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1639)
期刊(630)
学位论文(96)
图书(65)
视频(17)
会议论文(17)
人物(6)
按栏目分组
报纸 (1639)
期刊 (630)
学位论文 (96)
图书 (65)
视频 (17)
会议论文 (17)
人物 (6)
按年份分组
2014(869)
2013(363)
2012(318)
2011(317)
2010(225)
2009(107)
2008(132)
1994(1)
1992(1)
1988(3)
按来源分组
梅州日报(536)
其它(147)
客家文博(20)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
(2)
中国食品(1)
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1)
成都:成都地图出版社(1)
雅园出版社(1)
合肥教育学院学报(1)
从客家山村走出的中国现代艺术之父:林风眠
作者:王秋珺  期号:第1期 来源:客家文博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现代艺术教育  中国现代  林风眠  山村  客家  奠基人  绘画 
描述:说到我国现代艺术教育的奠基人,我们不能不提林风眠;说到中国现代新兴绘画的伟大先驱,我们也不能不提林风眠;甚至说到世纪文化伟人,我们还是不能不提林风眠。
清末民国时期梅县新式教育的办学主体
作者:夏远鸣  期号:第1期 来源:教育文化论坛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梅县  新式教育  办学主体 
描述:晚清民国时期,由于政府没有财力支持梅县乡村地区的新式教育,使得兴办新式教育的任务由地方宗族来承担。宗族精英利用族内的祠堂、祖产及海外华侨等资源创办了新式学校,成为当时地方社会的办学主体。
海峡两岸客家文化旅游经济开发的比较研究:以台湾“桐花祭”和
作者:喻艳  期号:第6期 来源:企业改革与管理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海峡两岸  客家文化  旅游经济  梅州  桐花祭 
描述:中国客家文化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广泛流传.随着20世纪末文化经济在全世界的兴起,大陆和台湾开始着手开发客家文化的旅游经济价值.
石桥村的华丽转身
作者:石灵子  期号:第5期 来源:源流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石桥村  汤坑镇  党支部书记  丰顺县  华丽转身  客家民居  村风  资源优势  文化公园  梅州市委 
描述:村里的落后面貌真的不为过。"说起石桥村过去贫穷落后的一面,石桥村党支部书记高兴约直言不讳。他说,过去,石桥村路不通,出行难,危房旧房多,村民住得很
乐做老区人民的“打工仔”:广东省老促会会长陈开枝梅州调研纪实
作者:柯绍华 邓杜廉  期号:第11期 来源:源流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中央苏区  打工仔  陈开  振兴发展  调研  广东省  重要贡献  革命老区  传奇色彩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描述:史部门确认为原中央苏区。这是一片充满生机的革命老区,老区人民急切盼望加快原中央苏区的振兴发展。上任伊始的省老促会会长陈开枝,把工作的重点放在了促进落实中
客家源流研究的最新进展和局部质疑
作者:郭志超  期号:第4期 来源:闽台文化交流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话  客家源流  赣闽粤边区  最新进展  客家先民  客家方言  交界地区  北方移民  赣语  少数民族 
描述:出,赣闽粤边区客家的源流与汉民三次南下大迁徙有关。这三次迁徙先后兴起于西晋末、唐末、北宋末,他认为:客家形成的主要来源
客家颂
作者:赖育芳  期号:第1期 来源:炎黄世界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人  古文化  中原 
描述:我是客家人,老家在兴宁。若问咱祖先,河南淮河边。定居广东后,已有六百年。中原古文化,传承至今天。勤劳又智慧,双手建家园。家庭有分工,配合妙得很。
让客家古邑文化走进历史课堂
作者:董艳鑫  期号:第10期 来源:师道·教研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历史课堂  历史文化  客家  激发学习兴趣  历史教学  教学实践  学生  家乡 
描述:兴趣。在教学实践中我曾做过多次尝试,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辛亥革命》一课中, 讲辛亥革命领导人时, 我插入孙中山先生的事迹,对孙中山先生的祖籍设问,让学生知道原来历史就在我们身边。
客家地区的古山寨
作者:冯锡煌  期号:第2期 来源:源流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顺县埔寨镇桐子坑古山寨,明末清初抗清志士谢志良在平远县差干镇筑建的五子(指)石兵寨,还有清咸丰九年(1859)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的义子石镇吉在兴宁县建造的马鞭岭营寨等。
客家香荷包
作者:暂无 期号:第5期 来源:福建史志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人  吉祥物  孩子  女儿  大梁  习俗 
描述:一线地把香荷包绣好,等着上大梁的时候,恭恭敬敬地把它存放在大梁正中的顶上方。人们之所以这样做,为的就是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合家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