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10347)
报纸(6267)
图书(1709)
学位论文(1253)
视频(467)
会议论文(349)
图片(44)
人物(6)
按栏目分组
期刊 (10347)
报纸 (6267)
图书 (1709)
学位论文 (1253)
视频 (467)
会议论文 (349)
图片 (44)
人物 (6)
按年份分组
2015(482)
2014(12561)
2013(1280)
2012(1313)
2011(1291)
2010(1114)
2008(570)
2007(363)
2006(181)
按来源分组
其它(2463)
客家研究辑刊(601)
农业考古(82)
方言(47)
中国语文(17)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6)
语文研究(7)
台湾日本语文学报(3)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
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
客家围龙屋与内蒙古窑居建筑文化内涵比较研究
作者:张学飞  来源:第八届海峡两岸传统民居理论(青年)学术会议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描述:具有深度的文化内涵和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本文通过对南北两种民居建筑文化内涵的比较,提出民居的文化传承应该注重保护和利用,将自然与艺术结合,演绎和谐。
赣南采茶戏的唱腔艺术研究
作者:徐凤英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赣南采茶戏  唱腔  三腔一调  伴奏 
描述:本地及外地流传到赣南客家地区的各种民歌、民间舞蹈、民间灯彩、民间戏曲的艺术营养,成为既有客家习俗,又有地域风情的戏曲剧种。它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属于地方戏曲。在戏曲中,戏曲的唱腔是确立戏曲剧种重要的艺术手段。为取得对赣南采茶戏全面、科学、深入的认识,对赣南采茶戏进行唱腔艺术特征方面的研究非常重要。戏曲工作者根据曲牌的来源、风格、弦路、调式、使用情况等,把唱腔分为茶腔、灯腔、路腔和杂调,通常称为“三腔一调”,其曲牌共有三百多首,其中由《送郎调》改编而成的《十送红军》广为传唱。为了保护和发扬流传下来的赣南采茶戏音乐,本文从采茶戏的唱腔及其伴奏两方面论述了赣南采茶戏音乐的唱腔艺术。通过对赣南采茶戏唱腔艺术的探讨研究,挖掘出蕴藏在这一艺术形态上所折射出的审美,文化观念的发展。论文的写作建立在较为严格的田野工作基础...
多媒体教材之声音元素对学习成效影响
作者:辜郁雯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多媒体教材  声音 
描述:將母語應用於多媒體課程設計,與學生在該單元之學習成效與認知負荷的相關性。依據實驗研究統計分析的結果發現如下:1.聽覺媒體物件比例不同的多媒體組合方式在學習成效上有顯著差異。2.客家語解說教材和國語解說
培田古民居建筑装饰语言解读与价值探析
作者:黄琼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培田  建筑装饰  艺术语言  审美价值 
描述:过程中,将形体造型的概括与传神、对比与统一、疏密与虚实变化等审美法则进行综合运用,创造出种种兼众之长而又独具特色的培田古民居建筑装饰艺术造型。在装饰风格上,通过比较培田古民居与徽州建筑的异同之处,指出
宗教与天灾:苗栗卓兰白布帆聚落祭祀活动的探讨
作者:谢富佑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祭祀圈  平安戏  宗教与天灾  天神良福  水福  普渡 
描述:,但最怕好兄弟危害,普渡的概念因而被強化,經由普渡活動,求得人與神、鬼之間的和諧。第六章為結論。 研究發現,白布帆聚落的祭祀活動有以下特點:客家聚落普遍的天神良福底層信仰,具有鄉地緣認同的識別功能
基于消费价值观的广东大学生消费区域差异实证研究
作者:余洪文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价值观  消费价值观  区域消费差异  广东大学生 
描述:以来,广东省经济的飞速发展,居民收入水平不断增加,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广东大学生能从家庭里得到的经济支持也在不断增加,他们的消费能力也大幅提高。同时大学生正处在青年期,其价值观正在形成并逐步稳定,他们的消费价值观体现着当前中国的时代性。因此对广东大学生消费区域差异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有关文献资料的梳理,本文首先对消费价值观作简要的回顾。然后分析了价值观对消费者行为影响的研究现状,以及区域消费差异的研究方法的回顾。 其次通过回顾和分析以往相关文献,根据现有的相关学术成果和大学生消费特征,本文构建了广东大学生消费差异特征量表,包括“消费价值目标”和“消费价值手段”两个方面,其中消费价值目标由“象征性目标”、“体验性目标”、“情感性目标”、“经济性目标”、“功能性目标”等五个维...
义民爷的神格多样性:以苗栗市义民庙为例
作者:刘忆芳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义民爷  义民爷信仰  苗栗  神格 
描述:栗市義民廟所供奉的義塚,同為林爽文事件所犧牲的義民們,也是同一批受到乾隆皇帝冊封「褒忠」的義士,相較於枋寮義民廟,卻少有人研究。且透過對新竹人士的實際訪談中發現,新竹地區的民眾大多認為義民爺與一般正神無異,但相較於苗栗地區的民眾卻認為義民爺是鬼,即使是神,也是神格不高的陰神。同樣為對義民爺的神格認知,卻有著地域性的差別,因此本研究將針對苗栗地區的民眾進行研究,了解民眾心中對義民爺神格的看法究竟為何。根據渡邊欣雄的「神、鬼、祖先」動態變化邏輯看義民爺神格發現,義民爺是橫死的,根據它死時的狀態,義民爺與萬善爺、有應公是屬同性質,但因為義民爺生前具有美德,死後才能被編排到神靈世界的秩序當中,又因為它們有後代子孫以外的眾人所崇祀,因此它的神格便確立了。反觀萬善爺及有應公,它們是橫死,但因為它們生前未具有美德,因此死後無法編排至神靈世界中,就算它們有後代子孫以外的眾人所崇祀,它們與義民爺也是有所區隔。本研究分為兩大部分,首先在問卷方面,透過集群分析將受訪者對義民爺的神格認知及看法加以分群,並根據交叉分析結果,例如「通常去義民廟使用什麼紙錢?」、「義民爺和哪一種神明接近?」等題項,觀察各集群的特性,再加以命名,可將之分為三群:客家烈士群、正神群、鬼魂群。客家烈士群的民眾較傾向於中間立場,對義民爺的神格較不認為是神或鬼,反而是類似黃花崗七十二烈士的烈士們。而正神群的民眾較認為義民爺是與一般正神接近。鬼魂群的民眾則較認為義民爺是類似好兄弟一類的孤魂野鬼。其次,也從實際田野觀察與義民廟有關人士的訪談中發現,民眾一般的祭祀行為以及與義民廟互動的頻率等,例如在焚燒紙錢的行為上,有民眾焚燒好兄弟使用的銀紙給義民爺,有民眾則焚燒神明使用的金紙給義民爺。亦或是在祭拜時間點上,民眾大多早上前往義民廟祭拜,下午則較少人會前去祭拜,原因是民眾有上午拜神,下午拜好兄弟的區分。進一步也觀察義民爺往來的對象發現,鄰近的廟宇會在農曆七月舉辦普渡法會,並到義民廟迎義民爺的牌位前去,原先認為鄰近廟宇是否有將義民爺視為類似城隍爺的角色看待,但民眾對此的看法卻都認為,義民爺純粹以客人的身份被邀請,並非以陰神坐鎮的身份。透過這些題項發現,民眾對義民爺的神格認知產生多樣性。進一步將問卷調查分群結果與民眾實際認知行為做對照發現,民眾對義民爺的神格態度大致分為三群:客家烈士群、正神群、鬼魂群。而民眾實際的祭祀行為及對義民爺的神格認知中,也大致分為幾類:陰神、客家人祖先、好兄弟、烈士。結果呈現一致,由此可知,民眾對義民爺的神格認知的確呈現這幾類。民眾對義民爺的神格看法實為複雜,有些民眾在開始表明義民爺是好兄弟,卻在這些民眾平日的祭祀行為中發現,他們焚燒金紙給義民爺,代表其實他們是將義民爺視為正神一般的祭拜。由此發現,民眾的行為層面與認知層面有落差,因此,義民爺的神格在民眾心中,呈現的是不穩定性的流動,永遠沒有一定的定位,若要對義民爺的神格有深入的了解,必須是長期的觀察。
邓雨贤生平考究和史料更正
作者:邓泰超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邓雨贤  行销沟通 
描述:誇大和不實的錯誤產生,造成社會大眾對鄧雨賢的錯誤認知。鑑於此,本研究從鄧雨賢後代屬的立場切入,提供許多取得不易的第一手資料,進行鄧雨賢生平考究和改編作品的謬誤更正。期望可藉此降低推廣單位與社會大眾溝通過程中的障礙。
清末梅州教育研究(1902—1911)
作者:罗国兵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师资  梅州  学堂  师范  留学生 
描述:将延师办学和博取科举成果作为其生存和发展 的核心来抓。由于各方面力量的共同努力,梅州地区的办学模式日益多样,办学 规模日趋扩大,师资队伍日益庞大,各级各类学堂和私塾遍及梅州城乡山区。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国门被打开之后,在西方政治、经济、文化教育 等方面的强大冲击下,新式教育运动迅速开展并波及全国各地。梅州地区因地处 偏僻山区,受全国新式教育浪潮的影响较其他地区晚,但其发展速度很快。在黄 遵宪、丘逢甲等先贤的倡导下,在海外华侨和留学生的支援下,地方政府与社会 各界大力推广新式教育,兴办、改办、扩建的初级学堂和蒙学堂,分布密度高, 学堂数量庞大,围绕新式教育发展的管理机构迅速成立,促进学堂发展的教育研 究团体不断涌现。这种局面为新式学校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舆论支持和师 资保障,为梅州地区从传统教育模式向近代教育模式的转变提供了稳定的人力和 物力保障。 本文分六部分展开论述。第一章为导言,由概念和研究范围界定、选题来源、 研究现状分析、创新与不足、研究方法五个方面构成。 第二章论述梅州地区的传统教育情况,归纳为官绅兴学、家族办学、教育模 式、科举成绩四个方面。 第三章先简要介绍全国新式教育开展的简况,然后详细探讨梅州地区新式教 育的特色与新式教育师资的构成。 第四章以黄遵宪晚年在家乡梅州兴学为例,从建言规划、师资培训和成人教 育三个方面分析他对梅州新式教育的奉献。 第五章通过对清末梅州地区的教育成就与所面临的困境的剖析,总结梅州地 区在赢得“文化之乡”称号上显示出的三个有利因素,即社会各界一致的办学目 标所带来的学堂教育成绩、强大的新学师资队伍和华侨群体一贯的奉献。
深圳观澜文化产业发展思路与对策
作者:蒋波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观澜文化  文化产业  文化资源  产业化开发 
描述:产业已成为我国下一阶段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加强文化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改革开放三十年,深圳从一个边陲小镇迅速地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自深圳提出“文化立市”的口号以来,无论在政策,还是资金方面,加大了对文化事业及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持和投入,深圳作为珠三角地区东部发展的中心城市,文化产业势必会对整个地区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前景十分可观。随着深圳市把文化产业作为第四大支柱产业,前所未有的黄金期和战略机遇开始显现。深圳宝安区观澜街道素有“文化之乡”的美誉,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既有历史遗留下的堪称“深圳近代民俗文化第一街”的观澜老街,深圳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清朝古雕楼群,反映客家民居村落的贵湖塘老围等历史文化资源,也有观澜湖高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