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1071)
期刊(379)
学位论文(83)
图书(30)
视频(9)
会议论文(7)
图片(1)
按栏目分组
报纸 (1071)
期刊 (379)
学位论文 (83)
图书 (30)
视频 (9)
会议论文 (7)
图片 (1)
按年份分组
2015(9)
2014(547)
2013(207)
2012(232)
2011(211)
2010(145)
2008(62)
2007(40)
2006(21)
2004(9)
按来源分组
梅州日报(348)
闽西日报(146)
其它(109)
福建乡土(4)
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2)
漳州客家(2)
方言(2)
天下杂志(1)
晚霞(1)
客家人(1)
龙潭客家生态旅游之策略分析
作者:陈治玮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策略分析  龙潭乡  龙潭  客家  生态旅游 
描述:息濃厚。同時盤點龍潭鄉境內生態旅遊資源,找尋適合發展生態旅遊的地點與方式並以策略分析結合生態旅遊,並歸納出永續客家生態旅遊的發展互動模式。最後依環境、文化、政治、經濟以及社會五個面向探討生龍潭鄉客家生態旅遊發展策略,藉由研究結論與建議,做為日後生態旅遊發展策略之參考。
龙潭椪风茶文化研究 ─ 在地知识的传承
作者:江裕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龙潭  椪风茶  茶小绿叶蝉  在地知识 
描述:的地勢環境外,當地茶農戒除農藥的依賴習慣,也是促成椪風茶具永續農業經營之意義所在。因此,本研究目的乃為探究龍潭地理環境及客家文化對椪風茶文化形塑的影響,並實地進行椪風茶製作的參與觀察,以翔實記錄茶農的農作經驗。研究發現農業政策及龍潭特殊的地理環境,是構築椪風茶文化的外在因素,而較深層的內在因素,主要係環扣於茶農與土地間的共生關係、在地知識、生產技術,甚至是地方政府所推展的椪風茶節慶活動。
艺术进入社区之探讨:以桃园县新屋、观音龙潭为例
作者:张益源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社区营造  艺术进入社区  艺术与社区结合 
描述:。藉由藝術的活力帶動區域發展,激發社區居民的潛在創造力和共識,讓社區發展有永續的發展契機。本研究亦有以下六點建議:(1) 縣府應強化鄉鎮及館舍的使命感及社區工作的培育;(2) 地方館舍應積極爭取活化
桃园县龙潭环境色彩调查记录与改善策略 -以三坑村、三林村
作者:刘颖姗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龙潭乡  客家聚落  观察技法  人工色彩  场所精神  自然色彩  环境色彩 
描述:適宜的環境色彩計畫,以提供未來該區域色彩規劃與實作的依據。

我們採用所謂的「觀察技法」,即以完全參與者的角度,來觀察與記錄場所的環境色彩。我們將場所的自然色彩與人工色彩加以拍攝並作比色記錄,並且繪製水彩畫來驗證環境的基調色彩,以做為未來環境色彩計畫之參考依據。然後參考Jean-Philippe Lenclos與Dominique Lenclos的環境色彩著作案例,並以諾伯休茲(C. Norberg-Schulz)的場所精神加以闡釋所記錄的環境色彩,進而找出不協調的人工色彩並建立適宜的環境色彩計畫。

經過調查與研究,我們發現,這三個村落有許多相同的元素,如傳統建築與古道等等。這些結構組成鄉土性的色彩,而這些鄉土性的人工色與環境的自然色形成此區域特有的基調色彩。因此,我們建議,減少彩度過高的人工色運用且盡量使用原生色彩與材質,以順應當地的基調色。如此,才能和諧融入並呈現當地環境色彩的獨特性。我們也詳盡的列舉三個村落中,現有和環境基調色彩不協調的人工色彩,並提出改進的方案,以提供未來此區域進行色彩改善的參考。我們相信,我們提出的環境色彩改善計畫,將大大提升此區域的環境與旅遊品質。
客庄地方行销政策之研究-以桃园县龙潭为例
作者:余孟芬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城市行销  地方行销  客庄 
描述:,一個客庄的發展,特別是以其產業、觀光和生活發展為主,將其視為一種「產品」。藉由產品行銷組合的理論及管理方式,描繪客庄在面臨全球化挑戰外來威脅及內部文化傳承斷層的危機下,該如何妥善利用多元族群文化逐漸抬頭的外在機會,及客庄獨特的人文景觀優勢,藉由「地方行銷」獲得國際競爭力,突破地方發展困境,確立永續發展方向。 本研究採用文獻分析法從龍潭鄉歷史發展軌跡,理出自然人文的優勢,並透過專家的訪談和AHP層級分析法交叉比對行銷4P四大面向的輕重,並據以整理出龍潭SWOT,作為未來發展政策研擬參考。 客家族群為臺灣早期移民人口比例最多的族群之一,經年累月下形成許多別具特色的客家文化與生活美學,這就是行銷組合中最重要的軟實力。鄉鎮地方行銷沒有單一標準答案或SOP可以遵循,每個鄉鎮的行銷都需要因人因地調整思維與行動。一個城市的發展必須依照城市的特色和歷史脈絡來規劃。從人的角度出發,打造一個適合居住,同時友善觀光客造訪的環境,這樣才是一個鄉鎮城市永續發展的命脈,也才能從地方出發到全球。 「工程讓城市變大,文化使城市偉大。」過去閩、客在從唐山來台地理競爭上,客家也許屈於弱勢,但現在客家的族群特色相對來說是鮮明的,過去世人可能不太瞭解客家,不過十年風水輪流轉,現在該是客庄閃耀的時刻了。
客家文化馆委外经营策略之研究-以桃园县龙潭客家文化馆为例
作者:张正鋐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委外经营  公私合夥 
描述:經費,面臨著逐年短缺困境及無法另闢財源情況下,致使未能發揮原先建館之預期功能,使得現階段的客家文化館在營運發展上面臨著極大之瓶頸,造成營運不彰或低使用率之原因。
有鑑於此,本研究以桃園縣龍潭鄉客家文化館為例,蒐集相關文獻、理論、法規資料及國內外成功案例分析借鏡,透過實質與非實質環境現況研究調查及SWOT分析,並徵詢專家意見研擬相關課題及探討策略因應。本研究建議以公私合作之委外經營模式觀點,尋求客家文化館營運利基,為客家文化館注入營運生機,共創地方政府、民間機構及民眾三贏之局面;同時研擬營運規劃、招商制度、履約管理層面歸納相關課題,進而研訂桃園縣龍潭鄉客家文化館委外經營之策略,使桃園縣龍潭鄉客家文化館得以永續經營。
公私协力参与客家文化生活环境营造之研究:以桃园县龙潭水田
作者:吴佩菱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文化生活环境营造  客家文化重点发展区  客家文学 
描述:重」、「信任建立」及「目標共識」特徵上,各出現弔詭的反應結果,多與利害關係人的參與熱誠有很大關聯。進一步探究其問題的根本,不難發現,事實上參與個案利害關係人間社會網絡與社會資本的構結,才是影響協力夥伴關係形成及彼此間互動關係的關鍵。對此,本研究利用社會網絡分析方法對利害關係人的「責任分工」狀態加以呈現,發現個案中的利害關係人的互動網絡可以分為「公民社會代表」、「公私協力合作交流平台」及「公部門指導機關」等三種類型,各自呈現核心的分工特色。並且以「公私協力合作交流平台」的龍潭鄉公所城鄉課及執行單位在利害關係人的互動網絡中扮演主要角色。另外,在單獨的責任分工網絡分析結果部分則呈現出個案計畫對於強化公民社會責任分工的急迫性。目前的社區營造運作狀態普遍看來,公民社會都是較為被動消極的一方,對於公共事務時常抱持著冷淡的態度,彼此的社會網絡結構很難形成強連帶關係,因此,要將公私協力夥伴關係精神完全發揮有一定難度。本研究認為對於個案結果有一個值得關注的焦點,即是「龍潭鄉公所城鄉課」所扮演的角色,其讓我們思考當公共管理者同時亦是個案執行中扮演串連利害關係人最核心的結構洞角色時,應該如何利用既有的優勢及資源,協助個案利害關係人營造彼此的關係,進而促成具有強大社會資本的社會網絡。
博白龙潭客家话研究
作者:王巧明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广西方言  龙潭客家话  语音系统  语法研究  词汇研究 
描述:政区划以及语言概况。对本文中所使用的材料、符号以及发音合作人作出简单介绍。第二章龙潭客家话的语音研究。对龙潭客家话的语音进行细致描写,与中古音系进行历史比较,归纳出龙潭客家话的声、韵、调特点。把龙潭
龙潭寺客家话语音研究
作者:王庆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龙潭寺  客家话  成都话  语音  影响  方言岛 
描述::“突变型”和“渐变型”;从音节结构来看,声母受影响最大,韵母次之,声调稍小;龙潭寺客家人的祖先主要来自粤东五华、兴宁等地;方言岛形成需要四个条件:1、较封闭、稳定的社群。2、较强的群体意识。3、语言习惯。4、有较大的方言差异。
落地生拓—桃园龙潭钟家的定根与生拓
作者:刘湘樱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家族  宗族组织  定居  维生方式 
描述:礫石層,都讓農耕更為困難。其二,長達八個月的東北季風,對本區的農作物,尤其是稻作影響甚劇,而冬半年的降水及蒸發量特性,亦影響第二期稻作的進行。其三,台地上的河流,均為大嵙崁溪被淡水河襲奪後殘餘的「無能河」,河道短促,坡度陡峻,無法提供穩定的農業灌溉用水,是故,欲經營「歲皆兩熟」的集約稻作農業,築埤鑿圳,是先備條件。
在人文背景方面,早期有霄裡社為主的平埔族在此活動,但僅止於游獵與粗放的旱作,其後,在與漢人的接觸過程中,習得農耕的技術,學會水利開發的方法,並且發展出番業戶招佃開墾的土地經營方式。但是,隨著漢人一波波的移墾,
地權不斷流失,在喪失生活領域的情況下,道光三年,蕭家三世祖蕭東盛遷往番界以東的銅鑼圈、三洽水一帶開墾,於是,本區就在漢人的努力開墾之下,逐步建構成一個漢人的移墾社會。
鍾家第一代、第二代來到地旱土瘠的九座寮,為了發展水稻農業,必須挖陂塘以資灌溉,但是遇陂塘水不足時又得適時將二期農作改成蕃薯。如此緊湊而繁多的農事都需時時在農田旁穿梭照顧,於是,鍾家大部分的成員都住在伙房中,遵照族長的指揮,全力發展傳統稻作農業,以提高土地贍養力。在歷經了第一、二代的經濟基礎及人口數量後,鍾家開始重新建立家族組織,首先,從構建祠堂開始,顯示了客家人的崇祖文化。其二,積極加入本地寺廟神的祭祀活動,表現出認同地域,融入跨越祖籍人群的祭祀圈中。以上兩個指標,即為學者用以判定移民家族已發展為一土著社會,不僅是「移」民,而是認同該地為自己的根據地,決定終老於斯。此一血緣地緣意識的轉變,具體地表現在祭祖與宗教活動上,即稱之為「定根」。
同治年間,淡水開為通商口岸也帶動了茶葉的出口貿易盛期,鍾家在衡量各種條件後,也投入茶葉的生產。由於茶園經營的勞動力需求更高、更即時,故選擇住在土地周圍對茶樹、水稻、蕃薯的栽培,能更機動的使用人力。同時透過茶葉的高獲利,對家族的影響有:第一,積極地購地置產,將農業生產的利潤投資在土地上,使農業生產規模更加擴大。第二,農業生產規模造成的勞力需求提高,使家族的人口成長加快;另一方面,也象徵了土地贍養力提高,足以養活更多的人口。第三,將農業的利潤導向工商業的企業經營,在創造更大利潤的同時,也提升了鍾家的社會地位,強化對地方事務的影響力。此時期的家族民居分布,顯示:田作及茶園的經營仍是家屋必須緊密結合於耕地之上的主因。
日治時代中期,部分子孫由於土地鬮分的分割越細,狹小的耕地已不足以供應一家的基本需求,於是自大正年間,出現首波向外遷移的人口;接著,昭和年間由於戰事影響,茶園利潤隨著國際市場的需求呈現上下變動的不穩定性,造成光復前後的10年間外移人口達到高峰,光復後,茶園利潤越來越薄,加上外在大環境的產業結構轉變,新一代的年輕人幾乎是成年後即向外求發展,於是,鍾家前四代定居於九座寮的農耕生活方式,到了第五代開始出現了轉變,由於投入了工業或商業、服務業的維生方式,使得家屋隨著工作地點而向外移出九座寮,而鍾家的生活空間也從土地所在的九座寮,逐步向外擴展,使宗族的勢力得以擴展到更廣大的空間,展現代代子孫「生拓」的過程。
歸納鍾家各個不同時期,不同的維生方式反映出他們對土地不同的態度,當從事農業生產時,對土地的依附感是很強的,家屋也會分佈在其間,但是當農業經營的利潤低,土地的贍養力相對下降時,後代子孫就紛紛外移,尋找獲利更高的維生方式,對土地依附感不再,甚至以粗放或拋荒的方式對待土地。
最後,永遠緊緊地聯繫著家族情感的是宗祠所在之處,而族產則是維繫家族物質基礎的「血食」,透過祭祀祖先,子孫得以再次團圓,凝聚力量,使宗族組織得以繼續緊密維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