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54)
期刊(11)
按栏目分组
报纸 (54)
期刊 (11)
按年份分组
2014(21)
2013(12)
2012(6)
2011(4)
2010(3)
2009(5)
2008(7)
2007(3)
2006(2)
2004(2)
按来源分组
惠州日报(12)
深圳侨报(8)
南方都市报(6)
深圳特区报(5)
广州日报(3)
南方日报(3)
神州民俗(2)
歌曲(1)
装饰(1)
嘉应学院学报(1)
客家妇女爱凉帽
作者:暂无 来源:惠州日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近日,记者在惠阳区秋长街道办事处采访时,见到一位带着客家凉帽的客家妇女。据她介绍,这顶凉帽是从市场上买来的,戴在头上可以挡风遮雨,非常实用。她身边很多女性朋友也喜欢返璞归真,戴客家凉帽。 本报记者温舒 摄
三代相传制作客家凉帽惠城区老人利桂雄谈家族凉帽制作史
作者:暂无 来源:惠州日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除了在一些偏远的客家乡村,客家凉帽在市场上已经很少见到了。 本报采集 50多岁的利桂雄家住惠城区,他家从1938年开始做凉帽生意,到他这一代已是第3代了。利桂雄说,那时候,惠州居民
淡水客家凉帽22道工序都靠手工
作者:暂无 来源:惠州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朱冠玉在家里制作客家凉帽,女儿在一旁帮忙。 本报记者黄尉宏 摄 淡水客家凉帽是客家女性专用凉帽,相传是苏东坡为爱妾王朝云所设计,帽子中间留了一个窟窿,方便留着发髻的王朝云佩戴。在惠阳区淡水街道东风社区有一家客家凉帽作坊,这是惠阳最后一家纯手工凉帽作坊。这项技艺的传承人朱冠玉一直坚持做客家凉
客家老人每年做万余顶凉帽惠阳区文化馆欲将客家凉帽申报非遗项目
作者:暂无 来源:惠州日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给凉帽刷上桐油并晒干。 ▲朱冠玉给凉帽缝上边布。 ▲用竹篾织帽笪。 ▲客家凉帽成品。 ▲惠阳区文化馆工作人员了解凉帽
客家围屋凉帽登上文艺舞台
作者:暂无 来源:惠州日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客家凉帽走上舞台。 周春庭(左一)指导演员排练。 惠阳客家文化艺术团演员表演 《围屋恋歌》。(翻拍) 本组图片 (除署名外)本报记者魏云鹤摄 演员们排练小品《山村小诊所》。 围屋、古井;娘酒、凉帽;梅菜、荔枝……这些惠州人再熟悉不过的事物,经过艺术手法的挖掘和包装,全都搬上了文艺舞台,升华为
省少儿艺术花会惠州专场节目今日彩排不少节目极具客家文化特色
作者:暂无 来源:惠州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本报讯 (记者董智媛)随着广东省第八届少儿艺术花会开幕日期临近,惠州专场的16个参赛节目正进行紧张筹备。今日下午,惠州专场还将进行彩排。 据了解,本次惠州专场节目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中国舞、爵士舞、表演唱、民乐演奏、快板、小品等形式,不少节目极具客家文化特色。如市紫荆花舞蹈艺术培训中心选送的
客家女赞□谢国光
作者:暂无 来源:惠州日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捱①自中原来,黄河是母亲。坦坦荡荡,自强不息,乃成秉性。源远于炎黄,捱是龙的传人。勤劳俭朴,至善至真,传承着中华之魂! 富饶东江,美丽大亚湾,安居繁衍之地,创业兴盛之根。天足②、凉帽、银簪
寻访客家民居20年 只为记录独特风情
作者:暂无 来源:惠州日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赶鹅的老人。(翻拍) 一群妇女戴着客家凉帽在劳作。 (翻拍) 惠阳秋长会龙楼。(翻拍) 今年4月,马春玉拿到了个人摄影专辑《客家乡情》。 今年4月,65岁的马春玉拿到了中国视觉艺术出版社出版的个人摄影专辑《客家乡情》,20年的民俗摄影积累终付梓问世。马春玉老家在辽宁,虽然不
合唱歌曲唱出惠州新风貌《南国丽城好风光》借鉴客家山歌元素,
作者:暂无 来源:惠州日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哎呀嘞……南国丽城好风光,左揽西湖右东江,苏堤雁塔飞白鹭,荔红稻熟梅菜香……”由丘金贝、李彦作词,李彦、罗钢琴作曲的歌曲《南国丽城好风光》日前被评为市第四届精神文明建设 “五个一工程”奖优秀作品奖。 既咏叹惠州人文历史,也赞美惠州发展成就 “这是一首借鉴客家山歌旋律创作的合唱歌曲,共分为
82岁阿婆唱起山歌跳起舞龙门永汉老年人客家山歌队精编山歌乐
作者:暂无 来源:惠州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卢笑英(左)和李小玲(右)在对唱山歌。 山歌队有专门的表演服装。 在龙门县永汉镇老干活动中心有一支客家山歌队,队员中最年轻的已60多岁,最年长的则已82岁。每天,他们风雨不改地来到老干活动中心唱客家山歌,排练客家舞蹈。每逢节日,他们更会精心将一些年代久远的客家山歌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