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香林 客家君子 赤子心
-
作者:暂无
来源:侨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1955年罗香林出席阳明山会议,与蒋介石握手。
本版撰文:雷辉 范承刚
以史学为终身职志
罗香林初入清华学的是经济,几个月后转入历史系,立志以史学为终身职志,此生之愿,在于“中华文化的发扬,民族道德的流传”
“读书贵为国家谋学术独立,不有创获,胡以立世,吾儿其自奋发!”父亲这番
-
宋元汀州经济社会发展与变迁
-
作者:靳阳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学 北宋时期 客家文化 畲民汉化
-
描述:,依然以闽北为主。在这样一个长期的大范围的活动中,生活在以汀州为中心的闽粤赣地区的各个族群相互之间增进了交流和融合,逐渐形成了一个拥有独特文化的新族群。 汀州的社会矛盾激烈,冲突不断。北宋时期,汀州
-
台湾客家山歌的运用分析研究
-
作者:吴川铃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Hakka folk songs “Hakka Tea picking opera” “Group performance of trick”. 撮把戏 三脚采茶戏 客家山歌
-
描述:統樂器,讓人回味無窮,謝其國教學客家樂器費心盡力;製作四十餘年客家文化節目影視傳播的徐雲芳,對客家山歌有著深厚的期許。第六章「結論」,總結本篇論文的研究內容與重點。客家文化的傳揚包括語言、山歌等,不能只靠有興趣者播種,身為客家的每一份子,均有義務挑起傳揚的責任。
-
广东客家娘酒传统酿造工艺研究及主要酒曲微生物的分离和特性
-
作者:陈晓芸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娘酒 传统酿造工艺 酒曲菌种特性
-
描述:制作复合酒曲等方面进行了探讨研究,主要得到以下结果:1)采用正交试验分析,得到娘酒酿造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发酵温度为28℃,酒曲加量为2%,加水量为1.5倍。这为娘酒生产工艺的改进提供了科学依据,对于改变
-
客家鼓文
-
作者:暂无
来源:赣南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赖广昌
客家鼓文,又称鼓子曲。这是一种多以盲人口头说唱的艺术形式,它最早产生于宁都,早年间广泛留传于宁都等周边县市,如广昌、兴国、于都、瑞金、会昌、石城一带,因为具有客家地方浓郁特色,所以很受民间百姓喜爱。
在家乡,每当农闲时节,在晚饭后,一盏温馨的马灯亮起来,把整个晒谷场照得雪白,一位盲人
-
客家鼓文
-
作者:赖广昌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客家鼓文表演
在家乡,每当农闲时节,在晚饭后,一盏温馨的马灯亮起,把个晒谷场照得雪白,一位盲人正襟危坐于中央,四周围着黑压压的人群,一双双眼睛紧盯着盲人手中的渔鼓,企盼着早点开唱。等差不多时间,盲人“咳咳”地清清嗓子,人群中立即出现一阵兴奋的躁动,随即全场寂静下来。只听得“砰扎扎,砰扎砰扎砰”
-
客家端午习俗
-
作者:暂无
来源:三明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连允东
每至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在客家祖地宁化,家家户户都有“挂青”的习俗,即把菖蒲、艾枝分别挂在门框两旁,在显眼的门楣上悬挂葛藤,以保平安。而挂葛藤的习俗始于宁化石壁,说起来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
相传唐朝末年,黄巢举兵造反,中原战事多,搞得民不聊生,纷纷南迁逃命。那逃命迁移的滋
-
客家宴席的“五美”
-
作者:暂无
来源:赣南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赖广昌
客家人宴席上的饮食非常讲究实用性的审美。材料取自天然,烹制时色、香、味、形俱佳,用膳时讲究趣味与气氛的和谐与融洽,在不经意间体现了客家饮食的“色美、味美、形美、器美、趣美”。
色美。既指原料自然美质的本色,又指各种原料的相互搭配。如宴席饮食中的甜酸萝卜丝,红白相间的胡萝卜与白萝卜,
-
客家骄子成中国葡萄酒之父
-
作者:暂无
来源:广州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张弼士像。
西樵陈启沅纪念馆。
冯如制造的飞机,打破了西方的航空封锁。他也被美国人称为“东方莱特”。
冯如像。
容闳像。
辛亥革命初兴 张弼士即鼓励儿子加入同盟会 随后又助革命人37万两白银
【人物简介】
张弼士(1841年~1916年),广东潮州府大埔县人(现属梅州市大埔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