、攉茶、冲茶、匀茶、投料、斟茶”等八道程序,又能使人感到海丰人的热情、好客与聪颖。 细说起来,这炒米自然是擂茶里最讲究的佐料。往往每年秋后忙完收割,各家的妇女们便挑选上等的油尖或红米稻谷,经过、晒、炒等程序,精心地将其变为白花花的炒米。据说前些年,倘若你秋后来到海丰农村,还会处处闻到悦耳的舂谷声。那些兴高采烈的妇女们你帮我,我帮你,忙得不亦乐乎。孩子们则欢天喜地地在周围嬉戏,剥那刚刚晒干又熟了的稻谷吃,满眼涌现的是一派农家康乐之景。 这擂茶,既是“迎客茶”,又是“情谊茶”、“团结茶”。平时,邻里之间,闲暇无事,便可边饮擂茶,边叙旧、聊天,身旁老人带着孩子玩耍,自然别有一番情趣。有时乡里之间偶生摩擦与隔阂,悔悟的一方便主动备好擂茶请对方光临舍下叙旧、道歉,于是很容易便能消除隔阂,和好如初。 至于人们在祝寿、婚嫁、添丁、病愈等喜庆的日子,更是每每要请朋友、亲戚、邻里等来饮擂茶,同时赠以茶叶、花生、芝麻等礼物。 饮罢擂茶,好客的黄伯又热情地说:“请再稍坐。我这里还有一道茶的品种呢!”于是,他搬出电动粉碎机,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操作。 海丰人有时还习惯在擂茶里再添加文/李梅一些剁碎的菠菜、白菜、芹菜、生菜、青蒜、荷兰豆、香菇、粉丝、虾米、瘦猪肉、香肠、鱿鱼等富有营养的东西,用骨头汤或鸡汤煨之,上面再撒以炒米、花生、胡椒等,做成一种极好的“点心”???菜茶。这“茶”吃起来又香、又甜、又滑,还带有些许辣味儿,让人常常会难免夸张地喊:“哇噻!我真是连舌头都要吞下去了。” 据说菜茶在海丰城乡很是普遍,每逢农历正月十三那天,这里都会处处张灯结彩,被五颜六色的灯光装点成灯的海洋。届时。你就能听到家家户户擂茶声四起,人们扶老携幼,成群结队,挨家逐户地竞品菜茶。每每饮完后,还要直言无忌地评是道非,看哪家推出了新花样,谁人的佐料更可口……而这时候,以贤惠著称的当地家庭主妇常常会悄悄地坐在一旁,耐心静听人们品头论足,好“总结经验,以利再战”。 海丰人饮用擂茶与菜茶的风俗,始于何时虽然似乎并无“正史”记载,但它代代相传,显然已经不知延续了多少年。如今,它不仅兴盛在广东海陆丰(汕尾)地区,而且随着当地居民的迁徙,还日益向广东、福建等其他沿海地区,乃至海外蔓延。据说,海丰籍的音乐巨匠马思聪,在病危临逝,对身边亲人喟然长叹的乃是:“可惜我再也不能回到海丰食擂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