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域认同与族群分类——1640~1940年韩江流域民众“客
-
作者:陈春声
来源:首届中国近代社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
描述:为注意的一个汉族里的支派。
-
梅州文史 第17辑 客家文化研究与梅州名人故居
-
作者:陈定开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图书
-
描述:梅州文史 第17辑 客家文化研究与梅州名人故居
-
苏区教育与区域社会:以闽西苏区为例(1928—1934)
-
作者:袁年兴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共产主义教育 客家文化 革命教育 闽西革命根据地
-
描述:。所以,土地革命时期发生在闽西地区的那场轰轰烈烈的教育革命活动,其实质就是它所承载的外来文化与闽西传统文化之间互相冲撞与互相融合的过程。 闽西地区是客家人的发源地和聚居地,客家先民在长期辗转、耕植的历史中形成了独特的客家文化。在1928—1934年间的闽西苏区教育,作为一项革命内容,它抛弃了传统客家文化的教育模式以及五四运动后教育知识分子的气息,在古老的闽西大地上,仿照苏俄的教育模式,全面实施共产主义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展开大规模的共产主义教育的革命活动。其间,土地革命时期闽西苏区教育面临着两种文化类型的冲撞与融合:一是它本身所承载的以阶级斗争观为核心、服务于当时革命战争需要的共产主义文化;另一是以儒家思想、宗族观念为核心的传统客家文化。这两者属于两种完全不同质的文化类型。对于古老的闽西社会而言,前者纯粹属于天外来物。 在土地革命前期,闽西苏区教育由于严重地忽视了传统文化对人们心理的约束作用,在过于依赖政权的同时也忽视了教育本身的规律与意义,所以从一开始起苏区教育便陷入了被动的局面里,各项教育工作举步艰难。同时,教育工作的困境也给当时的苏维埃的经济建设和政权建设带来很大的困难。闽西苏区教育所遭到的最为明显的挫折是从它的“强迫教育”开始的。早在1930年,闽西苏维埃政府就确立了“强迫教育”的方针政策,然而,“结果事与愿违,越强迫群众越反感,反而入学人数减少,使普及教育工作遭受挫折。”其实,当时学校教育所面临的困境,仅是苏区教育矛盾中的冰山一角,社会意识形态的全面改造在前期的教育工作更是困难重重。1928至1931年间的闽西苏区的教育,在两种文化的激烈交锋中处于低迷的状态。探究其因,关键在于忽视了教育所面对的文化现实;同时对于政权的过于依赖,无疑也会造成对教育规律的忽视。 在反向认同的过程中,闽西苏区教育首次面对了当时的文化现实,注意到了教育的自身规律和“紧密联系实际”等特点,在具体的各项工作中利用和改造了一些传统的文化因子,进一步强化了共产主义的文化理念,科学、有效地引导了人们文化心理的转型,闽西苏区教育进入了迅速的时期。这一切为社会的整体转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后期的过程中,苏区教育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角色,充分地汲取了传统文化的精华,利用山歌、三字经、四字经等传统文化的传播形式进行共产主义思想的深化教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这个过程中,闽西客家人的“勤劳”、“勇敢”、“崇尚忠义”、“团结进取”等精神都得到了充分的改造与利用,并融入了苏区文化的特质当中。在此基础上,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渗透得到了长足进展,封闭的客家山民开始用自己朴素的思维和语言接受了“共产主义”这位天外来客。 苏区教育作为无产阶级文化的载体和传播手段,一旦融入闽西社会的传统文化之中,便承担起了深化和改造文化心理的社会责任。尽管苏区的教育一直在土地与政权的庇护下展开进行的,但是它在与传统文化的互相冲撞中,经历过了自我磨合的过程,从而形成了一套适合现实文化土壤的教育体制。教育体制的形成与成熟,进一步巩固了苏区文化的主流地位,并对当时的社会心理和文化结构的变迁形成了重要的影响。尽管1934年10月红军主力北上以后,由这场革命主导的苏区社会却永远无法回到以往的历史轨道上了。阶级意识的纵向冲击,国家、民主等意识观念的无限延伸,这种种的一切,愈益清晰地向人们展示着这场教育革命的一些顽强性的结构特征。 在文章的结论部分,笔者从苏区教育与区域文化、苏区教育与苏维埃政权以及苏区教育与革命战争等三个方面分析了教育与社会的内在互动规律,重点探讨了教育与社会的矛盾以及教育在矛盾的旋涡中的种种行为,总结出教育在社会变迁中的经验与教训,以期对当今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有所启示和借鉴。
-
文化互动与边际写作
-
作者:张源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林海音 多元互动 “家本位”意识 女性认同 边际写作
-
描述:创作中的审美转换。
第一章,多元交融的文化乳汁。本章以“文学溯源”的形式,剖析了林海音在复杂的生活履历中对诸种文化因子的接受过程,即闽客移民血统的文化传承、新旧时代转型中的京城视野
-
臺灣三官大帝信仰-以桃園地區為中心(1683~1945)
-
作者:田金昌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桃園 族群關係 拓墾 信仰 客家 三官大帝
-
描述:研究範疇,對研究區內三官大帝廟宇興起及發展因素,著重於整體性及長期性變化的觀察。從自然環境、祖籍群分布、人口結構、土地拓墾、宗教活動等等問題入手,探討桃園縣境內三官大帝信仰之時空背景與形成因素。一方面希望釐清寺廟與族群間的互動關係,另一方面也藉此呈現出信仰的區域特色。漢人入墾桃園後,在拓墾初期因受傳統農業影響,對自然環境的變化非常敏感。天、地、水三者攸關人民的生計與作物栽植,而三官大帝正是其主管神明,因此成為此時期建廟主祀神明的最佳選擇。當社會逐漸進入穩定時期,則因區域內平埔族招徠漢佃抽收「番大租」,在養贍埔地耕墾的客家人,建廟時雖想選擇「三山國王」為主祀神明。卻因這種兼具「制番」功能的神祇,容易破壞主、佃間的和諧;所以選擇彼此都能接受的三官大帝做為主祀神明,達到族群合諧目的。而道光後期至清末,研究區域內大量興建三官大帝廟宇。主要係因在臺北盆地械鬥失敗的客家人,當被迫遷移至本區後,因新的生存環境產生新的關係,進而對族群關係進行反思。放棄具有強烈族群意識的三山國王廟,改奉三官大帝為新建廟宇主祀神明,再同祀「三山國王」、「義民爺」、「開漳聖王」等神明。如此,除能普及敬神思想外,更能擴大祭祀圈範圍,促進族群融合。從研究中發現,桃園地區的三官大帝信仰,除反應出敬天安命的宗教心理外,更具有緩和各族群間戾氣的功用。
-
總統施政評價的影響因素探討 -一個貫時性與橫斷性共同資料的
-
作者:白瑋華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貫時性與橫斷性共同資料分析 總統施政評價
-
描述:我們更全盤瞭解施政評價影響因素的架構。最後,研究發現,時間、經濟環境、事件、政黨認同與省籍皆是總統施政評價評價的影響因素:1.隨著時間的流逝,總統施政評價有衰退的趨勢。2.在好的經濟環境時,總統施政評
-
福建省森林旅游资源开发战略研究
-
作者:余美珠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森林旅游 评价体系 资源开发 福建省
-
描述: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为依据,对森林旅游资源进行分类,并构建了森林旅游资源开发的评价体系:详细分析了福建省森林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并对福建省森林旅游资源进行评价和市场分析;阐述了福建省森林旅游资源开发的意义、条件、指导思想及原则,并将福建省森林旅游分为5个功能区,即闽南滨海商贸文化森林旅游区、闽北森林生态文化森林旅游区、闽中商务历史文化森林旅游区、闽东山海畲乡文化森林旅游区、闽西客家红色文化森林旅游区;对福建省森林旅游资源进行分类开发,分析了不同类型森林旅游区的特点、功能定位和产品开发的差异,海滨森林旅游区可开发成为以海滨海岛休闲度假为主要功能的森林旅游区;山野森林旅游区可开发成为以山地森林...
-
我国区域旅游合作的理论与实践探析
-
作者:闫兴亚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区域旅游合作 科学发展观 区域一体化 闽粤赣边 客家区域
-
描述:作以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为界标。1978年到1992年止为我国区域旅游合作的初步发展阶段,学术界对其成果进行了多方面的总结和探索;1992年后至今为我国区域旅游合作走向成熟阶段,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区域旅游合作取得丰硕成果,此阶段在理论上的研究也走向了深入,但没有形成理论体系。本文以不平衡发展理论、科学发展观、合作理论、系统论为基础,对区域旅游合作的概念、类型、条件、主体、内容、原则及我国区域旅游合作的对策等进行了初步的探索,试图建立区域旅游合作的理论体系。为了验证此理论体系对现实的指导意义,以构建闽粤赣边客家区域旅游合作为案例,进行实证分析。我国的区域旅游合作发展迅猛,建立区域旅游合作的理论体系既重要又迫切。区域旅游合作的理论体系研究,对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
-
重庆市新生儿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基因突变型研究
-
作者:王付丽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新生儿 葡萄糖 6 磷酸脱氢酶缺乏症 基因突变型分析
-
描述:码区长1548bp,编码515个氨基酸。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对G-6PD变异型鉴定标准,即酶的活性、电泳速度、底物的米氏常数和NADP的亲和力、指纹分析等指标,已发现了400多种生化变异型。其中有20多种能发生溶血。正常的G-6PD生化型为B型,非洲人群中有一种酶活性降低的变异型-A。在我国迄今至少已发现G-6PD香港型、广东型、客家型、苗族白沙型和台湾型等40多种B型G-6-PD变异型。已发现G6PD基因突变型126种,除5种为缺失外,其余均为点突变。中国人有15种突变类型,它们是:G1388A、G1376T、A95G、C1311T、G392T、C1024T、C592T、C1004T、A493G、G487A、C1360T、A835T、G1381A、G1387T、G871A。G6PD生化变异型与基因突变型之间无...
-
花蓮縣新社部落噶瑪蘭人之人體測量學與膚紋學研究
-
作者:賴俊宏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膚紋學 人體測量學
-
描述: joining方法來繪製親緣關係樹。研究結論如下 1.台灣住民體質上的聚類關係離華南地區較近,和華北地區較遠,且中國北部族群間的差異很大。 2.台灣住民可分為三種群聚,分別是台灣原住民主體群、非原住民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