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13324)
图书(6397)
报纸(6295)
学位论文(1356)
视频(1160)
人物(489)
会议论文(410)
图片(50)
按栏目分组
期刊 (13324)
图书 (6397)
报纸 (6295)
学位论文 (1356)
视频 (1160)
人物 (489)
会议论文 (410)
图片 (50)
按年份分组
2012(1400)
2011(1401)
2010(1207)
2009(790)
2008(663)
2007(470)
2006(291)
2005(165)
2003(180)
2002(114)
按来源分组
其它(5855)
梅州日报(1782)
闽西日报(876)
赣南日报(350)
南方都市报(317)
惠州日报(273)
侨报(237)
南方日报(235)
广州日报(169)
赣州晚报(144)
广西客家民间信仰研究:基于构建和谐社会视角
作者:蓝天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广西客家  民间信仰  和谐社会  对策 
描述:仰现状、特点、及影响,用发展的眼光、辩证的思维、实事求是的态度,力求科学地对待历久弥新的客家民间信仰现象。 广西客家农村民间信仰主要包括四类:祖先崇拜,宗教信仰,鬼神信仰,自然崇拜。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列举,具体事例,总结广西客家民间的各类信仰,并就此进行了分析研究,归纳了广西客家农村民间信仰的主要特点:一、民间信仰具有广泛群众性;二、参与民间信仰群体具强烈的实用色彩;三、.信仰一主多元,以祖先崇拜为主;四、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新的民间信仰形式应时而生。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广西客家民间信仰的成因。 客家民间信仰对和谐社会的影响错综复杂,利弊得失可谓兼而有之。一方面它保留了许多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和文化资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传承提供了基础,是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现阶段乡...
清末梅州教育研究(1902—1911)
作者:罗国兵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师资  梅州  学堂  师范  留学生 
描述:将延师办学和博取科举成果作为其生存和发展 的核心来抓。由于各方面力量的共同努力,梅州地区的办学模式日益多样,办学 规模日趋扩大,师资队伍日益庞大,各级各类学堂和私塾遍及梅州城乡山区。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国门被打开之后,在西方政治、经济、文化教育 等方面的强大冲击下,新式教育运动迅速开展并波及全国各地。梅州地区因地处 偏僻山区,受全国新式教育浪潮的影响较其他地区晚,但其发展速度很快。在黄 遵宪、丘逢甲等先贤的倡导下,在海外华侨和留学生的支援下,地方政府与社会 各界大力推广新式教育,兴办、改办、扩建的初级学堂和蒙学堂,分布密度高, 学堂数量庞大,围绕新式教育发展的管理机构迅速成立,促进学堂发展的教育研 究团体不断涌现。这种局面为新式学校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舆论支持和师 资保障,为梅州地区从传统教育模式向近代教育模式的转变提供了稳定的人力和 物力保障。 本文分六部分展开论述。第一章为导言,由概念和研究范围界定、选题来源、 研究现状分析、创新与不足、研究方法五个方面构成。 第二章论述梅州地区的传统教育情况,归纳为官绅兴学、家族办学、教育模 式、科举成绩四个方面。 第三章先简要介绍全国新式教育开展的简况,然后详细探讨梅州地区新式教 育的特色与新式教育师资的构成。 第四章以黄遵宪晚年在家乡梅州兴学为例,从建言规划、师资培训和成人教 育三个方面分析他对梅州新式教育的奉献。 第五章通过对清末梅州地区的教育成就与所面临的困境的剖析,总结梅州地 区在赢得“文化之乡”称号上显示出的三个有利因素,即社会各界一致的办学目 标所带来的学堂教育成绩、强大的新学师资队伍和华侨群体一贯的奉献。
非客家因素对兴国山歌的影响之探讨
作者:杨婷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兴国山歌  非客家因素  影响  探讨 
描述:作相结合,歌唱理论总结与演唱实践相结合,探寻民歌在体现民族性、艺术性的普遍性原则也是本研究的又一目的。期望本文对兴国山歌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某些可供参考借鉴的意见。具体研究过程中,笔者通过实地考察、录音采样、记录分析等手段,整理分析兴国山歌多数曲谱的歌词、旋律、调式等方面存在的普遍性规律,以期为兴国山歌的非客家因素获得一些理论上的依据。
闽台青少年文化交流数字娱乐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作者:翁振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数字娱乐平台  场景转换  关卡  运动 
描述:文化交流空间领域和交流模式,构建一个两岸青年思想交流的新平台,展示两岸青年开放开拓的新形象,开辟两岸青年联系沟通的新窗口,利用数字娱乐模式加强新生一代的闽台文化交流和教育,对于满足海峡两岸新生一代精神文化需求,增进海峡两岸新生一代对闽台悠久文化历史的了解,激发更多的台湾同胞,特别是新生一代前来大陆旅游参观,使他们热爱中华神州大地,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深厚情感,凸显浓浓的乡音乡情,增强“一个中国”的认同感必然有所帮助。整个游戏遵循紧密结合闽台文化的原则进行设计,通过不同动画和游戏关卡设计和游戏的相关内容来贯穿闽台文化的全部内容,包括口头传说,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美术,民间舞蹈,传统戏曲,曲艺,杂技与竞技,传统手工技艺,民俗以及古民居及住民生活习俗等文化内容。游戏设计分《闽南风情》闽南语区域,《客家传奇》客家语区域两大版块,并在大的版块下区分小版块,如:闽南语再细分为:厦门,漳州,泉州,台湾,玩家进入不同的地域版块,所接触的将是相应的不同的民俗文化内容。
客家文化视野下的教育思考:以闽西为例
作者:刘达庆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文化  客家教育  教育思考 
描述:的同时,应勇敢地抛弃其中不合时宜的因素,在客家文化的创新中,客家教育应担负起自己的责任。
文化表述与地域社会:宋元以来闽粤赣毗邻区的族群研究
作者:温春香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文化表述  地域社会  畲民  客家 
描述:当的解释力,但由于这一论断是基于这样一个假定:即当前为同一民族的人有着一以贯之的民族身份与人群范围,不同族群被认为有着相对清晰的界线与相对独立的发展脉络。其存在的一个危险是,其所带有的本质主义倾向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它对诸多问题的探讨。由汉化观主导的民族史观往往容易导致对问题的简单理解,过于强调汉文化的主导地位,而其实所谓的汉文化本身也处在不断变化之中,并由此忽视其它族群的自主性及族群边界的复杂性。 本文以宋元以来闽粤赣毗邻区的族群为对象,以文化表述为切入点,在对历史上闽粤赣毗邻区的生态、地理及早期居民勾勒之后,考察宋元到民国文人们对闽粤赣的记载,发现宋元到明朝中期,文人们对闽粤赣毗邻区的记载主要以区域性的动乱为主,而发展到明代中后期,表述出现转变,开始较多地关注这一地区的族群性差异,而引起这种表述转变的,是与明代闽粤赣毗邻区的大规模动乱及明中后期以来的社会重组有关,这种由方志主导的言说其实首源于各姓族谱,而族谱编撰的背后则是一整套文化的逻辑及汉人意识在起作用,如明代漳州人在对陈元光建构的过程中,一方面宣称自己中原后裔的身份,一方面则渐渐明确陈元光所征之蛮的族群指向——畲民,它与方志上对族群性差异的强调在历史进程上也相吻合。而此外,零星的史料也显示了清代部分畲民关于自我的认定与创造,他们通过对盘瓠形象的改造及对自身独特性的强调,加强其作为一个族群的认同与意识。而稍后居于闽粤赣毗邻区的客家人意识亦相继兴起,此后,除却极少量的畲民外,闽粤赣毗邻区基本被认为是中原南来的客家人的居所,正因为这种族群意识的伸张,加之民国时期的国族肇建的影响,导致了屡次的说客风潮。 因此笔者认为,对于中国东南汉人社会的形成,尤其是闽粤赣毗邻区的客家人普遍的中原南来说盛行的一个可能的解释是,在明代闽粤赣毗邻区大规模动乱平息之后,闽粤赣毗邻区处于社会重组的阶段,正是在这一阶段,其人群亦经历了一次族群身份确认的过程,而这影响了明中后期以后长期的族群撰述,反映在闽粤赣毗邻区的地方文献中,则是对畲民典范书写的确立,它反过来又约束了人们对族群的选择与改造。故而,闽粤赣毗邻区甚至东南汉人社会的出现并非简单的汉化可以解释,而是与历史书写直接相关,是与汉人知识分子华夷之辨的标准变化有关,如将承赋如平民的畲民视作与平民无别,而事实上其风俗可能并未即刻改变,因而,这种所谓的“汉化”既是历史的进程,同时也是由书写所造成。
梅县客家山歌的历史和现状调查研究
作者:温丹妮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山歌  原生态  多元化 
描述:”,在这三个时期山歌在官方舞台上也经历了三个黄金时期:1.出现了“新山歌”,民间的山歌活动遭到禁止;2.由于官方对民众意识形态控制的放松,民众对山歌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热情;3.官方山歌成为梅县作为对外宣传
永定下洋侨乡的社会变迁
作者:于佳琦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永定下洋  侨乡  客家  社会变迁  认同 
描述:不可磨灭的贡献,另一方面也为祖籍地下洋侨乡的社会变迁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由于下洋海外客家人与侨乡的互动,下洋侨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随着文化认同的转变,这种联系正在逐渐衰退。如何重构下洋侨乡与华侨华人之间的社会网络,加强他们的互动,为下洋侨乡寻找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本文探讨的一个重点。本文采用宏观观察和个案研究的方法,以田野调查为主要研究手段,结合民族学,社会学和历史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和理论,探析了下洋镇侨乡的社会变迁,探讨了海外客家人与侨乡之间的互动关系,侨乡人的认同与网络重构,阐述下洋传统侨乡的发展契机。本文第一章说明选题的缘由与意义,并对相关的学术史进行了回顾,提出了作者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二章介绍了下洋侨乡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当地独特的自然与社会环境为下洋侨乡的海外移民发展与社会变迁提供...
“客家筝”形成略考
作者:巫宇军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筝  流派形成  何育斋  罗九香  大埔 
描述:论文第一节,主要采用比较的方法,从乐学上分析广东汉乐丝弦乐、大埔戏剧音乐和民间小调与“客家筝”的渊源关系。第二层为社会人文动因考,包括论文第二、三、四、五节,深入剖析了“客家筝”的产生与历史、地理、文化、时代等社会人文诸要素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第三层为人物考,包括论文第六、七、八节,重点研究了何育斋、罗九香对“客家筝”形成的主要贡献,梳理了1950年以前大埔筝乐传承脉络。第四层为美学思想考,包括论文第九节,本节先分析“客家筝”与其它传统筝派风格之差异,进而探讨导致“客家筝”风格独特的最重要原因在于其审美追求的与众不同。
浏阳客家山歌研究
作者:陈艳芳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浏阳客家  山歌  歌腔  锣鼓歌  歌词艺术性 
描述:浏阳客家的迁入,不是一次性完成,也不是来自同一个地方,源流情况较复杂。第二章是本文重点,主要论述浏阳客家山歌的形态特征。从歌腔种类、调式音阶、节奏节拍、特色形式四个方面研究,意欲突出浏阳客家山歌随浏阳客家人的需要和选择不断变化和发展。第三章从浏阳客家语言、润色方法、润腔技巧、歌唱场合四个方面论述浏阳客家山歌的演唱特色。第四章主要从歌词结构变化、创作手法、衬词形态三方面阐述浏阳客家山歌歌词的艺术性。第五章是浏阳客家山歌的传承与现状分析。主要探索浏阳客家山歌如何在当代继续保持活态的延存,本文就这个问题提出了个人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