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报纸>广州日报>  客家骄子成中国葡萄酒之父

客家骄子成中国葡萄酒之父

作者: 出版日期:暂无 点击数:42

【地址】 地址1 地址2

【版次】AII8:百年辛亥纪念特辑 辛亥前后广东名人

【入库时间】20111110

【全文挂接】

【全文】

张弼士像。

西樵陈启沅纪念馆。

冯如制造的飞机,打破了西方的航空封锁。他也被美国人称为“东方莱特”。

冯如像。

容闳像。

辛亥革命初兴 张弼士即鼓励儿子加入同盟会 随后又助革命人37万两白银

【人物简介】

张弼士(1841年~1916年),广东潮州府大埔县人(现属梅州市大埔县)。于光绪21年在烟台种植葡萄,后成为张裕葡萄酒创始人。本为盛宣怀招商引资而成为商家。他当时号称“南洋首富”,资产高达8000万两白银,而那时的清朝国库年收入才7000万两。被美国人称作中国的“洛克菲勒”。

文/图:记者叶仕欣 

通讯员丘佳纳

有人说,“张裕”是一座“文化金矿”。100多年过去了,他和他亲手缔造的世界品牌给世人留下了无穷的精神财富。

1912年,孙中山先生到“张裕”参观时挥毫写下了“品重醴泉”四个大字;1954年,周恩来总理用张裕金奖白兰地在日内瓦会议期间宴请与会代表;1992年张裕公司成立百年庆典,江泽民同志写下佳句。

客家围龙屋气势不输乔家大院

当我们今天陶醉在金奖白兰地、解百纳干红等世界名葡萄酒的醇厚芳香时,我们不应忘却一个人——张弼士:一位出生在广东大埔的客家骄子,被海内外人士誉为近代著名爱国侨领、振兴中华实业先驱和“中国葡萄酒之父”的传奇人物。

有人说,“张裕”是一座“文化金矿”。100多年过去了,他和他亲手缔造的世界品牌给世人留下了无穷的精神财富。1912年,孙中山先生到“张裕”参观时挥毫写下了“品重醴泉”四个大字;1954年,周恩来总理用张裕金奖白兰地在日内瓦会议期间宴请与会代表,被称为“金奖白兰地外交”;1992年张裕公司成立百年庆典,江泽民同志亲临视察并写下“沧浪欲有诗味,酝酿才能芬芳”的佳句。

昨日,记者驱车来到位于大埔县西河镇的张弼士故居光禄第。这是一座建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历经百年风雨而保存完好的大型客家围龙屋,其飞檐斗拱、雕梁画栋的建筑气派不亚于山西“乔家大院”。院门前至今仍保留着当年清政府御赐“乐善好施”,“急公好义”牌坊,正门上的“光禄第”匾额为李鸿章手书。

秘助37万两白银支持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初兴,张弼士即鼓励儿子张秩捃加入同盟会。当革命党人在海外秘密活动时,张弼士便指示其南洋企业秘密援助,并通过胡汉民暗助孙中山30万两白银。辛亥革命爆发后,张弼士又向孙中山捐赠一笔巨款,后来他还给福建民军捐赠白银7万两,1904年又为东海海防捐筹巨款。

1900年黄河决口成灾,他深为同胞遭难而忧虑,发起募银百万余两赈灾,清廷赐建“乐善好施”牌坊。

张弼士在海外弘扬中华文明更是不遗余力,在新加坡等地,他创办了中华学校和应新华文学校,又专门设置福利基金为外出学子辅助学费。在他的带动下,新加坡、马来西亚两地相继兴办了8所华文学校。

奇才开创纺织业先河

——西樵人陈启沅

文/记者李传智、李文慧 

通讯员陈飞舞

图/记者何波

虽然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纺织业曾一度受到国外冲击,却也在当时遇上了一位“贵人”。1872年,在国外经商致富的陈启沅放弃安享富裕的生活,怀着一颗“还哺祖国”的心回国创办了中国第一间民族资本经营的机器缫丝厂——继昌隆缫丝厂,作为中国最早使用机器的民族资本工业,开创了民族工业的先河。

放弃富裕生活回国开工业先河

1834年,陈启沅出生在当时广东省南海县简村乡百豫坊,一个清贫的“半农半儒”家庭。1854年,陈启沅被迫随兄赴安南(今越南)打工谋生,十多年后达到暴富。

鸦片战争之后,广东土丝的发展和对外输出已达到了高峰,但由于“品质不纯、货样不符、粗细不匀、价格高昂”,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并受到洋纱洋布涌入的冲击。这种局面深深刺激着后来在国外经商致富的陈启沅。1872年,他毅然卖掉了国外的房子,放弃了富裕的生活回到家乡。

次年,陈启沅利用蒸汽缫丝技术,自行设计了缫丝机器,并在家乡创办了继昌隆机器缫丝厂,成为中国第一家民族资本经营的机器缫丝厂,并培养了中国最早的一批近代产业工人。因而大大促进了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初国内种桑养蚕业。

为帮助家乡人民掌握科学的种桑养蚕和缫丝技术,陈启沅依据“数十年中亲手考究得来”的蚕桑、缫丝知识,编写了一本实用易懂的《蚕桑谱》印发给家乡人民。自继昌隆缫丝厂问世以后,广东的厂丝出口就从无到有,逐年增多,补救了土丝出口年年退缩的局面,从而成为全省出口价值最大的商品。“广纱甲天下”的美誉由此开始。

工业先驱还是微雕大师数学家

现为广州市人大代表的陈安薇是陈启沅的第五代后人。据其透露,陈启沅眼力很好,还精通微雕。当年,陈启沅还曾通过微雕在一把扇子上雕刻了《康熙字典》。另外,他在算术尤其是心算方面,也有造诣,并写了一本书叫做《启沅心算》。小的时候,陈安薇听前辈讲,陈启沅是个爱好极为广泛的人,而且聪明到“别人说一,他就能想到二”。

令陈安薇印象最深刻的还是陈启沅的爱国精神。陈安薇希望,当地政府和部门可以借助陈启沅的创新、爱国精神,宣传当地文化尤其是纺织业的发展,让更多人了解陈启沅,也了解西樵,发展西樵。

“咸丰潮人”也爱自拍

——“晚清牛顿”邹伯奇

文/邓柱峰

1840年代,鸦片战争将古老的中国卷入全球化序列,然而,越秀山上得学海堂却显得幽清、肃穆。在这个由两广总督阮元创建于1824年的广东最高学府内,八大学长(相当于系主任)之一的邹伯奇正向他的学生面授数学课程。邹伯奇是个学术严谨的人,对于自己对学生讲的每一句话,他都会以手稿的形式一一记录下来,久而久之也就成为了他生动的教案。

中国照相机之父诞生咸丰年间

话说在咸丰年间,南海的浔峰洲上,或是省城的越秀山上,不时会见到一名身穿长袍的中年人经常手持一个怪异的“木箱”,看到喜欢的人或者景物时,就用“木箱”对准一段时间,然后又心满意足地继续前行。这种行为在160年前的清代,确实让很多人摸不着头脑。这个咸丰年的“潮人”正是邹伯奇,他手中那个“木箱”是他亲手制作的中国第一部相机,名曰:摄影器。邹伯奇也因此被称作“中国照相机之父”。

如今的90后喜欢玩自拍,其实当年的邹伯奇也很喜欢玩自拍,堪称咸丰年间的“潮人”。在广州五层楼里,现在还保存着一件国家一级文物——邹伯奇使用过的玻璃底片,是邹伯奇标准的45度侧面半身自拍像,虽然已经是150年前的物品,但现在拿出来冲洗依旧画面清晰。

“过去不少人都认为邹伯奇的相机是抄袭洋人的‘山寨机’。其实邹伯奇虽然看了很多西方书籍,但他还是很传统的中国学者,所有他接触到的西方理论,他都必定会在中国古籍中找寻依据,用以证明中国古代科技的先进性。”邹氏族人,伯奇纪念室资料员邹锡良表示。

辛亥革命陆军飞机长

——“东方莱特”冯如

文/陈杰

他是“东方莱特”,被誉为“天才的发明家”,他自主创新研制中国人第一架飞机;他立志“航空救国”,被誉为“世界制空权理论”的朴素先声;他是中国航天事业的领航者,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

他就是冯如,出生在侨乡广东恩平一个小村庄,从12岁立志出国谋生求新知开始,到29岁为国捐躯,尽管人生短暂,却依然掩饰不了他伟大而又辉煌的一生。

自制飞机第一人

恩平,广东著名的侨乡,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开拓者,冯如就出生在恩平牛江镇一个叫杏圃村的穷苦地方。据介绍,因为家庭困苦,在四个哥哥相继因病去世后,年幼的他离开故乡跟着舅舅漂洋过海来到了美国旧金山,那年他12岁。

据广州博物馆副研究员、《冯如》一书作者黄庆昌介绍,在美国期间,冯如半工半读,刻苦学习机械制造知识,以至于在5年内就通晓36种机器。黄庆昌称,从1907年开始,冯如将所得1000美元投入飞机的研制,经过半年多的努力,第一架中国人自制的飞机终于面世,标志着中国航空史的开端,冯如也被冠以“中国航天之父”尊荣。 

打破了西方人在航空界的垄断 

冯如的成功惊动了整个美国,美国人甚至用“东方莱特”等赞誉,然而,在西方人垄断的航空界,冯如的成功显得异常艰难。

“莱特兄弟首飞的时候,曾对中国人抱有很大的戒心,要求中国人远离3000米观看”。黄庆昌说,莱特兄弟为了自己的利益,将所有的飞机资料全部束之高阁,而其他的西方国家的飞机研制者在研制资料上也不对外公布,形成了飞机这一高端技术被西方国家的技术垄断的局面。

黄庆昌说,面对飞机设计等资料一片空白,冯如只好通过购买书刊杂志等有关飞机的信息了解飞机的设计等,终于打破了西方人在航空世界上的垄断,以至于西方媒体称,“在航空领域,中国人把白人抛在后面”。

拒绝外国公司高薪回国

“要用毕生的精力为国家研制成飞机。苟无成,毋宁死”。黄庆昌介绍,冯如在来到美国之后,曾希望要用自己的一技之长报效祖国,最初是想制造军舰给自己的祖国,后来发现飞机在国防上更为有力,决定制造千百万架飞机送给祖国驻守在中国的各港口,壮大国防。 

随着冯如名声越来越大,国外的公司也不惜重金聘请他加入,但冯如在报效祖国的念头感召下,毅然拒绝外国公司的邀请,最后带着两架飞机返回祖国,回国后曾参加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军,被任命为陆军飞机长,但在广州燕塘飞行表演中不幸失事殉职,遗体安葬在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

艺术的革命

——岭南画派鼻祖居巢居廉

文/记者代希奎、范玲

近代百年中国画坛,“岭南画派”影响深远,自近代广东兴起,以“岭南三杰”为代表,主张吸取古今中外尤其是西方绘画艺术之长以改造传统国画,使之朝着现代化、民族化、大众化方向发展,而提高审美教育效能,成为继海上画派之后崛起的最成体系、影响最大的一个画派。

“岭南画派”其表现形式是折衷中西,融汇古今;最终目的则是通过艺术美的陶冶以“改造国魂”。“岭南三杰”之一的高剑父曾一再对他的学生谆谆嘱咐:“我的所谓艺术革命,系外艺术与人生观点上作起,并不是从艺术方法上作起。”高剑父师从居廉,因此,“岭南画派”的出现就不得不提到“二居”——居巢居廉。

“二居”艺术创作与东莞可园

居巢和居廉兄弟,二人在艺术历程、绘画风格上颇为相近,在中国美术史上并称“二居”,其流派又称为“居派”、“隔山派”。

居巢居廉都是广东番禺人,祖籍江苏宝应,其先世任官岭南,遂定居番禺。居巢自幼受到良好教育,有较全面的艺术素养。他们所创立的撞水、撞粉的花鸟画技法影响了岭南画坛近一个世纪。

东莞可园博物馆办公室副主任邓颖芝说,“二居”的艺术创作和可园有着密切联系。可园为东莞博厦人张敬修所建,张敬修青年时投笔从戎,因军功曾官至任广西按察使,“二居”与张敬修渊源颇深,居巢是张敬修的幕僚,居廉后经引荐也跟随张敬修。

1847年前后,居巢、居廉随张敬修游广西。1856年,张敬修回东莞养伤,居巢、居廉随其回到家乡,他们在可园及道生园中居住长达10余年,直到张敬修去世。可园与周围乡野景色浑然融为整体,给予居巢和居廉源源不断的绘画素材与创作灵感。二人在可园期间的创作也进入鼎盛期。可园也因此成为“岭南画派”策源地之一。

奔走呼号促幼童留美

——“西学东渐”第一人容闳

文/图:记者陈治家

通讯员杨毅

如今出国留学越来越普遍,海归也广泛出现在各个领域。中国留学教育蓬勃发展与一个叫容闳的人密不可分。“容闳被誉为‘中国留学生之父’是当之无愧的,容闳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近日,珠海容闳与留美幼童研究会秘书长杨毅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首位拿到西方学位的东方人

1847年,容闳和同伴黄宽、黄胜在美国牧师布朗的带领下来到美国,入读马萨诸塞州的孟松学校。1854年容闳获得耶鲁大学文学学士学位,成为史上第一个正式接受西式教育并拿到学位的东方人,比日本整整早了八年。毕业后的容闳怀揣“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之志,手书孟子“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的座右铭,回到阔别七年、业已风雨飘摇的祖国。

爱国拒绝资助报考耶鲁

纵观容闳的一生,最让人动容的是他炽热的爱国情怀。容闳的好友特韦契耳牧师,1878年就曾颂扬容闳具有“对祖国最强烈的爱国愿望———因为他从头到脚身上每一根神经纤维都是爱国的。”

杨毅介绍,在美国,三个年轻人的学费,主要依靠教会人士的捐助,而捐助的条件是日后为教会服务。1849年,容闳从孟松学校高中毕业,他面临着选择——要么接受基督教慈善会的资助承诺毕业后担任传教士,要么放弃资助按照自己的愿望考耶鲁大学。因为一颗爱国赤子之心,他选择了后者。容闳认为中国那里最需要的不是传教士。

奔走呼号促幼童留美

毕业后,容闳为中国官派留学生而四处奔走。1868年,容闳向丁日昌提交“条陈四则”,认为“政府宜选派颖秀青年,送之出洋留学,以为国家储才”。1870年,经丁日昌提议,曾国藩、李鸿章采纳了容闳的留学计划,联衔奏请政府“选派聪颖弟子,送赴泰西各国书院学习军政、船政、步算、制造诸学”,以图自强。1871年,清政府批准奏折,并委派容闳在上海筹划幼童出洋肄业局,主持挑选出洋幼童。

在他的努力下,从1872年起,一群身穿缎袍,拖着长辫的幼童开始远涉重洋,1872年~1875年清政府先后三次共派120名幼童赴美留学,不到9年有50余人进入大学,其中就读耶鲁的就有20多人,他们中有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中华民国首任内阁总理唐绍仪、第一代矿冶专家吴仰曾、清华学校第一任校长唐国安等。

杨毅说,无论是对于中国,还是西方世界,容闳为中西文化的交融作出的贡献影响深远,他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轶事:虎门布防御敌

精于数学的邹伯奇并不是天天蹲坐在学海堂里讲课,而是学以致用,将数学应用到生活实际中,尤其热爱制造天文、地理的测绘仪器,并且喜欢在课余时间带着自己的学生走出去,观测天文,绘画地图。

19世纪50年代初,第二次鸦片战争来临之前,邹伯奇带领他的学生时常行走于广佛两地,甚至到虎门实地考察。原来受两广政府之命,他需要绘画一批广东各地的标准地图,特别是珠江口地图,以助朝廷军队更合理地布防炮台。除此,邹伯奇还成功画出我国第一张有经纬线的中国地图,还画出了广东地图、南海县地图、广州城地图、南海各司(相当于镇)地图甚至他所在的浔冈洲(金沙洲)地图,为我省留下大批有价值的古代标准地图。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