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13324)
图书(6397)
报纸(6295)
学位论文(1356)
视频(1160)
人物(489)
会议论文(410)
图片(50)
按栏目分组
期刊 (13324)
图书 (6397)
报纸 (6295)
学位论文 (1356)
视频 (1160)
人物 (489)
会议论文 (410)
图片 (50)
按年份分组
2012(1400)
2011(1401)
2010(1207)
2009(790)
2008(663)
2007(470)
2006(291)
2003(180)
2002(114)
按来源分组
其它(5855)
梅州日报(1782)
闽西日报(876)
赣南日报(350)
南方都市报(317)
惠州日报(273)
侨报(237)
南方日报(235)
广州日报(169)
赣州晚报(144)
重庆市新生儿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基因突变型研究
作者:王付丽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新生儿  葡萄糖  6  磷酸脱氢酶缺乏症  基因突变型分析 
描述:码区长1548bp,编码515个氨基酸。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对G-6PD变异型鉴定标准,即酶的活性、电泳速度、底物的米氏常数和NADP的亲和力、指纹分析等指标,已发现了400多种生化变异型。其中有20多种能发生溶血。正常的G-6PD生化型为B型,非洲人群中有一种酶活性降低的变异型-A。在我国迄今至少已发现G-6PD香港型、广东型、客家型、苗族白沙型和台湾型等40多种B型G-6-PD变异型。已发现G6PD基因突变型126种,除5种为缺失外,其余均为点突变。中国人有15种突变类型,它们是:G1388A、G1376T、A95G、C1311T、G392T、C1024T、C592T、C1004T、A493G、G487A、C1360T、A835T、G1381A、G1387T、G871A。G6PD生化变异型与基因突变型之间无...
四川客家民居与广东客家民居比较研究
作者:郭建川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比较  客家  民居  广东  四川 
描述:进行了系统的比较、分析和总结。并具体阐述了他们在每个不同地域的演进与发展。 本文同时对上述地区客家乡土民居所处的自然与人文环境及其对民居建筑的影响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并通过对不同建筑文化间交流与融合的分析,讨论了民居建筑和周边属地文化间的互动与影响。 最后通过分析总结,本文提炼出客家民居建筑文化的精神实质及其优点:坚持自身优秀历史传统的前提下吸收其他文化的优点和长处。并由此思考今天社会的建筑文化领域中此种精神的存在价值。
苏区教育与区域社会:以闽西苏区为例(1928—1934)
作者:袁年兴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共产主义教育  客家文化  革命教育  闽西革命根据地 
描述:。所以,土地革命时期发生在闽西地区的那场轰轰烈烈的教育革命活动,其实质就是它所承载的外来文化与闽西传统文化之间互相冲撞与互相融合的过程。 闽西地区是客家人的发源地和聚居地,客家先民在长期辗转、耕植的历史中形成了独特的客家文化。在1928—1934年间的闽西苏区教育,作为一项革命内容,它抛弃了传统客家文化的教育模式以及五四运动后教育知识分子的气息,在古老的闽西大地上,仿照苏俄的教育模式,全面实施共产主义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展开大规模的共产主义教育的革命活动。其间,土地革命时期闽西苏区教育面临着两种文化类型的冲撞与融合:一是它本身所承载的以阶级斗争观为核心、服务于当时革命战争需要的共产主义文化;另一是以儒家思想、宗族观念为核心的传统客家文化。这两者属于两种完全不同质的文化类型。对于古老的闽西社会而言,前者纯粹属于天外来物。 在土地革命前期,闽西苏区教育由于严重地忽视了传统文化对人们心理的约束作用,在过于依赖政权的同时也忽视了教育本身的规律与意义,所以从一开始起苏区教育便陷入了被动的局面里,各项教育工作举步艰难。同时,教育工作的困境也给当时的苏维埃的经济建设和政权建设带来很大的困难。闽西苏区教育所遭到的最为明显的挫折是从它的“强迫教育”开始的。早在1930年,闽西苏维埃政府就确立了“强迫教育”的方针政策,然而,“结果事与愿违,越强迫群众越反感,反而入学人数减少,使普及教育工作遭受挫折。”其实,当时学校教育所面临的困境,仅是苏区教育矛盾中的冰山一角,社会意识形态的全面改造在前期的教育工作更是困难重重。1928至1931年间的闽西苏区的教育,在两种文化的激烈交锋中处于低迷的状态。探究其因,关键在于忽视了教育所面对的文化现实;同时对于政权的过于依赖,无疑也会造成对教育规律的忽视。 在反向认同的过程中,闽西苏区教育首次面对了当时的文化现实,注意到了教育的自身规律和“紧密联系实际”等特点,在具体的各项工作中利用和改造了一些传统的文化因子,进一步强化了共产主义的文化理念,科学、有效地引导了人们文化心理的转型,闽西苏区教育进入了迅速的时期。这一切为社会的整体转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后期的过程中,苏区教育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角色,充分地汲取了传统文化的精华,利用山歌、三字经、四字经等传统文化的传播形式进行共产主义思想的深化教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这个过程中,闽西客家人的“勤劳”、“勇敢”、“崇尚忠义”、“团结进取”等精神都得到了充分的改造与利用,并融入了苏区文化的特质当中。在此基础上,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渗透得到了长足进展,封闭的客家山民开始用自己朴素的思维和语言接受了“共产主义”这位天外来客。 苏区教育作为无产阶级文化的载体和传播手段,一旦融入闽西社会的传统文化之中,便承担起了深化和改造文化心理的社会责任。尽管苏区的教育一直在土地与政权的庇护下展开进行的,但是它在与传统文化的互相冲撞中,经历过了自我磨合的过程,从而形成了一套适合现实文化土壤的教育体制。教育体制的形成与成熟,进一步巩固了苏区文化的主流地位,并对当时的社会心理和文化结构的变迁形成了重要的影响。尽管1934年10月红军主力北上以后,由这场革命主导的苏区社会却永远无法回到以往的历史轨道上了。阶级意识的纵向冲击,国家、民主等意识观念的无限延伸,这种种的一切,愈益清晰地向人们展示着这场教育革命的一些顽强性的结构特征。 在文章的结论部分,笔者从苏区教育与区域文化、苏区教育与苏维埃政权以及苏区教育与革命战争等三个方面分析了教育与社会的内在互动规律,重点探讨了教育与社会的矛盾以及教育在矛盾的旋涡中的种种行为,总结出教育在社会变迁中的经验与教训,以期对当今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有所启示和借鉴。
客话音韵论
作者:项梦冰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话  比较研究  定量分析  定性分析  方言地理学 
描述: 非官话东南方言 南方型(吴、闽、客、粤) ——南部方言 本文讨论的对象客家话属于南部方言的一种,其音韵特征为:(1)底层调位具有阳上调(包含部分古
沈阳爱客家超市有限公司市场营销战略研究
作者:张春雷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超级市场  市场营销  市场营销战略  核心竞争力  环境分析  商业零售企业 
描述: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商业零售企业面临着来自全球化的冲击与挑战,沈阳地区的商业零售市场已于2003年8月对外资商业零售集团全面开放。国际商业巨头纷纷抢滩圈地,沃尔玛、家乐福成为行业的领军者,对沈阳零售业形成空前的打压状态,国内企业相互压价竞争,一度呈现
从梅县地区“出花园”仪式看客家女性生存策略选择
作者:陈婷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出花园仪式  花神信仰  客家女性  生存策略 
描述:在对华南地区的研究中,仪式与宗族(抑或族群)、民间信仰等一直是学术界理解俗民社会的核心视角。本文就是以一场发生在华南客家人地区的花神信仰仪式--出花园成年礼为切入点,力图通过对当地人在具体的时间、空间条件下如何实践这种仪式的细致描述和解读,考察当地花
客家民系迁移及形成过程时空模拟研究
作者:何郑莹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民系迁移  人地关系  时空模拟  文化地理学 
描述:了闽赣粤交界带客家民系迁移路线选择以及民系的形成与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关系。 在迁移路线选择研究中,本文以ArcGIS软件平台为支撑,以图论为基础建立数学模型,分别以栅格和矢量数据结构为基础,建立地形和交通通道数据库,对客家民系迁移路径及周边地形环境进行研究。分析中引入空间通达性的概念,探讨了客家民系分布与通达性的关系,并模拟出客家人口迁移的最优路径。研究结果表明:高大山脉、隘口等地形因素对客家民系的迁移路线影响巨大,并进一步影响到客家民系分布的空间格局。在当时所处的农业社会背景下,受生产力水平限制,自然环境对客家民系迁移的限制作用突出,在路径选择问题上客家移民处于被动地位。 进一步本文对客家居住区的地形从地表粗糙度、平均高程、各地貌类型比率进行了定量分析,与同样接受了北方移民的江浙地区在地形环境上进行了比较。论文分别从地形封闭性、人口承载力、水系、社会环境等方面分析了客家民系形成的主要因素,并通过以客家民居为代表的文化景观,分析了环境对客家民系物质文化的影响,最后将自然和社会环境对客家民系形成的影响总结为两者的制约、适应和改善关系。 在第3-4章较大空间尺度范围内开展的研究基础上,为得到较为完整的人地关系相互作用模式,论文第5章以“客家首府”长汀为例,通过实地调查以及对翔实资料的深入分析,从更小的空间尺度范围内探讨了局部地理环境因素对重要迁移节点地区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长汀“客家首府”地位成因与地理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此结果也印证了第3-4章对人地关系的论述。 最后,论文对本次研究主要结论进行了总结,并对在方法上的尝试以及进一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讨论。
长汀客家文化遗产研究
作者:王桂园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地理学  历史文化名城 
描述:特的生活经历和迥异于中原地区的生存环境,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客家文化,它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客家文化遗产研究具有特殊的意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长汀,是客家迁移路线上的中间站和重要一环,被称为“客家首府”。因为自然环境相对封闭和特殊的社会历史,长汀的文化遗产不但反映普遍的客家文化特质,也具有明显的地方特点,因此极具代表性。首先本文以文化地理学和文化人类学为主线,结合其他学科,如历史学、社会心理学、建筑学、城市规划、民俗学、美学等,运用文献阅读、田野调查、访谈、遥感影像、GIS软件、表格、统计图表等方法、工具,分析文化遗产的自然、社会和文化成因。其次,本文将长汀的文化遗产与世界文化遗产标准对比后,科学评价其价值,并结合申报遗产的实际情况和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名村、名镇)保护实践,分析当前遗产工作的重点。 客家文化遗产由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通过对两者的综合研究,笔者认为客家文化正是汉文化传播到新环境下,发生了以文化传播和涵化为主、发明和发现为辅的结果。客家文化的中国价值以及世界价值,是在迁移过程中创造的,客家人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劳朴实,使传播到此的汉文化发生文化涵化,创造性地适应了当地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适应了当地的资源类型及其供给土的波动和其他人类集团,并反过来对他们产生了影响。客家文化具有灵活性和较强的兼容异文化的能力,作为一种边际文化,客家文化在新的地理环境和土著文化环境中,或弱化、舍弃了一些中原文化的內容,转而吸收土著文化因素,或由于边际文化所带来的强烈的文化认同心理而强化了某些原有的文化特征。在文化互动申,客家文化逐渐形成、壮大,成为汉文化中独特的一部分。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长汀的城市选址、城市意象、客家建筑、地方名胜、宗教、饮食、风俗和传统工艺是优秀的人类文化遗产,长汀和丽江、平遥等历史文化名城一样,符合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标准。但当前首要的任务不是各地争夺极为有限的世界遗产名额,而是以各级历史文化名城为核心,整合文物保护单位——历史街区——历史文化名城的遗产评价和保护路径,建立起层层衔接的中国文化遗产体系,由此提高遗产研究和保护实践的科学性和可实施性,与世界文化遗产体系接轨,从而有效地保护人类文化的多样性。
石桥村客家土楼传统设计理念的生态适应性研究
作者:袁炯炯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土楼  石桥村  传统设计理念  生态适应性  传统民居建筑 
描述:科学的研究方法及理论结果,吸取传统生态理念的精华,将其与现代社会实际情况...
闽粤边客家地区的历史解析
作者:周雪香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闽粤边客家地区  明清时期  社会经济变迁 
描述:一章绪论,解释选题的缘起及论文思路,对相关的学术史进行概括性回顾,并对基本史料作了简要介绍;最后一章结语,对全文的主要观点作了进一步论述。其他四章主要内容如下:        第二章主要探讨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对闽粤边客家地区早期开发的影响。闽粤边客家地区是典型的山区,境内崇山峻岭,交通闭塞,远离闽、粤两省政治、经济中心,曾是闽越族、畲族、山都等少数族的聚居地之一。从中国移民史来看,汉人迁入这一地区始于秦汉戍卒。但隋唐以前,迁入当地的汉人极为有限。隋唐以后,特别是宋元时期,随着大批汉民的迁入,当地的人口迅速增长,区域开发亦渐次展开。山多地少的自然环境限制了农耕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提供了丰富的林业、矿产资源。        第三章论述明清时期闽粤边客家地区人口的内外流动,并对明清两代的人口数据进行详细分析,从而揭示人口变迁与区域开发的关系。宋末元初的战乱,使闽粤边地区人口锐减。此后,随着汉民的继续迁入和生息繁衍,闽粤边地区的人口逐渐恢复、增长,明中叶以后,该地区的人地矛盾开始出现,并日益严峻,逐渐由外来移民接纳地变为人口输出地。文中对造成这一转变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对人口向外流动的内部差异展开论述。        第四章论述明清时期闽粤边客家地区经济的市场化趋势。闽粤边客家地区相对恶劣的农业生产环境一方面束缚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迫使一部分人去寻求稻作农业生产以外的其他生业。特别是在明中叶以来全国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下,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和人口流动的活跃,闽粤边客家地区与外界交流日趋频繁,从而使经济发展出现了新的趋势。蓝靛、烟草、苎麻、茶叶等经济作物广泛种植,造纸业、印刷业、制烟业、矿冶业等手工业发展迅速,与闽粤沿海的“山海交换”及与赣南地区的“盐粮贸易”推动了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城乡市场的活跃。        第五章主要探讨区域开发与社会文化变迁的互动关系。明中叶以来,闽粤边客家地区人口流动的频繁和经济的市场化趋势,促进了该地区的社会文化变迁。商人阶层不断发展壮大,在家族和地方乡族社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家族组织得到强化,妇女在家庭经济和家庭生活中起重要作用;人们的职业、财富、义利、教育观念逐渐发生变化,社会风气由简趋奢;教育和科举迅速发展,民间文化日渐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