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梦里客家”唱响千年客家情
-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晚会现场
●本报记者李少凤秦秋霖郑炜梅侯慧妮
昨夜,梅城灯光璀璨、热情如火,欢乐喜庆的气氛飘荡在客都梅州的上空。首届客家文化艺术节主题晚会《梦里客家》在宏伟的梅县曾宪梓体育场隆重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的客家乡亲相聚一堂,共享华丽完美的视听盛宴
-
了解客家文学的一扇窗口
-
作者:罗青山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客家文学是中国地域文学的一朵奇葩,在中国文学的百花园中应该有一席之地。然而,由于梅州地处边远山区,文学园地较少,梅州作家尤其是本土作家的作品大都散见于全国各地的报刊、网络,如繁星点点,遍布天宇,难以展现其整体实力,形成集群效应,因而不能对梅州客家文学作出准确的定位和客观的评价。于是,便萌生了一个想法
-
客家高僧慈航法师的传奇人生
-
作者:暂无
来源:三明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宁江炳
慈航于光绪乙末年(公元1895―1954年)八月初七出身于耕读世家,建宁县溪口镇艾阳村人。据建宁《艾氏族谱》载:南宋末年,元兵侵犯凉州,艾姓兄弟自甘肃天水逃难至建宁西图际定居。建宁艾氏奉艾淑南为始祖,后西图际改称艾阳村。父亲艾炳元是清末国子监生,母亲谢氏系出当地名门。艾炳元给婴
-
客家凉帽绝活尚在前景堪忧
-
作者:梁婷
来源:深圳特区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若在上个世纪50年代走进布吉甘坑村,你一定会被眼前的景观所倾倒——一家老小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初入学堂的孩子,无不秉着一手制作客家凉帽的手艺。从乾隆年代开始的200多年间,凉帽手艺的传承就如同村后的那片单竹林一样连绵不断、枝繁叶茂;就如同当地流传的一首客家山歌所唱:“围屋方方呀凉帽圆,哥想阿妹呀心似煎…
-
梅州着力打造客家文化旅游特色区
-
作者:胡亚柱 柯鸿海
来源:南方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秋日的梅州,晴空万里,生机勃勃。
走马梅州,无论城市还是乡村,都让人感受到世界客都悄然在变!城市如同大公园,乡村恍若桃花源;城乡处处告别脏乱差,干部群众共创整洁美;特别是老城历史文化街区的维修保护,到新建街区、楼宇、场馆和各种标志性建筑,公共服务设施,展现出独特的客家风韵,在城市风貌趋于千
-
新老客家相融惠州 冬至飘起四海味
-
作者:暂无
来源:东江时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萝卜粄成为惠州市民过冬至不可少的一道小吃。
“外婆做的饺子真好吃!” 本版图片 《东江时报》记者王晓男 姚木森 朱金赞 周楠 摄
今日是冬至,作为新老客家相融的惠州,冬至深受大家重视。今年冬至恰逢周末,不少家庭或企业通过包汤圆、包饺子、做萝卜粄、吃艾角等方式快乐过节。
做萝卜粄
家家萝卜粄飘香才
-
“梦里客家”梅州比想象中还要美
-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印青为读者题字送祝福
印青接受本报记者专访
●本报记者 郑炜梅 高讯 特约记者 宋健军
《走进新时代》、《西部放歌》、《天路》、《天空》、《江山》、《望月》、《芦花》等一首首脍炙人口的歌曲,以及那首唱遍梅州市内外的《梦里客家》,全都出自德艺双馨的中国著名作曲家印青。近日,印青老
-
蕉妹儿客家山歌唱出流行味具有时尚元素的客语歌曲在我市乐坛独
-
作者:暂无
来源:惠州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赖春晓(左一)、谢晓燕(左二)、曾冰华(左三)唱起了山歌。 本组图片 本报记者魏云鹤 摄
三人正在研究曲谱。
在我市有一支名为“蕉妹儿”的音乐组合,她们以青春靓丽的形象出现在观众面前,多次参加大型演出活动。凭借演唱具有时尚元素的客语歌曲在我市乐坛独树一帜,并频频获奖。近日,
-
客家与客家精神散论
-
作者:暂无
来源:赣南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图为位于赣州市龟角尾公园内的客家先民南迁纪念鼎和纪念坛。
(图片由客家图片网提供)
■作者简介:
罗勇,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系,现任赣南师范学院客家研究院院长,教授,专门史硕士点领衔导师,江西省高等学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江西省高校教学名师;兼任(香港)国际客家学会理事,中国社会学会理事,
-
独具风味的赣南客家美食
-
作者:暂无
来源:赣南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作者简介:
杨遵贤,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江西作家协会、赣南客家联谊会会员。在全国各地报刊发表各类文学作品计400万字。
多年从事客家文化研究,发表了《崇尚教育,赣南客家传统的文化观》《赣南古代的旅游文化》《形式各样的赣南民居》《从谱牒看客家先民的迁徙轨迹》等论文百余篇。
赣南客家饮食具有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