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这个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原来是客家女婿!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本报讯(实习记者侯慧妮)获得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的美国科学家布莱恩·科比尔卡,原来是一位客家女婿!其妻名叫田东山,出生在马来西亚,祖籍广东梅州大埔。田东山的父亲田家增是大埔籍知名慈善家
中国广东省东部地区的血红蛋白的分子流行学调查
作者:林敏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潮汕人  客家人  血红蛋白病  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描述:我们报道了3种的在国内首次发现的血红蛋白。方法1.人群样本:我们于2009年3月-2010年6月在广东潮州地区(两县一区),采集年龄9-65岁之间的健康体检人员的外周血样本。经户籍调查,剔除非潮州
大马音乐鬼才范俊福病逝死于心脏发作创作的客家流行曲曾获大奖
作者:暂无 来源:侨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大马音乐“鬼才”范俊福因心脏发逝世,享年51岁。图为范俊福生前照片。资料图片 有音乐“鬼才”之称的马来西亚华裔音乐人范俊福,近日不幸病逝。他曾创作了《龙的故乡》、《黄河梦》等一系列深受当地华侨欢迎的华语歌曲,其中《客家人系有料》还在广东梅州举办的全球客家流行歌曲大赛中获得“最受
倡导行善积德弘扬客家精神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每周话题】 ●本报记者李少凤朱庆强实习记者王雅通讯员王裕发 客家人向来倡导“行善积德”。最近,梅州网网友“雁洋-卡莱”在论坛发出帖子后,本栏于8月24日刊登了《可怜受伤流浪女,谁来帮她?》一文。经陆续报道后,这名疑患有精神的流浪女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相关部门、热心读者、网友纷纷伸出援
了解客家文学的一扇窗口
作者:罗青山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客家文学是中国地域文学的一朵奇葩,在中国文学的百花园中应该有一席之地。然而,由于梅州地处边远山区,文学园地较少,梅州作家尤其是本土作家的作品大都散见于全国各地的报刊、网络,如繁星点点,遍布天宇,难以展现其整体实力,形成集群效应,因而不能对梅州客家文学作出准确的定位和客观的评价。于是,便萌生了一个想法
客家石崇拜习俗
作者:暂无 来源:闽西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客家人的民间信仰庞杂多样,与其先民的万物有灵观念,以及由此派生出的自然崇拜的渊源有关。而在自然崇拜中的石崇拜是闽西客家地区普遍流行的一种民间信仰,不管是在乡间的小路,还是在田头地尾,常见有伯公坛(即社公神坛)。在大石头上,在大树底下,用三块石头垒起来,就成了人们烧香祈拜的场所。 田头伯公多
客家妇女的头帕
作者:邱金湟  来源:赣南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客家妇女因为经常要去山里砍柴、采摘油茶、野果,为了避免树枝、荆棘勾乱头发,伤及头皮,头帕便应运而生了。慢慢地便成了客家妇女不可缺少的佩戴服饰。 说起头帕,在瑞金还有个传说。一天,罗隐秀才路过正在插秧的稻田,他下马问农夫求对:“莳田郎,双手不停,莳出多少行?”那位农夫答不出。回家将情
解形象隽永的客家俗语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陈政尧 客家俗语是客家人的口头语,人们在平日交际交流中,往往顺口流畅地表述出来。此俗语多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方法,语意通俗易懂,形象生动,意味深长。今举若干例子,稍加浅释,以飨读者。 ()麻风思量癞——麻风,一种慢性传染病,客家人称为“癞”。麻风与癞乃同样的,只是普通话跟客家话在称呼上的不同
从伯公庙到天后宫,客家的文化融合
作者:汤浪  来源:深圳商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中英街社区沙栏吓村内的天后宫。(本报资料图片) 欲关注本专题更多报道内容,请登陆商报路网站(www.iszed.com),或扫描二维码。 深圳商报记者 汤浪 中英街社区沙栏吓村内的天后宫,大门两旁挂着一副对联,上面写着“圣恩广播,母德宏施”。这座如今已成为市级文物保护单
梅州着力打造客家文化旅游特色区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编者按:昨日,《南方日报》刊登了《梅州着力打造客家文化旅游特色区》一文,对我市着力创建广东梅州文化旅游特色区所取得的成效进行了报道。本报今日全文转载,敬请读者垂注。 秋日的梅州,晴空万里,生机勃勃。 走马梅州,无论城市还是乡村,都让人感受到世界客都悄然在变!城市如同大公园,乡村恍若桃花源;城乡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