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中华新韵
-
作者:林之和
期号:第6期
来源:老年教育·老年大学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音已与以前不同,一直努力按现代汉语读音,编一新韵,经多年很多诗家努力,于2004年5月在《中华诗词》第5期刊出中华新韵(十四韵)。刊出时,有个别地方有误,后更改,另发于第6期。 格律诗词的平仄是按照中古四声的类来区分的,由于时代发展、语音演变,中古四声和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四声已经不完全一样了。新声韵完全依照建国后,汉语拼音的规范读音确定,与汉语新辞典——新华字典的读音完全一致。 应用新韵部分为14部,在全国试行,基本按同韵母的字编为一韵;也有的把相近两三个韵母(如庚韵把eng、ing. ong编为同部),划为一韵。比较讲究的人,仍把它分别开,使朗读更通畅,用之并不失律。 由于古代汉语的平声在现代汉语里已经分化为阴平、阳平,入声已经消失。新韵最大特点,即按现代汉语读音,只分四声,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而无入声,原入声都按新声分别归入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里去了。要辨别平仄,关键在于识别入声字。现代普通话,阴平、阳平都是平声,上声、去声都是仄声。古代的入声字,现在转到上声、去声的,也不成问题,因为上、去、入三声都是仄声。只有从入声转到阴平、阳平的字才需要记一下,而这类的字并不多。我国地域辽阔,地方方言较多,有北方方言区,吴方言区(江浙等),湘方言区(湖南),赣方言区(江西、湖北),客家方言区(广东等),粤方言区(广东等),闽方言区(福建等)。北方方言,是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基础方言(没有入声),以北京话作为代表,通行地域最广。福建、江浙、广东、湖南方言等区域的方言里仍然存着入声,原来人声为仄声,取消后就要注意克服原有使用习惯,严格按普通话的读音标准来区别平仄。经过一定的学习,各地方的人辨别平仄都不是很难的。 为了同时使用《水平韵》时更加方便,在每个韵部的后面标出该韵部平声字中所含的原入声字。仄声部分中的原入声字不再标出。 用新韵时,最重要的是用新韵也要用新声,不能字辞用旧声,韵用新韵;也不能字用新声,韵用旧韵,而要声韵都是新声韵。 由于“平水韵”流传年代很久远,有的人已习惯用平水韵,所以仍保留使用。我们既提倡用新声韵,使之与现代汉语读音完全一致;又不一刀切把旧韵禁绝,而采取双轨制,既提倡用新韵,又允许用旧韵;但关键要注意:在一首诗中不能新旧声韵混用,只能归一种,要么全部用旧声韵,要么全部采用新声韵。 用新声韵的诗词,要在题目后注明,不注明,可能有的编者会误认为是用旧韵,以出律、错韵审定。(因使用新声韵有相当时间,已渐被人们接受,现不少报刊发表时已不注明)。 我国一些文字可一字两读(或多读),因此遇到这种情况,必须注意弄清楚,因为有些字不同读音,平仄也就不同了;况且一字两读(或多读)的字,词性、意义也都不同。必要时可查阅《新华字典》(或《新华词典》)。 管见中华新韵(十四韵)发表以来受到诗词爱好者们的欢迎,“中华诗词”、“福建诗词”等都已开始使用新声韵。诗词变革创新在我国由来已久,唐代就有一次革命性的创新。唐是我国诗歌发展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产生了新诗体——格律诗;唐人称为今体诗或近体诗。唐人把此前的诗称为古体诗。我国的旧体诗,从格律看,唐以来分为古体诗与近体诗两大类。可见,我国悠久的旧体诗也有个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的过程。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文学艺术兴旺发达的动力,也是诗词(格律诗)有所作为,不断发展的源泉。没有创新,诗词就不能永葆生机。总之,“中华新韵”是当代格律诗词的一种变革创新,它删繁就简,仍保留了格律诗词最基本的平仄、对仗、押韵等基本要求,却更适合当代的人们学习与应用。
-
黄鳝炆黄瓜
-
作者:暂无
期号:第10期
来源:烹调知识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鲜,即使偶有所见大多也是人工饲养的,然而在闽西北的小山村里却随处可见天然黄鳝的倩影。那沟渠旁、池塘边、稻田里是它们自由生长的环境。白昼喜藏身于泥水洞穴,或是蛰伏堤岸石缝,夜里出来觅昆虫、青蛙、小鱼为食。在乡村捕捉黄鳝是挺有情趣的事。记得儿时我常捕捉黄鳝,要么在冬闲田里翻泥巴捉正在稻田泥中冬眠的黄鳝,或是在春夜里用松明照鳝。当乖巧灵活的黄鳝从田埂洞中伸出半截身子,探头探脑时,就利索地用鳅钳迅捷地夹去,就可以把它逮住。要是你没经验用手抓,一眨眼功夫这倔犟的小生灵就会溜掉,因为它满身的粘液有极大的保护作用。而最有意思的是钓黄鳝:将废弃的“伞毂子”(或自行车的发丝条)一端磨尖,打个小弯弯即成了钩。用蚯蚓作为诱饵,将蚯蚓从尾至头套在钩竿上,钩尖不可外露。当你拨开水草,发现有黄鳝洞口时,就把钩伸进洞内轻轻一搅,如果有黄鳝,它会来抢钩的,这时你一定要有耐心,要沉得住气,全神贯注。当黄鳝上钩时就慢慢地把它拉出洞外,迅速用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将其拦腰一钳,掌钩的手必须把黄鳝的头部控制好,相互配合,这样就稳稳地把它装进鱼篓了。用土法上马的方法逮到黄鳝后就可放置水缸中养着。至于黄瓜这种绿色食品,在乡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种植,它是乡民们的家常菜肴。端午时节在农家菜园里随处都可看到那碧绿淡雅、青翠欲滴的黄瓜。 儿时,每至端午节就能尝到那味道鲜美的“黄鳝蚊黄瓜”。烹制这道美食,常常是父母亲密配合,共同烹制的。宰杀那倔犟滑溜的黄鳝是棘手的,因为它体表滑溜溜,加之外观像条蛇,令人望而生畏,一不小心它会借机滑入下水道逃跑。父亲却是一把宰杀黄鳝的好手。只见他用粗糙有力的手迅速提起肥嫩的黄鳝尾巴,将活赳赳的鳝头狠狠甩向硬地,活鳝摔懵后用刀剪划开肚皮,取出内脏,再用石头将其身砸扁,让其骨砸碎(因为骨头里含钙,能补身子,所以在乡下不剔骨头)。洗净,切成小块,即可烹制了。父亲把干净新鲜的鳝血,用“谷烧酒”冲服,说是能补血。母亲把刚从菜园里摘回的鲜嫩嫩的黄瓜洗净,削皮后切成小方块。先是生火,起油锅,当锅烧热后,就倒入黄灿灿的茶油,当油烧至八成热时,放入少量捣烂的蒜头及八角,再把切好的黄瓜倒入锅中炒一会,加水蚊至八成熟后起锅装盆。接着,再起油锅,将切好的黄鳝放入锅中爆炒一会,并放入少量的生姜丝、酒酿(可去腥味),当有了几分成色后,就把煮了八成熟的黄瓜倒入锅中搅匀,放些精盐,加入适量的水,盖好锅盖,用文火慢慢炊熟(不要用旺火,要用文火慢慢炆,才能炆出味来)。当锅中飘出一缕缕清香让人垂涎时,便可起锅装盆。这时一盆热腾腾、黄澄澄、嫩鲜鲜的“黄鳝蚊黄瓜”就摆在你的面前,趁热食之鲜美无比,鳝肉香脆酥软,黄瓜清甜可口,汤汁更是鲜甜爽口,妙不可言。每每吃“黄鳝蚊黄瓜”时,母亲就会让我们兄妹几个多吃一些,说是吃了能补身壮体,快快长大。 其实“黄鳝蚊黄瓜”这道节日美食,不仅味道鲜美,而且营养特别丰富。据有关专家研究表明:黄鳝含高蛋白、低脂肪,确为病后体虚、身体赢弱、营养不良者的滋补佳品。难怪家乡流传着“夏令黄鳝赛人参”的谚语。而黄瓜所含水分达95%以上,为蔬菜中最高者。它还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维生素C及糖类、蛋白质、钙、磷、铁等。祖国医学认为黄瓜性凉味甘,有清热解毒、止渴利水、补脾止泻等功效。在炎热的夏天,可防治咽喉肿痛、小便不利、身热烦渴等疾病。可见,黄瓜是珍贵的食品,不然怎么连宋代诗人陆游也赞叹道:“白苣黄瓜上市稀,盘中顿觉有光辉”。端午节正是夏日炎炎、人易疲劳、身体虚弱之时,此时能吃上综合黄鳝与黄瓜两者之营养滋补强身的“黄鳝炆黄瓜”,那可真是“雪中送炭”,大有口福。 “黄鳝炆黄瓜”正因其味道美、营养多,所以深受客家人的喜爱。如今,端午时节,不仅家家户户能吃到这道美味,而且在城里的酒楼饭店,民间的筵席上都能品尝到这种人见人爱的节日美食。
-
一分服务百分用心“猪肚包鸡”美味横扫天下
-
作者:王言
期号:第19期
来源:生意经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恶性竞争的同时也确保了全国百店一致。” 陈先生还不放心:“还有一个棘手的问题,我对饭店经营一窍不通怎么办?”公司招商专员告诉他:“珍旺猪肚包鸡不仅口味一流,服务也是一流的,比如:1)对加盟商进行店面科学
-
在盘子里作画 创意中国菜风潮
-
作者:暂无
期号:第4期
来源:川菜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那一年的上海,已经流露出关于春节的某些洋派的气质。春节当天(2月1O日)出版的《申报》上有一篇杂谈: “新年各处同也,而上海之新年特别者:门上悬松柏,西例也;贺岁穿貂褂,京式也;体面
-
构建互动网络 培育公民社会
-
作者:李梅 杜文平
期号:第4期
来源:企业导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的主要项目有活化社区营造组织、社区营造资源整合、原住民新部落运动、新客家运动及医疗照护服务社区化。 二、台湾社区价值观重建的关键——社区大学 1.台湾社区大学发展概况。台湾的社区大学是台湾
-
坐看“皇宫起”
-
作者:暂无
期号:第11期
来源:福建画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清朝咸丰五年( 1855)始兴建,光绪三十三年(1907)全部完工,历时52年,现存建筑有1 3座汉式古大厝(第宅)。两座宗亲祠堂已倒塌,占地面积约1 00多亩。大小房间400间,坐北朝南。这些大厝
-
“闽籍画派”,从梦想到现实
-
作者:暂无
期号:第9期
来源:市场瞭望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的境地。 不过,令人欣喜的是,随着8月8日“锦绣海西——福建当代美术(晋京)大展”在中国美术馆的隆重开幕,画展在京引起轰动的同时也引起了美术界对“闽派”当代艺术的高度关注。那么,福建需不需要一个画派?一个画派的形成又需要具备几方面的条件? “闽派”未来之路向哪走、如何走?带着这一连串的问题,记者参加了画展期间召开的“锦绣海西一一福建省当代美术(晋京)大展学术研讨会”,聆听众多国内著名美术评论家及艺术家热议“闽派”,探索“闽派”实现梦想之路。 “闽派”地域性有“国际范儿” “画派虽是在某个特定时期被大家所认识,但一个流派的形成,是在历史的实践及不断总结探索中自然形成的。不管明不明显, ‘闽派’美术风格应该说是长期存在的。而从中国美术史研究的角度来说,福建地方艺术存在的价值也是有目共睹。”正式提出“闽派”概念的中国美协理事、福建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王来文表示。 长久以来,闽籍画家人才辈出。从宋、明宫廷画家到清代扬州八怪,以及这期间涌现的张瑞图、黄道周、曾鲸、吴彬、黄慎、上官周、华岩,再到近现代的陈子奋、郑乃珧、宋省予、沈耀初、李耕、李霞等著名画家,无不在中国美术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笔。但是,由于受到地域和历史的原因,过去,“闽派”美术在对外展示方面较为欠缺,正如其地理位置偏居东南一隅,“闽派”美术有被边缘化倾向。 然而,改革开放后,随着福建经济的不断发展, “闽派”美术的独特风格口益凸显,尤其是漆画、国画、油画、水彩画以及雕塑,在全国更是名列前茅。这其中,一批以当代福建面貌、自然风貌、历史演进和地域风情等为创作题材的“闽派”美术作品,在涵盖了妈祖、船政、畲族、客家、红土地等特色文化的同时,也表现出福建人开放、包容的胸襟,使“闽派”美术具有强烈的地域特征。 除了具有地域特色, “闽派”美术作品,也是多元文化交汇的结晶。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前所长王镛说,自己所带的第一个研究生便是福建人,具有鲜明的福建人性格特征,现为美国某高校讲师。在王镛看来,福建人性格中所具有的极强的海外拓展意识时常体现在绘画当中,而这种以中国传统美术为根本,适当吸收借鉴西方美术精髓的表现,不失为“闽派”的一大优势。 持同样看法的还有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主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邵大箴,他说, “假如不具有全国领先水平,没有国际性视野,那么这个‘地域性’就变得比较狭隘,但是,闽派’的地域性却很‘国际’。” 领军人物是关键 那么, “闽派”是否仅仅凭借其历史文脉和地域特征便可形成?创作队伍中的领军人物是否对“闽派”的确立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答案是肯定的。 一个画派的领军人物是决定一个画派能否发展和延续的关键因素,这是研讨会上几位专家的一致意见。对此,人民美术出版社编审刘龙庭就这一观点做了具体的阐释。刘龙庭将此次福建省当代美术(晋京)大展的参展作品,用“密、浓、稠、重”四个字进行了概括。他表示,以此次展出的国画为例,三位著名闽籍国画家林容生、翁振新和王来文的作品“就好比炒菜放的香油,很提味!”。其中,翁振新的作品代表了一个“密”和一个“浓”,而王来文的作品简约却不乏厚重,文人气息浓郁,可谓是“稠”和“重”。 江苏省著名画家喻继高也十分赞同“领军人物说”,他说, “画派形成必然有一个旗帜,大家都跟着学。所谓派,是指创作思想、手法、风格相近,才能形成一派。” 从历史上来看,任何一个被称为流派的群体,均是由群体组成,同时具有领军人物。如长安画派,从早期的赵望云、石鲁,再到他们的学生,都是以表现黄土高原那种苍茫厚重的景象为主,形成了大西北特有的雄浑、古健的艺术风貌。 对此,王来文告诉记者, “在历史上,或者在当下,没有一个群体,就无法形成一个画派。而这个群体在创作的主张、理念、艺术趣味,乃至风格和技法等方面也具有趋同性,同时这种趋同性也需要持续相当一段时间。” “晋京”亮相只是第一步 “这个群体是否成熟, ‘闽派’领军人物能否被业内广泛认同还有待时间考证,但可以肯定地说,此次展览让不少人对‘闽派’的特色艺术有了一个新的认识。”王来文说,在本次参展的各个画种里,漆画占了比较大的分量,设立了一个单独展厅进行集中展示,这就是福建美术特色之一,也是“闽派”的特色。 针对“闽派”美术特色种类漆画,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刘曦林这样告诉记者, “如果说‘闽派’这个概念成立的话,可能是以福建的漆画来打头!”他坦言,就当代美术水平而言,福建与北京、上海、浙江、广东等一些美术强省还存在着一些差距,处于第二梯队向第一梯队迈进的过程当中。但他认为这个过程是可以完成的,此次展览已向大家显示出“闽派”所具有的综合实力, “闽派”是“在这个档次上的”。 当记者向王来文转述刘曦林的此番评价时,他认为此评价十分中肯。王来文表示,漆画是“闽派”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保持特色,并不断强化,同时“闽派”中的国画、油画、水粉、雕塑等也都要保持不断的探索前进。 记者曾在网上看到这样一段对于“闽派”国画家的描述:这个群体在姿态上是“低调”的,但是他们的学术目标却是“高迈”的。他们苦苦探索,试图找出一种清晰的、符合八闽山水特质的笔墨语言,为形成具有鲜明风格的“闽派”风格甘作“吃螃蟹的人”。 不论是漆画、国画,还是油画、水粉、雕塑。一个流派的形成牵涉到人文、地域、历史等诸多因素的积淀与传承,要得到社会的公认极为不易。而就目前而言,福建省美术创作无论在学术理念上还是材质运用的探索上都有突破,逐步形成了以“智、仁、秀、灵、雅”为特色的独特风格。 “‘晋京’展是福建美术界在新时期迈出的坚实脚步,是一个新的开始。今后,我们仍将继续开展以推人才、出作品为核心宗旨的美术活动,加强国内外的学术交流,让我们“闽派”的风格更加凸显。相信通过这次‘晋京’展,福建的美术同仁们将以更加自信的胸怀和开放的理念,共同走向国内美术界前沿。”王来文充满希望地说。
-
“闽派”艺术亮相京城
-
作者:暂无
期号:第9期
来源:市场瞭望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没想到福建美术水平这么高” 据了解,此次展览由福建省委宣传部、福建省文联、中国美术馆主办,福建省美术家协会承办,共人选作品22 1件,其中国画82件、油画48件、漆画44件、雕塑8件、水彩
-
养生历
-
作者:谭新
期号:第5期
来源:健康大视野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炒扁豆15克,北芪12克,白术10克,猪排骨200克。 做法:先用水浸泡淮山,扁豆、薏米用锅炒至微黄,猪排骨洗净血污并斩件,茨实、北芪、自术用清水洗净,然后将全部用料放进汤煲内,用中火煲1个
-
门槛
-
作者:暂无
期号:第5期
来源:三角洲·青春阅读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奶奶!” “哐、哐、哐!”——“小小奶奶!” 来人一边拍打一边唤。门环好比是机关似的,“哐、哐、哐”一拍,“小小奶奶”的声音就出来了。 “来喽!来喽!”我妈在堂屋就高声地应着,这在给敲门人报个信:家里有人,也是怕敲门人等得急;其实,咚、咚、咚一块向外跑的还有小小。她牢牢地拽住我妈的手,或是拽住我妈的衣服,生怕我妈会跨过门槛跑出去似的,这会小小无论手里在玩什么样心仪的玩具都会丢下来跟着我妈向门外跑。我妈也真有意思,逗小小,她故意加快脚步,不让小小撵上,眼看小小要哭的时候,才停下来,稍稍站定,伸出两手。小小呢,也便飞地向我妈的怀抱里扑来。 “小小奶奶”就是我妈。“小小”是我的小侄女。我小侄女的名字就叫“小小”。 这当儿不行。不能让人这么敲门。有响。拧过门耳之后我妈就在门槛边坐着。 来找我妈的人很多。我大(父亲)吃过中饭之后说好是去打麻将的,却常常折回拿茶杯,“哐、哐、哐”,这让我妈数落过好几回“不长记性”;更多的是房客家的亲戚,我妈并不都认识,这都隔一两代了。“你找谁?”我妈问。“秋宏年。”对方答。“没有。”我妈回。对方不信。“秋老根的大孙子。”“呵呵,进来进来,有的有的。”我妈态度立马就变。是家乡人,像是对上暗号似的,都是自己人。我妈是个忠诚的门卫。还有呢,要饭的也来,“哐、哐、哐”,这好办。我妈在门边窗台上放一纸杯硬币呢。这些硬币都是我妈上街买菜回来扔里去的。她一迈进门槛就开始掏衣兜了,有硬币,“咣”地一扔,就像是进门有人跟她打招呼一样。我妈嘴角浅浅地一乐。有要饭的我妈便从纸杯里拿一个或是几个硬币。这倒好,会有好些硬币“咣咣咣”跟我妈打招呼。 阳光软,温柔得像是一只猫咪。猫咪打盹,猫咪都睏了。院子里只有广玉兰挺精神的,每片叶子都圆睁着眼。 我妈这么紧紧地坐在门槛边自有她的道理。午休嘛,就是要让人午休,院里的这些孩子晚上睡得比星星都迟,起得比耕田的还早。谁来也不见,谁来了也甭想敲门。 一院孩子。一个,两个,三个,一共五个;我妈会这样数,秋老根的大孙子,李光头的小孙女,孙二秃子二儿子家的,等等。她一定不记得这些孩子的名字,要不她怎么会不知道“秋宏年”呢。秋宏年已住我们家半年了。 这些孩子都是秋李郢的。一晃三十多年了。秋李郢是我大下放的地方,我妈也跟着去的。这些年我大每年都到秋李郢去,我妈也去。我大我妈就邀秋李郢的人到我家来玩。邀来邀去却是来了几个孩子。这些孩子都上高三了,在县中读书。高三的孩子家长大多会想着跟着陪读,在外面租住房子。我家就住县中边上,我妈就当上房东了,当上了秋李郢孩子的房东。我估计我妈吃了不少亏,跟别人家比她好像没收什么钱。我曾试着问过我妈,遭了我妈的白眼:钱!钱!钱!掉钱眼里去了!我跟你大下放那年房子还不都是他们盖的,我又花多少我钱!哼! 这之后我便不再问了。谁让他们有一笔“糊涂账”呢。 “还有34天就要高考了。”我妈把孩子高考的时间掐得很准,这都是院子里孩子家长说的,哪天不说好几遍呢。我妈成了高考的倒计时钟似的。这座钟就挂在门槛旁边。 其实,有时也怨不得门环,是风。是风把那两只门环吹响的。这也不行。我妈有办法,就像我妈让门臼不叽咕会在门臼上滴几滴色拉油一样。我妈在门环上拴根线,线上吊两只小皮球囊。让你响!我妈做过这些之后有莫名的快意。我妈为自己的创意而自得。我担心的是,这些皮球囊要是弄丢了小小回来不找她麻烦才怪。这些皮球囊是小小的玩具。 呵,小小呢。小小到她外婆家去了。她一定是怕小小扰这一院孩子。我妈从堂屋跑出的时候还忽而转过身来,还想伸出手去,她一定以为小小还在她的身后追她。她出门的步子明显变慢。我妈好些日没听到小小的哭声了,我妈想小小了。想哭的是我妈。 我们家出过两个清华,一个北大,三个南大。外人乍一听以为都是我们家的孩子,惊羡我妈。我猜我妈是故意这样说的,故意让人闹不明白的。我和我弟明白。院子里建了三间小房子,这些小房子也都是秋李郢的人来自己盖的。我跟我弟也没办法,我们又不常回家。再说了,为之我弟也不满,让他们作!家里的房子那么多,没人住也空得很。起先这让我大我妈很闷。宁要心宽不要屋宽,屋宽总是不好。也罢。让他们作。我和我弟也都认了。只要他俩开心就好。不过秋李郢的人不这样想。秋李郢的人说我们家是块福地。我妈就是个菩萨。我妈就是个佛! 我妈是个佛?守着门槛,半睡半醒,我妈像个佛? 佛知道,让孩子用力跨过这道门槛,走得越远越好。我妈常这样跟孩子说。佛呢,佛还不就是整日守着门槛,这会是一道怎样的门槛呢。我妈如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