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1639)
期刊(630)
学位论文(96)
图书(65)
视频(17)
会议论文(17)
人物(6)
按栏目分组
报纸 (1639)
期刊 (630)
学位论文 (96)
图书 (65)
视频 (17)
会议论文 (17)
人物 (6)
按年份分组
2014(869)
2013(363)
2012(318)
2011(317)
2010(225)
2009(107)
2008(132)
1994(1)
1992(1)
1988(3)
按来源分组
梅州日报(536)
其它(147)
客家文博(20)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
(2)
中国食品(1)
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1)
成都:成都地图出版社(1)
雅园出版社(1)
合肥教育学院学报(1)
农村高中客家山歌进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评价
作者:陈杰  期号:第12期 来源:师道(教研)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评价方式  客家山歌  农村高中  进课堂  教学有效性  音乐实践活动  发展性评价  课题研究 
描述:学目标既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教学活动的指南。准确定位教学目标,是上好课的前提。 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评价。客家山歌是一种民间歌谣,它是一种即兴的口头文学,是客家人生活调节的重要部分,它的由来是村民在拓荒、垦植的山间劳动中,把挑担、砍树、撑船劳动时有节奏的呼吸哼出曲调,把与远山或河对岸的人高声交谈变成歌声,并形成了一定音律和节奏的独特音乐。基于此,课堂教学最基本的目标就是要让学生了解客家山歌的起源、发展、历史、传统、音律、特点等知识,不同种类的唱法、唱功等技巧。当然,目标确定要立足增城,增城客家山歌常用的调子有:春牛调、过山拉、打画眉、五句板、莲花板。客家山歌反映了社会的各个方面,许多优雅动听的歌句称得上是艺术珍品。所以在确定目标时要结合本地区学校客家文化背景,学生实际情况而设定,目标定位准确,是乐意学习根本。
萌生与交叠:台湾「抛采茶」之历史景观、表演套式与源流演化探析
作者:蔡欣欣  期号:第170期 来源:民俗曲艺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采茶戏  歌仔戏  车鼓游艺  古剧  口头传统 
描述:统;而因应着台湾「在地」商业市场的需求, 遂强化自身的表演技艺,发展演化为总结「歌舞踏谣」、「抛掷茶篮」与「即 题咏赋歌」的赛弄形式,俨然真有着王国维的「古剧」特色,在「开喝/ 唱题/打采」的表演
西澳客家公会举办四周年纪念活动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澳洲西澳客家公会于2009年6月获得西澳政府批准注册成立,日前该会在柏斯市举办庆祝成立4周年活动,共有171位会员和嘉宾出席,除了聚餐交流外,尚有醒狮团参舞、仁义堂中国功夫、卡拉OK 余兴节目表演,以及全体理事与嘉宾合切四周年庆典蛋糕。据了解,过去的2013年对西澳客家公会可说双喜临门,除了庆祝创会
“长汀大妈”撑起了客家美食产业的支柱
作者:暂无 来源:闽西日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日前,长汀县西门一家美食店,几个“长汀大妈”在做鸡肠面、拌面、薯丸等汀州客家美食。这家美食店7个厨师,全部是40岁以上的客家妇女。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勃兴,长汀饮食服务业解决了大批中年妇女就业,客家妇女吃苦耐劳心灵手巧,“长汀大妈”撑起了客家美食产业的支柱。 记者 傅长盛 摄
新北·连城两岸客家文化交流文艺晚会
作者:暂无 来源:闽西日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6月22日晚,在连城县客家文化公园演艺中心,台湾新北市客属文化协会交流团员与连城冠豸山艺术团成员举行了一场“新北 连城两岸客家文化交流文艺晚会”,传播交流客家文化,增进两地客家乡亲情谊。图为台湾交流团演员表演舞剧《挑担》。通讯员 陈析 邹晓军 摄
清大学生西阳镇调研客家古民居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本报讯 近日,清华大学“梦里客家”调研支队10名大学生来到梅江区西阳镇,开展围龙屋、客家古民居社会调查实践活动。 调研支队先后来到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联芳楼、棣华居、一代中国美术宗师林风眠故居、目前正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大夫第(牛角屋)及鲤溪万山村的承德楼进行实地调研,以期通过对比不同建筑风格的围龙
打好客家品牌弘扬客家文化
作者:陈雪珍  来源:三明日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本报讯 为了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总结和部署客家工作,2月28日上午,我市召开市客联会三届三次理事(扩大)会议,市委常委、统战部长江禄参加会议并讲话。 会议增补了市客联会名誉会长、理事、常务理事、副会长,增聘顾问等,总结2013年市客联会工作,提出2014年工作计划。 江禄在
微博搜罗客家小吃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梅州美食姐 客家地区在清明节前后都有做“清明粄”的习俗。将苎叶、艾叶、鸡矢藤叶、适量粳米、糯米加适量的水,用石臼捣烂、黏合,形成青翠欲滴的粄团,然后把粄团捏成圆形小块,放在蒸笼中蒸熟。香气可口,软而不腻,大人小孩都爱吃,有清热解毒之功用。 @梅州热点搜罗好吃的兴宁搏丸粉,你吃过吗
几代农耕人一本生意经在坑梓读懂客家文化情怀
作者:暂无 来源:深圳侨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建于清道光17年的龙田世居。 本报记者 杨剑锋 通讯员 阮阿萍 文/图 客家人大量迁入深圳,是清康熙30年前后的事。经过近70年的艰苦奋斗,到清乾隆19年即1754年,以坑梓“新乔世居”为代表,第一批大型客家围屋相继建成。近日,记者走访了目前坑梓地区现存的围屋,了解坑梓客家人如何在坪山生根,以及坑
“大粽子”游行闹春耕“古事棚”竞走争上游
作者:黄如飞 黄水林 陈析兴  来源:福建日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分粽子了,酿美酒了。”18日是农历二月十八,上江村热闹非凡。“游大粽”福首(制作大棕的人)小心翼翼地把巡游过的大粽分给村民们。 每年农历二月十五到二月十八,客家聚落连城县北团镇上江村都要举行“游大粽”民俗活动,以特有的客家第一粽酬谢土地,祈祷新福祉,红红火火闹春耕。 上江村的“游大粽”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