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端午习俗
【版次】第B3版 ( 季 风)
【入库时间】20110825
【全文挂接】
【全文】
●连允东
每至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在客家祖地宁化,家家户户都有“挂青”的习俗,即把菖蒲、艾枝分别挂在门框两旁,在显眼的门楣上悬挂葛藤,以保平安。而挂葛藤的习俗始于宁化石壁,说起来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
相传唐朝末年,黄巢举兵造反,中原战事多,搞得民不聊生,纷纷南迁逃命。那逃命迁移的滋味可想而知,后面是烽火追兵迫得紧,前面是道路坎坷无觅处,无论碰上官兵还是匪兵,都要遭抢杀一通,妻离子散,哭天喊地,真是惨不忍睹。
黄巢起义军进入福建后,有一天,路上遇到一逃难的妇女,那妇女身上背了一个大孩子,手里倒牵了个小孩童,大的压得她弓身弯腰,气喘嘘嘘,小的拖得她步履蹒跚,时时跌倒,落在逃难者的后边。黄巢见此好生奇怪,问道“汝牵小而背大,何也?”妇人回答道:“听说黄巢造反,到处杀人。大孩子是我侄儿,他父母已在战乱中身亡,不敢怠慢,唯恐闪失,断了香火,所以背着。小的是我亲生子,虽然小一点,为了保侄儿,也顾不了许多。”妇人一番话语,义薄云天。黄巢听后深受感动,为使他们不受自己的兵马无辜杀戮,便告诉妇人回家采葛藤挂在门口,就可以保平安,不要外逃。随即下令军中:凡看见挂有葛藤者,不准有犯。妇人知道问话者是黄巢,追上了逃难的亲友,也叫他们停下来,她便赶回村里发动大家割葛藤挂在村口,果真一村人平安无事。事后,村里为纪念这位妇女胆识过人,高风亮节,每到五月初五家家户户门口挂葛藤,并将村名改为“葛藤坑”。此村今叫南田村,距石壁村约5000米。挂葛藤保平安的故事传开之后,就相习成俗,并流传到闽西、广东以及海外客家地区。
由动人的“挂葛藤”故事及一些史料可知:黄巢起义确曾造成客家先民流迁,即客家先民第二次大规模南迁,葛藤坑(今南田村)属宁化石壁,系客家先民第二次南迁的宿归。我想,客家祖地的形成为什么不会在别的什么地方,而是在宁化石壁这样一个小村庄呢?除了取决于当时石壁在水陆交通均有“方便”与“要冲”的交通优势,境内具有一马平川、森林茂盛、地势平坦、土质肥沃的地貌与资源优势以及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的气候条件外,与“挂葛藤”创造了平安、宁静的环境有重要联系。由于战乱兵扰而南迁的中原移民,饱受动荡不安与长途迁移之苦后,急于找到一块可供喘息安居之地,以求重建家园,重振家业。石壁“葛藤坑”的客家先民于其门首悬挂葛藤,创造了避战乱、保平安的安全条件。正因为当时石壁具有这一优势,又位于闽西边境,朝廷鞭长莫及,是当时兵祸未及之地。因有挂葛藤为记,黄巢队伍未入侵扰,客观上造就了宁化石壁,使之成为“世外桃园”、“避难的宁静乐土”,正符合南迁移民寻求避难乐土的愿望,从而吸引了大批的中原移民来到石壁安居。据史料记载,在那个时期,宁化的人口迅速增加。唐朝天宝元年(742年)宁化只有5000余人,到了客家先人大批迁入一段时间后的南宋宝佑年间(1253-1259年),全县人口猛增至11万之多,形成了客家民系。据罗香林《客家源流考》记载:“后人遂称其地曰葛藤坑,今日各地客家,其先人皆葛藤坑居民。”宁化石壁成了客家祖地,可见,挂葛藤为客家祖地的形成立下汗马功劳。
由是看来,端午节挂葛藤不仅仅是一种习俗,还有其深远的客家历史的文化蕴意,折射出重道义的客家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