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890)
期刊(262)
学位论文(154)
图书(12)
视频(8)
会议论文(8)
按栏目分组
报纸 (890)
期刊 (262)
学位论文 (154)
图书 (12)
视频 (8)
会议论文 (8)
按年份分组
2014(426)
2013(211)
2012(179)
2011(168)
2010(126)
2009(80)
2007(24)
2006(19)
2004(10)
2003(2)
按来源分组
梅州日报(260)
其它(170)
闽西日报(84)
客家研究辑刊(18)
中国土特产(1)
茶叶世界(1)
开放时代(1)
防护林科技(1)
城市规划通讯(1)
记者观察(下半月)(1)
国家作为与不作为-1949-2010台湾公众视听政策的发展
作者:陈美静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传播史  传播政策  有线电视  公共电视  公广集团  政治经济学 
描述:展在台灣社會脈絡中與不同勢力相互拉扯,二次戰後社會精英對於脫離日本殖民的台灣懷抱美好夢想,積極參與報社申請及公職競選。但二二八事件的鎮壓使得社會及傳媒噤聲,威權政治及戒嚴法嚴格規範傳媒意識型態,國府因遷台後的政經濟壓力,在韓戰爆發後順服地接受美軍援助,美國勢力自此成為影響台灣重要力量。 美援除了穩定台灣政局之外,同時在美國國內資本擴張的需求下要求台灣開放經濟市場,台灣的出口導向經濟界接了世界分工體系,廉價的勞工吸引大量外資,經濟成長快速,為求獲得外匯,電視機具也在此時大量生產出口。 七〇年代中美建交使得台灣當局以開放中央層級選舉穩定法統基礎,地方派系坐大,社會力也在長期累積的經濟發展後開始提出挑戰,頻繁的抗爭讓有線電視有了興起空間,公共電視製播小組也在學界呼聲中成立。到了九〇年代國民黨權力交接,地方派系趁此真空結合企業財團成為政商財團巨獸,有線電視市場激烈併購,1999年更因經濟成長停滯及數位化的趨力開放外資,私募基金堂皇進入市場主導產業發展。不過發展歷程中傳媒表現引起民眾不滿,國家便曾於衛星頻道換照及旺旺集團併購三中案時展現管理意志,通訊傳播管理法草案也試圖提出新的管制架構。 市民社會的呼聲持續要求黨國威權退位,1997年公共電視成立,但合法化的有線電視以及民視的開放造成自由解禁就是萬靈丹的錯覺,公視以小而美形式存在。2000年民進黨贏得總統選舉,但選後並未積極實踐傳媒改革政見,頻繁更替的新聞局長使得公共化政策搖擺不定,媒改團體的持續努力以及民進黨執政後企圖操控媒體,反而間接促使2006年客家電視台、原住民電視台、宏觀衛視、華視集結形成公廣集團。但缺乏適當法源使得集團運作隱晦,經營團隊的政策執行與內部治理出現不適,而公視董事提名過程的爭議及公視經營團隊的作為則使得公視淹沒在司法爭訟當中。 台灣公眾視聽發展在不同力量中拉扯,八〇年代後雖然資本勢力持續主導態勢,但仍須相當程度回應逐漸茁壯的市民力量,而政策發展的對外依賴雖然呈現在商營廉價製作內化、有線電視開放後頻道影視需求、甚至私募基金入主產業掠奪利潤中,但集結自市民的呼聲試圖從中抗拒,國家政策作為因此而有不同的風貌。從歷史殷鑑中可知政策的消極作為或不作為皆為維護既得統治階層的利益,唯有持續團結公民力量遂行監督,始能讓政策真正地服務於人民。
增江流域村落研究
作者:陈惠娟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增江流域  村落  建筑  广府  客家 
描述:部与北部为客家系文化圈,西南部为广府系文化圈。强势的广府系文化圈不断向外扩张,当它向东北的客家系文化圈发展时,却遇到客家文系化圈的强大实力而停滞下来,于是两文化圈在这个文化交接地带相互斗争以至共存,久而久之,这个文化交互地带便孕育出兼容两系特征的文化景观。这种广客交融的文化景观分作两种类型:一种是融入客家系文化的广府系文化景观,另一种则是融入广府系文化的客家系文化景观。建筑在一定文化行为的组织下构成村落,每一个村落都是一个小文化系统,有着独特的民俗类型,村落形式也表现不同的特征。增江流域是广府系北拓、客家系南迁的其中一条主要流域,因此增江流域下游至上游呈现广府系文化景观向客家系文化景观过渡的景象,其下游是广府系文化景观地带,上游是客家系文化景观地带,而中游大片区域为广府系和客家系文化的空间交汇地带。这片接触地带呈现这强烈的兼容两系特征的文化景观,其中的广府系村落就吸收了客家系村落的特征,出现了客家化的倾向;同时客家系村落也吸收了广府系村落的特征,出现了广府化的倾向。本课题仅对增江流域广客交接区域内的村落,包括广府系村落和客家系村落进行研究。首先充分搜集当地自然与社会背景资料,然后进行实地调研,将调研之情况进行分类整理,通过研究两系村落的选址、布局、建筑、构造等方面的特征,从中发现增江流域广府系和客家系村落及其建筑变迁之规律,结合地理学、民系学、民俗学等学科,灵活运用建筑科学研究方法,深入探索现象背后的自然原因和社会历史原因。
广东韩江流域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综合研究
作者:张正栋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土地利用/覆被格局  土地利用/覆被驱动力  RS  GIS  GPS集成技术  生态足迹  生态价值指数  可持续性评价  广东韩江流域 
描述: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评价流域LUCC的生态环境效应以及土地利用可持续性和生态足迹状况。 研究结果表明: (1)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1986~1996年前10年,变化幅度从大到小依次是
潭江流域城乡聚落发展及其形态研究
作者:张以红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潭江流域  城乡聚落  空间形态 
描述:研究范畴,目的在两方面:希望以潭江流域城乡聚落研究为契机,探索能用于城乡聚落形态研究的综合性和系统性理论方法,为同类研究提供参考;同时希望能补充潭江流域城乡聚落形态研究的空白,尝试探索聚落形态演变的法则。第一章是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的探索。研究过程采用城市形态学和人文地理学的理论,构建研究框架。在学习和了解与聚落形态相关的研究方法基础上,根据城乡聚落形态的特性,将形态分解为边界、面状要素、线状要素、点状要素及自然物等五类形态要素。再将五类形态要素按功能细分成若干内部元素。这样组成两层面的元素与要素结合的内部分析框架。同时,为更好地研究城镇的空间形态,将Conzen学派的“市镇平面分析”方法与传统的“点、线、面”方法相结合,并根据实际的研究条件,建立“街道网、用地布局、建筑形态”的研究框架。此外,针对城乡聚落的区域形态研究,引入“人地系统”理论框架,构建包括环境、资源、发展、人口、文化、组织、技术等七方面的外部因素分析框架。从外部影响因素入手,逐一揭示聚落的发展脉络以及聚落形态的生成法则和机理。内外框架的组合,形成本次研究的综合分析方法。论文的主体部分是第二至七章。第二章运用综合分析方法剖析潭江流域城乡聚落的发展历史和分布形态。经研究,该流域城乡聚落的发展历程分为六个时期。文章重点分析了唐宋以后的聚落分布,总结了“‘点—轴’分布”、“均匀扩散”、“‘点—轴’式加密”与“‘点—轴’渐进式扩散”等四个空间分布阶段。这个过程反映了城乡组织结构的变换与经济、交通、人文等因素密切相关。该流域聚落分为地级市、县级市、墟镇、乡村四个层次。第三至六章采用综合分析方法,对潭江流域的城乡典型案例进行了内部形态发展研究。第三章是关于对江门和会城的城市形态分析。会城是潭江流域最早出现的城市。在封建社会体制与广府文化的双重影响下,明清会城内城市形态符合礼制要求。民国后,会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逐步脱离了封建城市的形态成为商业与文化职能占主导的现代城市。同一时期,由草市发展而来的江门则因商品经济的持续发展而快速成为潭江流域的中心城市。民国江门发展成带形、聚散结合的河港城市形态。这种形态因河港经济的发展一直延续到现代。第四章研究潭江流域典型墟镇的发展及其形态。实例中,潭江流域的墟镇有两类发展途径,一由政军中心发展成现代城镇,二由商业墟镇发展成现代城镇。两种途径虽有政镇、军镇、墟市等不同的原始形态,但后来大多都发展成依赖区域交通的现代产业型城镇。这仍将是未来一定时期内潭江流域城镇发展的方向。第五章研究潭江流域多元文化背景产生的传统村落。受广府文化影响的村落有“耕读”传统的歇马村、多姓聚居特色的良溪村。两者的空间形态分别表现出梳式布局及叶脉式布局。受客家文化影响,绿护屏山村是典型的客家“文化孤岛”,锁头屋、阶梯形布局是客家文化与生活方式所决定的。民国时期华侨文化所产生的华侨村落也是潭江流域的特色村落。潭江流域曾经存在水上疍民的聚落。“浮家泛宅”是这种古南越后裔居住的特有方式。各种村落形态研究的结果显示,经济来源、行政制度、村规民约、传统文化等方面是影响村落空间形态的主导因素。第六章研究该流域城乡传统聚落的特色元素。通过聚落探访,对潭江流域聚落中富有生活与景观意义的茶楼、井、水道与河涌、桥、围墙、巷道、塔与炮台等元素的形态特色进行研究,以反映该潭江的历史人文特征。最后一章以形态研究的结论作参考,指出聚落演变历史对潭江流域发展的启示,探讨环境保护、历史与文化保护、土地开发、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等城乡发展措施,应对面临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明清粤东石窟河流域的社会变迁与对台湾的移民垦殖
作者:夏水平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粤东  石窟河  客家  移民  台湾  原乡 
描述:区,属于纯正的客家地区,处于广东省的东北部地区,故常常被称为“粤东”。从明末清初开始,这一区的开始有人移民台湾,到乾隆、嘉庆时期,达到高峰。清代之所以有如此多的人移民台湾,除了当地的农业生产
西江下游流域传统民居建筑形式研究
作者:亓文飞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西江下游流域  传统民居  建筑形式 
描述:记录和保护,以及对其地域文化、营造特征和设计规律的研究便显得格外重要。西江下游流域属于广府文化的次文化区,地理位置上亦距离粤北客家文化区较近,因此民居建筑以广府风格为主,同时存在着诸多客家风格建筑,还有大量民居明显体现出两种建筑文化交融的现象。加之区域面积广大,各村落具有不同的历史、文化、环境等条件,整个地区的民居建筑呈现出一种多元并存的状态,形成了不同的建筑特征,具有独特的地域性。本文在研究西江下游流域传统民居建筑时,首先通过大量文献资料的阅读和整理掌握其历史发展脉络和重要历史信息。再选取村落整体环境保存较好、各类型传统民居建筑实例较多、建筑形式具有一定的典型性的13处传统村落作为研究范围。在对当地大量传统民居进行实地调研和测绘分析,掌握其保存现状,并学习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使用理论分析、类型研究、比较研究等方法对研究内容进行探讨。通过对研究区域内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村落布局和民居建筑进行对比分析,把握当地民居建筑的原型、特征及发展规律,为今后西江下游流域传统民居建筑进一步研究和保护工作打下基础。本文在研究该地区建筑受多文化影响的情况时,选取了大湾镇五星村这一典型区域作为主要分析对象。通过对村落地理历史环境、民居建筑平面布局、立面剖面特征、装饰装修特点等方面的详细探讨分析,发现其独有的建筑特色。再将其与典型的广府民居和客家民居进行横向比较,发掘当地民居建筑与不同建筑文化之间的关系和发展源流,并总结出该地区民居建筑独有的建筑营造特征和设计规律。
十九世纪北台湾大坪溪与上坪溪流域之族群社会与国家
作者:王玮筑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化番  生番  赛夏族  泰雅族  隘垦  开山抚番  抚垦署  开港  樟脑 
描述:之內,希望能更清楚地描繪原住民,以及族群之間的互動關係;於區之外,則希望對十九世紀的臺灣史,提供一個從地域社會角度出發、由下而上的觀察。 在區之內,本文試著指出,漢、化番、生番三方
桂北船上人同姓婚姻习俗的考察研究——以漓江流域黄氏客家为个案
作者:陈杏梅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桂北  船上人  同姓婚姻 
描述:对这支处于边缘地带的族群研究甚少,学术界对它的关注还远远不够。同时,由于在汉族及少数民族中很少有同姓通婚的习俗,尤其是严格恪守传统伦理的客家,更是罕见。因而,本文以漓江流域黄氏船上人的同姓婚姻习俗为例,希望通过探究这个个案可以找出隐藏在同姓通婚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找出客家文化变异的因素,为进一步研究客家人和客家文化提供有利的补充。同时,对比其它地方同姓通婚的习俗,探寻同姓通婚的内在法则和规律。本文主要选取了漓江流域船上人的根据地——毛村,阳朔、平乐、桂林訾洲等几个地方作为调查点,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考察。在运用主位与客位,观察和参与观察、发放问卷等相结合的方法收集资料的基础上,描述船上人迁徙到桂林,在漓江边上发展壮大的具体历史轨迹及其自成特色的生活习俗,着重描写船上人同姓婚姻习俗——通婚圈和婚姻仪礼,包括婚前说亲...
客家土楼风荷载特性及抗风措施研究
作者:徐刚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土楼  风荷载特性  抗风措施  屋盖结构  数值风洞模型 
描述:技术的可靠性,同时,对数值模拟中的关键参数的设定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对客家土楼此类建筑计算优化取值。 福建土楼有“六群四楼”46座不同形式的土楼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其中永定客家土楼占“三群两楼”,有初溪土
恒春地区东片山客无到聚落研究
作者:张靖委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聚落  福佬客  六堆  中央山脉  恒春 
描述:7年。在聚落研究的分類上屬於區性聚落空間與形式之便遷研究,企圖全面性地瞭解影響客無到聚落發展的因素、客無到聚落的建構、對母文化的移植與變異。   研究方法上,先以前人研究建立起知識體系,並採取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