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籍画派”,从梦想到现实

作者: 日期:2014.11.17 点击数:9

【摘要】的境地。 不过,令人欣喜的是,随着8月8日“锦绣海西——福建当代美术(晋京)大展”在中国美术馆的隆重开幕,画展在京引起轰动的同时也引起了美术界对“闽派”当代艺术的高度关注。那么,福建需不需要一个画派?一个画派的形成又需要具备几方面的条件? “闽派”未来之路向哪走、如何走?带着这一连串的问题,记者参加了画展期间召开的“锦绣海西一一福建省当代美术(晋京)大展学术研讨会”,聆听众多国内著名美术评论家及艺术家热议“闽派”,探索“闽派”实现梦想之路。 “闽派”地域性有“国际范儿” “画派虽是在某个特定时期被大家所认识,但一个流派的形成,是在历史的实践及不断总结探索中自然形成的。不管明不明显, ‘闽派’美术风格应该说是长期存在的。而从中国美术史研究的角度来说,福建地方艺术存在的价值也是有目共睹。”正式提出“闽派”概念的中国美协理事、福建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王来文表示。 长久以来,闽籍画家人才辈出。从宋、明宫廷画家到清代扬州八怪,以及这期间涌现的张瑞图、黄道周、曾鲸、吴彬、黄慎、上官周、华岩,再到近现代的陈子奋、郑乃珧、宋省予、沈耀初、李耕、李霞等著名画家,无不在中国美术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笔。但是,由于受到地域和历史的原因,过去,“闽派”美术在对外展示方面较为欠缺,正如其地理位置偏居东南一隅,“闽派”美术有被边缘化倾向。 然而,改革开放后,随着福建经济的不断发展, “闽派”美术的独特风格口益凸显,尤其是漆画、国画、油画、水彩画以及雕塑,在全国更是名列前茅。这其中,一批以当代福建面貌、自然风貌、历史演进和地域风情等为创作题材的“闽派”美术作品,在涵盖了妈祖、船政、畲族、客家、红土地等特色文化的同时,也表现出福建人开放、包容的胸襟,使“闽派”美术具有强烈的地域特征。 除了具有地域特色, “闽派”美术作品,也是多元文化交汇的结晶。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前所长王镛说,自己所带的第一个研究生便是福建人,具有鲜明的福建人性格特征,现为美国某高校讲师。在王镛看来,福建人性格中所具有的极强的海外拓展意识时常体现在绘画当中,而这种以中国传统美术为根本,适当吸收借鉴西方美术精髓的表现,不失为“闽派”的一大优势。 持同样看法的还有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主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邵大箴,他说, “假如不具有全国领先水平,没有国际性视野,那么这个‘地域性’就变得比较狭隘,但是,闽派’的地域性却很‘国际’。” 领军人物是关键 那么, “闽派”是否仅仅凭借其历史文脉和地域特征便可形成?创作队伍中的领军人物是否对“闽派”的确立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答案是肯定的。 一个画派的领军人物是决定一个画派能否发展和延续的关键因素,这是研讨会上几位专家的一致意见。对此,人民美术出版社编审刘龙庭就这一观点做了具体的阐释。刘龙庭将此次福建省当代美术(晋京)大展的参展作品,用“密、浓、稠、重”四个字进行了概括。他表示,以此次展出的国画为例,三位著名闽籍国画家林容生、翁振新和王来文的作品“就好比炒菜放的香油,很提味!”。其中,翁振新的作品代表了一个“密”和一个“浓”,而王来文的作品简约却不乏厚重,文人气息浓郁,可谓是“稠”和“重”。 江苏省著名画家喻继高也十分赞同“领军人物说”,他说, “画派形成必然有一个旗帜,大家都跟着学。所谓派,是指创作思想、手法、风格相近,才能形成一派。” 从历史上来看,任何一个被称为流派的群体,均是由群体组成,同时具有领军人物。如长安画派,从早期的赵望云、石鲁,再到他们的学生,都是以表现黄土高原那种苍茫厚重的景象为主,形成了大西北特有的雄浑、古健的艺术风貌。 对此,王来文告诉记者, “在历史上,或者在当下,没有一个群体,就无法形成一个画派。而这个群体在创作的主张、理念、艺术趣味,乃至风格和技法等方面也具有趋同性,同时这种趋同性也需要持续相当一段时间。” “晋京”亮相只是第一步 “这个群体是否成熟, ‘闽派’领军人物能否被业内广泛认同还有待时间考证,但可以肯定地说,此次展览让不少人对‘闽派’的特色艺术有了一个新的认识。”王来文说,在本次参展的各个画种里,漆画占了比较大的分量,设立了一个单独展厅进行集中展示,这就是福建美术特色之一,也是“闽派”的特色。 针对“闽派”美术特色种类漆画,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刘曦林这样告诉记者, “如果说‘闽派’这个概念成立的话,可能是以福建的漆画来打头!”他坦言,就当代美术水平而言,福建与北京、上海、浙江、广东等一些美术强省还存在着一些差距,处于第二梯队向第一梯队迈进的过程当中。但他认为这个过程是可以完成的,此次展览已向大家显示出“闽派”所具有的综合实力, “闽派”是“在这个档次上的”。 当记者向王来文转述刘曦林的此番评价时,他认为此评价十分中肯。王来文表示,漆画是“闽派”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保持特色,并不断强化,同时“闽派”中的国画、油画、水粉、雕塑等也都要保持不断的探索前进。 记者曾在网上看到这样一段对于“闽派”国画家的描述:这个群体在姿态上是“低调”的,但是他们的学术目标却是“高迈”的。他们苦苦探索,试图找出一种清晰的、符合八闽山水特质的笔墨语言,为形成具有鲜明风格的“闽派”风格甘作“吃螃蟹的人”。 不论是漆画、国画,还是油画、水粉、雕塑。一个流派的形成牵涉到人文、地域、历史等诸多因素的积淀与传承,要得到社会的公认极为不易。而就目前而言,福建省美术创作无论在学术理念上还是材质运用的探索上都有突破,逐步形成了以“智、仁、秀、灵、雅”为特色的独特风格。 “‘晋京’展是福建美术界在新时期迈出的坚实脚步,是一个新的开始。今后,我们仍将继续开展以推人才、出作品为核心宗旨的美术活动,加强国内外的学术交流,让我们“闽派”的风格更加凸显。相信通过这次‘晋京’展,福建的美术同仁们将以更加自信的胸怀和开放的理念,共同走向国内美术界前沿。”王来文充满希望地说。...

【年份】2014

【期号】第9期

【全文挂接】 读秀挂接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