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彰化:客家信仰见证移民史
作者:墨存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学者走笔] 彰化县客家信仰最突出者,首推三十余处的三山国王庙,数量虽不是最多,但是各个庙宇或者以其历史之悠久、神威之远播,或者以殿堂之宏伟、辖境之广大而声著遐迩。若说三山国王是客家的特有
苗栗客家: 文化碎片隐匿乡间
作者:陈键兴 赵新兵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记者亲历】  后龙溪畔,一片被山丘包夹着的绿野田园恬淡静谧。沿着阡陌乡道穿过几个小村子,不经意间会发现一两座传统的客家民居散落着,或挨着新式的楼房,或孤零零地藏在稻田一角。 苗栗县是台湾客家人主要的居住地区之一,据了解,清朝雍正、乾隆年间,广东、福建一带的客家人大量移民台湾,其中一部分
客家媳妇眼里的客家春节
作者:施诗  来源:南方都市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小小的祠堂站满了前来拜祭的族人,供桌上摆满了供品。 南都记者 施诗 摄 今年过年我没回老家,而是以“准媳妇”的身份和男友老侯回了婆家梅州。作为一个湖北妹,梅州客家的一切都让我感到古老而又新奇。 老侯家在梅县城郊的一个大池塘边,称南塘侯氏。沿着池塘是一圈青砖灰瓦的老宅,每家屋前的牌坊
客家人的祠堂文化
作者:暂无 来源:赣南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邱金湟 据历史记载,具有地方民俗文化特色的祠堂,远在几千年前的夏商周时期便开始萌芽,到宋代才形成较完备的体系,明、清时才发展到高峰。客家人迁徙到南方定居后,在居室方面,不但创建了集宜居与安全于一体的客家围屋,而且继承和发展了祠堂的构筑艺术。从遍布城乡的大小祠堂便可知道,结构宏伟、工艺精美,大多
试论客家文化与闽南文化相融的历史渊源
作者:暂无 来源:三明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江天德 客家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交响乐中的动人乐章,是世界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束奇葩。客家人在迁徙过程中,与当地土著居民和谐相处,和合共生。闽南文化迁入客家人居住的区域,开启了客家人与闽南人相互交流和相互融合之先河,体现了客家人、闽南人的包容性和民族团结和睦的相融性。 本文试以清流县塘背村为
从伯公庙到天后宫,客家的文化融合
作者:汤浪  来源:深圳商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中英街社区沙栏吓村内的天后宫。(本报资料图片) 欲关注本专题更多报道内容,请登陆商报路网站(www.iszed.com),或扫描二维码。 深圳商报记者 汤浪 中英街社区沙栏吓村内的天后宫,大门两旁挂着一副对联,上面写着“圣恩广播,母德宏施”。这座如今已成为市级文物保护单
滨海范和村犹存饭箩形难改古时风
作者:万明 陈伟斌  来源:南方都市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历史至少600年,明清古建筑数百间,山海城田2万多亩,居民12000多人,杂居50多个姓氏,这便是范和村的时空含量。这个惠东稔山镇南部的滨海古村,古称“饭箩冈”,相传因地理形似饭箩得名,经逐渐雅化而改称“范和”。数百年来,这里登山可樵,出洋能渔,拦潮晒盐,富甲一方。时至今日,范和村仍旧以其村大、民富
滨海范和村犹存饭箩形难改古时风
作者:万明 陈伟斌  来源:南方都市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陈氏祖祠里的木制牌匾,左看是兰桂腾芳,右看是金玉满堂,中间看又是诒远堂。 ↑罗冈围保存了原来的整体结构,房屋排列整齐。 ←范和村的谭公圣庙香火鼎盛,右侧的许愿树上挂满了绸带,老人们爱在树下纳凉。 ←范和小学建于民国,校内的这栋建筑材料由香港运来,至今仍然十分牢固。 ←
试论三元区客家源流
作者:暂无 来源:三明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黄奕杰 三元区(下简称三元)在商周时属七闽地。七闽地上居住着闽族部落。春秋战国时,北方的越国入闽,建闽越国。闽族和越族融合,成闽越族。闽越国上居住着古代闽越、东越、南越等土著民族。此时三元包含在闽越国之内。中原民族南迁后,当地闽越土著居民一部分与中原民族融合,一部分躲在深山老林里独自生活,保留
惠州木雕:钟情客家元素
作者:暂无 来源:惠州日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毛国忠的木雕佛像姿态万千。 喜欢旅游的毛国忠每到一处,总喜欢淘一些木雕回来。 毛国忠收藏的木雕作品。 毛国忠技法娴熟,注重细节刻画。 毛国忠的木雕作品栩栩如生。 用硬木雕成的“软蓑衣”。 弟子们在创作。 毛国忠在创作木雕作品。 编者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