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1543)
期刊(582)
学位论文(54)
视频(24)
图书(10)
会议论文(6)
按栏目分组
报纸 (1543)
期刊 (582)
学位论文 (54)
视频 (24)
图书 (10)
会议论文 (6)
按年份分组
2015(24)
2014(759)
2013(306)
2012(302)
2011(250)
2010(216)
2008(120)
2006(28)
2003(7)
2001(2)
按来源分组
梅州日报(375)
广州日报(51)
海峡导报(39)
客家文博(7)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4)
时尚旅游(2)
嘉应大学学报(2)
科学与文化(2)
当代护士(综合版)(1)
工会博览(下旬刊)(1)
运河边的客家昧道
作者:暂无 期号:第10期 来源:风景名胜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可以看到悠悠的运河水和穿梭的游船,坐在这样的大宅子,看运河的天光云影,吃饭也就变成了一件极其雅致的事情。 赖勇说他喜欢的就是运河这种古老沉静的感觉。曾经的繁华之地,车来人往、商铺林立
海丰擂茶
作者:暂无 期号:第11期 来源:健康天地·茶健康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程序,又能使人感到海丰人的热情、好客与聪颖。 细说起来,这炒米自然是擂茶最讲究的佐料。往往每年秋后忙完收割,各家的妇女们便挑选上等的油尖或红米稻谷,经过、晒、炒等程序,精心地将其变为白花花
我的暑期工生活
作者:暂无 期号:第7期 来源:特区教育·中学生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平时就得在大堂站着,犹如囚徒一般。而阿西则经常能跑出去送外卖,至少还能偷得片刻的“自由”。当我向他表达我的羡慕之情时,他歇斯底里地咆哮道:“你尝试过迷路的滋味吗?” 第一天工作下来我
连岳专栏 最标准的口音
作者:暂无 期号:第15期 来源:城市画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反正兵来就跑……有次在树丛,我还见到跑得急没穿衣服的女人。 还有一种是县城口音。教室前面是瞿秋白被枪决的地方,他走到那里,坐在草地上说:此地甚好。行刑人就开枪。离他的囚室并不远,那是一房
岗厦14号
作者:暂无 期号:第10期 来源:山花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电视说,深圳要办大运会,岗厦村拆迁,许多居民一夜间成了亿万富翁,连一些海外的华侨也回来认祖归宗。父亲说过他这辈子都在等这一天。搞到当年材料,就能拿到一大笔钱。石雨春觉得父亲的样子鬼鬼祟祟,聪明人
叶曼 我们要为往圣绝学
作者:暂无 期号:第8期 来源:东方养生·上半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中国的源头说起。公元67年,东汉明帝梦见一个一身金色的人从空中飞到他的院子落下。第二天上朝时,明帝问朝中大臣:“我昨晚做了个怪梦,梦见的飞人身金色,在皇宫上面飞呀飞呀,就落在院子,这是什么东西呢
沪上尪怪小书店,当代知青心水处
作者:暂无 期号:第28期 来源:东方·文化周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按下不表。可以八卦下的是最后墙壁都是自己动手刷的油漆,院子铺的青砖是从拆迁的老房子废墟运来的,铺得凸凹不平,极其难看,你可别嘲笑装修师傅,因为每一块都是我和×亲手铺的。我们计算了人力成本,将我
珠江口,一些蔓延的叙述
作者:陈启文  期号:第6期 来源:芙蓉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还是与水有关,那时候这里建起了凤岗新圩。圩,是南方最常见的事物,是人类在江河湖州或海滨滩涂地带用堤坝围起来的封闭人居生活圈。在我的故乡,干脆就叫围子。一个围子,就是一个血缘聚居的群落
THE TIME OF SUJIA WEI
作者:暂无 期号:第8期 来源:焦点·风土中国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根深叶茂,稻田错落有致,整个村庄古朴而宁静,不像有的“古村落”,老屋旁唐突突的两层洋楼拔地而起,游客在苏家围几乎感觉不到人为开发的痕迹。苏家围是一幅最美的画。 走进苏家围,就好像在读一本书
A WEDDIN GIND IN THE HAKKA WA
作者:暂无 期号:第8期 来源:焦点·风土中国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客家风味,既让我们看到汉族南迁后与岭南百越民族文化上相互吸收、融合的趋势;又能感受到客家婚俗的独特魅力:那就是客家人的婚俗至今还保留着古朴淳厚的婚姻习俗,体现出强烈的中原古风。 从历史上的情况来看,客家人的婚姻礼仪,遵守了中原古婚礼中的纳采(提亲)、问名(夹八字)、纳吉(过文定)、纳征(过大礼)、请期(择日)、亲迎(迎亲)等?? “六礼?? ”(约先秦时代形成的,结婚必经的六道手续)。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原地区的婚礼已经随时代变化,变得简单化和自由化了,但客家的婚礼仍然据中原古礼进行,所体现的中原文化传统甚至比中原地区还要明显。当然,随着时代变化且与当地文化相互融合,现在的客家人缔结一门婚姻,已不再严格恪守“六礼”制,但基本程序还是保留着,如“合八字”“讲彩礼”、“定日子”、“报日子”等,仍是传统“六礼”的延续。“六礼”中的很多仪式我都无缘亲见,只是从当地德高望重的嫁娶理事先生李洪涛那里听来的。但其中最重要、最热闹的迎亲环节我是亲历了,并用图片留下了一幕幕热闹场景。 一大早,古老的江氏客家围屋重又焕发了活力,成了欢乐的海洋,每个人脸上都带着笑容,每个人嘴里都道着吉祥。大红的喜字、大红的灯笼、大红的喜联,围屋的一砖一瓦都散发着喜庆的气息,迎接那即将在此举行的别开生面的婚庆仪式。穿戴一新的新郎,拜完祖宗,谢完父母,就在几个“车郎”(都是男方本族未婚青年)的陪同下抬着轿子,一路吹吹打打前去迎亲。同时,送“祖桌”和??拜帖到女家,祭拜女家祖宗和祠堂,以告知新娘祖宗他们的婚事,求得同意和祝福。大红的轿子一抬到门口,新娘家人就迎了出来,拜了祖宗以后,新郎进门拜岳父母,并给众亲友敬烟,给新娘的弟、妹和侄子、侄女发红包。此时,新娘也做着出嫁前的最后准备,分“姊妹带”给亲兄弟姐妹,表明自己虽然出嫁,但是姊妹情谊不会因此而改变。吉时一到,迎亲的队伍出发了。走在前面的是由四人扛着的一座古色古香的红轿子。跟在后面的是伴娘和伴郎,他们有的手提礼品、有的肩挑着嫁妆。紧接着是乐队和放鞭炮的队伍,欢快的乐声和劈劈啪啪的鞭炮声响久久地回荡在这个小山村里。迎亲队伍来到老屋前时,新娘子经过摸柑桔、三牵出轿、踏瓦、遮米筛、过炭火等具有戏剧般的婚俗场面后,新娘由新郎牵着,喜娘在旁边撑着红伞,罩着新娘,朝老屋内走去。 跨过门槛时,另一位喜娘拿着装有小杯子和筷子的筛子在新娘头顶上晃的“哐当哐当”响,以把跟随新娘而来的小鬼吓跑。新郎新娘到厅堂后,理事先生点烛烧香,一边点,一边说着吉祥话:“龙烛点起亮堂堂,新郎新娘来拜堂。夫妻两人同下拜,早生贵子进学堂。” 这一切就绪后,就开始拜堂。大厅摆设香案,东边站父母、长辈,西边站外戚,北边站房亲,南边站小辈。拜堂前,外家给新郎挂红,用五尺长的红布披在新郎身上。口念:“手拿幡红五尺长,一心拿来扮新郎,扮得新郎生贵子,早生贵子中个状元郎。”拜堂时,新郎站左,新娘站右,由理事主持仪式:一拜天地,二拜祖先,三拜高堂,四夫妻对拜。 拜完堂,接下来就是举行“合”礼,即俗称“饮交杯酒”,客家人又叫“交亲”,俗语有云:“娶老婆,望交亲。”以前这个环节是在入洞房后举行。他们为了弘扬传统婚礼,呈现给大家一个完整的客家婚礼过程,就特地把“合”礼在老屋里举行。这个婚俗过程,当时广西电视台也进行了拍摄。这“合”仪式是这样的:先摆好一张书桌,点亮两盏灯,一壶酒,三个盘子(分别装有槟榔、茶叶、鸡臂蕾,即鸡腿,用红纸扣住),另有装在碗里的已煮熟的两个染红的鸡蛋。新郎新娘并立在桌前,新娘将鸡蛋剥去壳,放回碗里,然后斟两杯酒,请新郎吃蛋饮酒。新娘则侍立一边,以示尊敬,这就是客家传统风俗的“合”礼仪。其桌上摆的东西,每件都有特别的含义:两盏“灯”,必须是新的,以示新添双丁;“槟榔”谐音为“畀郎”,畀,给也,意为从今起新娘就属郎家的人了;“茶叶”,以“茶树”的极强的孳生能力,祝后代繁盛;一对“鸡臂蕾”,以祝夫妻白头偕老,生活幸福,也有夫妻协力,胼手胝足创建家业之意。每一礼仪,都被客家人赋予良好的意义,祝福新人开始甜美的生活。 一对新人礼成之后,婚宴开始了。客家婚宴既是客家人生活风俗的重要见证,也是客家人注重礼仪的重要标志。不懂婚宴礼仪,会被视为没教养。宴席座次一般按辈分,年纪大小或职位高低而论,请外客上座,座次顺序是亲、友、族,大都请外公或舅母坐上席。茶酒先斟给客人,米饭先盛给客人,吃菜请客人和长者先动筷。整个婚宴礼仪习俗过程由乐队指挥着,通过吹打乐把婚礼喜庆的气氛不断推向高潮。在婚宴上,每上一个菜,都要吹上一曲,吹的曲目都不一样。一些内行人或经常参加婚宴的人不用看托盘,听唢呐就知道上什么菜 新婚之日,请唢呐花轿迎亲;在围屋里举行拜堂仪式;举行“合”礼??客家婚俗之中最引人注目、最具人文价值的婚恋仪式,我们都在这百年老屋里一一亲见了,感受到了古老婚俗的传统魅力,感受到了客家人独特的婚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