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348)
期刊(255)
学位论文(23)
会议论文(13)
视频(3)
图书(3)
按栏目分组
报纸 (348)
期刊 (255)
学位论文 (23)
会议论文 (13)
视频 (3)
图书 (3)
按年份分组
2015(3)
2014(294)
2013(70)
2012(60)
2011(66)
2010(72)
2008(22)
2004(7)
2003(1)
按来源分组
其它(28)
客家研究辑刊(22)
农业考古(7)
读书杂志(2)
绿叶(1)
求实(1)
数字生活(1)
海洋与渔业(1)
当代检察官(1)
安徽农业科学(1)
闽西山区有座客家“故宫”
作者:暂无 来源:深圳商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6月25日,在福建省连城县宣和乡培田村,两名村妇在古街上交谈。福建省连城县宣和乡培田村建于明清时期,由30幢高堂华屋、21座宗祠、6座古书院、一条千米古街等组成,总面积达7万多平方米。享有“民间故宫”的美誉。 新华社发
70余员工“扎根”餐馆等出粮客家餐馆老板欠薪跑路,南山区
作者:暂无 来源:南方都市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数十名讨薪员工守在餐馆大厅内一筹莫展。 深城记者 郭现中 摄 深城记者 李朝红 报道 这几天,位于南山区南山大道的波记客家风味餐馆大厅内没有一名顾客,但却坐着几十名员工,他们在那里等待已失踪近十天的老板回来发放拖欠的工资。 昨天上午,记者来到该餐馆二楼,几十名男女员工守在餐馆大厅,他们已有
客家文化与钟理和作品研究
作者:官娇英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钟理和  客家文化  硬颈精神  漂泊意识 
描述:和的作品分析研究奠定一个理论基础。客家民系是汉民系的支系,经过五次大迁徙,从中原地区最终入住闽粤赣山区,因此,客家文化以农耕文化为主,但在迁徙过程中以及来到入住地后吸收了其它不同质态的文化,最终形成
客家菜玩起私房概念
作者:暂无 来源:海峡导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本月,湖滨北路101号滨北汽车城入口左侧新开了一家客家私房菜馆———“饕鼎轩”。它在保持客家菜原汁原味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创新,自创了多道菜品。 “饕鼎轩”的当家掌勺曾华生来自长汀。据他介绍,“饕鼎轩”选材非常讲究,他们常年雇用工人在长汀山区收购山野菜、土鸡、土鸭等原料,以保证原料的新鲜与正宗
清末梅州教育研究(1902—1911)
作者:罗国兵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师资  梅州  学堂  师范  留学生 
描述:将延师办学和博取科举成果作为其生存和发展 的核心来抓。由于各方面力量的共同努力,梅州地区的办学模式日益多样,办学 规模日趋扩大,师资队伍日益庞大,各级各类学堂和私塾遍及梅州城乡山区。 19世纪末20
广东客家茶文化与客家名茶品质研究
作者:卓敏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广东  客家  茶文化  名茶品质 
描述:和市场竞争力的途径和策略,以期为促进客家茶产业的发展,抛砖引玉。研究的主要结果有: 1、首次比较系统地揭示了客家茶文化的基本内涵。研究内容包括客家茶叶的历史与种类,客家茶山、茶寺、茶亭,客家茶具
科学利用资源 打造“四大板块” 梅县思路清晰为客家民系
作者:黄蔚山 翁尚华 饶延志  来源:羊城晚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梅县灵光寺旅游区购物一条街 →县委书记李远青深入梅江河堤除险加固工程建设现场调研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学习实践活动见成效 在广东省第二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梅县认真贯彻落实省委“三促进一保持”和梅州市委推动绿色崛起的战略部署,脚踏实地理清发展思路。为了解梅县学习实践科学
客家四角楼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黎金本 ①围屋式四角楼(摄于兴宁岗背)②城堡式四角楼(摄于兴宁岗背)③高耸的炮楼(摄于梅县丙村) 客家地区的民居建筑除了土楼和围屋以外,还有四角楼。四角楼(俗称“四点金”)以防患未然、抵御外侵为第一要素,它既有被动防守又有主动抗击的特点,是客
专家为客家歌曲把脉
作者:暂无 来源:深圳特区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本报讯】(记者 郑丽虹)昨天下午,一曲曲动人心弦、韵味绵长的创新客家歌曲在深圳大学师范学院音乐厅唱响,第四届深圳客家文化节在这里举行了“创新客家歌曲展示点评会”,著名音乐人方天行、陈小奇、陈洁明、姚峰、姚晓强等到会对现场播放和演唱的创新客家歌曲进行了精彩点评,并一致认为创新给客家歌曲带来了新的生命
《走出围屋》:红色文化和客家文化的传承
作者:董静 池佛兴  来源:闽西日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可歌可泣的革命斗争史。整出戏剧动人心弦,高潮迭起,精彩纷呈。 故事讲述的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闽西客家山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