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474)
期刊(427)
学位论文(98)
图书(14)
视频(5)
会议论文(4)
按栏目分组
报纸 (474)
期刊 (427)
学位论文 (98)
图书 (14)
视频 (5)
会议论文 (4)
按年份分组
2014(490)
2013(92)
2012(103)
2011(106)
2010(80)
2008(40)
2005(6)
2004(5)
2001(1)
1997(1)
按来源分组
其它(111)
嘉应学院学报(14)
神州民俗(学术版)(2)
传承(1)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1)
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
音乐天地(1)
民族音乐(1)
青春岁月(1)
外语艺术教育研究(1)
论客家与民国时期广东革命
作者:骆立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  民国  广东  革命 
描述:中的卓越贡献,极大地影响了广东的政治发展进程。客家地区民众有优良的革命传统,从辛亥革命、广东各地光复、东征北伐、东江农民运动、东江革命根据地建设到抗战时期的东江抗日,各时期在广东客家地区开展
历史时期广西茶业研究
作者:李民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广西  茶业  发展 
描述:的原因及存在的问题,力图为当今广西茶业和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本文第一章简单的介绍了广西适合茶树生长、传播和种植的自然环境,指出广西发展茶业具有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第二章介绍、分析、评价了历史时期
红军时期江西革命歌曲研究
作者:陈雅萍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江西革命歌曲  艺术特征  歌曲演唱  历史评判 
描述:息息相关,井冈山农村红色根据地的迅速发展也促成了这一时期的革命歌曲的发展,这些革命歌曲内容丰富、语言生动,在中国革命前进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它的特殊性是在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形成
民国时期粤北瑶汉关系研究
作者:李永超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民国时期  粤北  瑶汉关系  特点成因 
描述:留了一些自身的特点。本文共分为四章,主要论述民国时期粤北瑶汉两族的地域和人口分布情况、经济关系、社会文化关系以及两族关系的特点及其成因。第一章主要论述粤北瑶汉两族的地域、人口分布及其特点。认为瑶汉
秦汉至隋唐时期广府服饰文化特征研究
作者:于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秦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广府地区  服饰文化 
描述:审美观念的角度,以考古墓葬出土文物和古籍史料为研究对象,对这一时期出土和记载的服饰、纺织品、服饰配件进行全面的挖掘与梳理。同时参照考古学、文化学、地理学、服饰史学等研究成果,论述其服饰特征及形态
清代至民国时期客家族群与广西的经济开发
作者:黄震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清代至民国时期  客家族群  广西  经济开发 
描述: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在充分挖掘各种文献资料和进行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清代至民国时期,客家族群与广西经济开发的史实进行实证分析和比较研究,探讨广西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特殊规律,以服务于当前广西
宋元明时期归善县民族融合与社会变迁
作者:包国滔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宋元明时期  归善县  民族融合  社会变迁 
描述:真等族迁至,使民族结构呈现以汉为主体的多元格局。至明,民族结构从多元进一步演变为二元。首先,瑶等族的发展相对有限,明中叶后基本融于汉族。其次,汉、畲关系成为主要民族关系,双方既有基于经济资源争夺的利益冲突,也有出于对抗明朝政府需要的联合叛乱。通过铁与血的形式,畲族汉化也基本完成。冲突与融合非独发生在民族与民族间,还发生于汉族内部的不同支系间。明中后期,客家人大规模进入主要为广府文化的归善县,其间所发生的“土”、“客”之争,可被视为广府、客家的碰撞与冲突,其结果也是走向融合,并在语言上可找到证据。民族融合与经济、文化发展存在密切关联。其一从宋元归善农业、工商业、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显著发展,可见汉族已占居主体民族地位。其二,明代经济发展最显著的地区同时也是少数民族聚居区。民族融合对文化的促进也十分明显,证据是儒家文化在归善有了相当的社会基础,形成某种崇儒风尚。宋元明归善民族融合与社会变迁的历史,既是汉族与其他民族、汉族内部不同支系间融合的过程,也是经济和文化发展的过程,同时还是地方社会逐步融入中央王朝统治体系的过程。
明清时期粤东北流民与社会变迁
作者:周伟华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粤东北  流民  客家  生态 
描述:名号的镇压。为了对抗官府的镇压,粤东北地区的流民群体,或因血缘、或因地缘、或因共同的利益,而形成一些有共同的首领、有严密组织的流民武装集团。这些流民武装集团与官府的博弈,一方面造成了粤东北地区明中期以后社会秩序的动荡,另一方面也造就了一个有较强认同意识的流民群体。流民群体在与官府、土著的角力中,逐渐取得合法的身份,流民群体的认同意识也逐渐增强。明清鼎革之际,已取得合法身份的流民,利用对新王朝的认同,通过参与科举、组建宗族等方式,极大提升了他们的社会地位,并逐渐取得了地方社会的控制权。随着流民群体社会地位的提升,直至完全“土著化”,流民群体开始拥有了书写自身历史的权力。这也促使粤东北地区的区域认同意识进一步得到强化。而这正是十九世纪出现“土客问题”之后,“客家人”认同意识产生的历史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