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13324)
图书(6397)
报纸(6295)
学位论文(1356)
视频(1160)
人物(489)
会议论文(410)
图片(50)
按栏目分组
期刊 (13324)
图书 (6397)
报纸 (6295)
学位论文 (1356)
视频 (1160)
人物 (489)
会议论文 (410)
图片 (50)
按年份分组
2012(1400)
2011(1401)
2010(1207)
2009(790)
2008(663)
2007(470)
2006(291)
2005(165)
2003(180)
2002(114)
按来源分组
其它(5855)
梅州日报(1782)
闽西日报(876)
赣南日报(350)
南方都市报(317)
惠州日报(273)
侨报(237)
南方日报(235)
广州日报(169)
赣州晚报(144)
妇女拜祭者和被拜祭者:香港的一个客家社区
作者:罗碧诗  期号:第168期 来源:民俗曲艺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  宗族  香港  天后  人类学 
描述:。關門口村因此而形成的凝聚力促進了村落,宗族和家庭宗教活動的保存和傳播。 這些因素都有利於對比長期以來男女宗教活動之間關係的延續和變化,也有利於對比不同本土廣府社區的宗教活動。婦女的宗教活動過去和現在都存在與各種超自然存在拜祭之中,但被排除在對鬼魂的撫慰活動之外,其祖先給這些鬼魂提供保護。除了一些由男性主持的重大活動之外,女性可以拜祭地方神靈:保護地區的天後,村落的保護神,天神,土地公。婦女也參加春秋祖墳的祭祀活動,儘管這些活動由男性支持;已婚的女性可以拜祭宗祠里的宗族和家族祖先。女性去世之後,她們的靈位如男性一樣,被供放於祖先牌位之中,和其他祖先一樣,高高在神龕之中享受祭品和安詳。這些客家婦女在宗教活動之中的參與性和被包容性可以用來對比大多數廣府地區的宗教活動。
潮惠两裔客家人分布比例与新竹枋寮义民祭祀圈之关系
作者:张正田  期号:第180期 来源:民俗曲艺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潮州裔客家人  惠州裔客家人  嘉应州裔客家人  枋寮义民祭祀圈  客家族群史  历史地理 
描述:调查》(以下简称《1926年汉籍调查》)中,所得台湾客家人的「祖籍府州别」资料,来探讨清代枋寮义民祭祀圈为何仅限於十四大庄的历史现象。亦即,清代枋寮义民祭祀圈为何仅限於竹堑城郊外的十四大庄,跟台湾客家人内部的「祖籍府州别」不同,以致所操主流客语腔调也随之不同有很大关系。清代枋寮义民祭祀圈十四大庄,主要特色是潮州裔客家人(多口操饶平或大埔腔客语)、与惠州裔(多口操海陆腔客语)客家人比例偏高,而嘉应州裔(多口操四县腔客语)比例则偏低;而未纳入枋寮义民祭祀圈之北台湾其他客庄,嘉应州裔客家人比例大多偏高。
北台湾客家墓葬文化初步研究:以桃园县平镇市为例
作者:黄萍瑛  期号:第157期 来源:民俗曲艺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  墓葬文化  祖塔  家族墓园  坟场文化  Hakka  burial  culture  clan  cemetery  burial  ground  culture 
描述:北台湾客家墓葬文化初步研究:以桃园县平镇市为例
梅州佛教香花的结构、文本与变体
作者:王馗  期号:第158期 来源:民俗曲艺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梅州客家  佛教  仪式  香花  结构 
描述:梅州佛教香花的结构、文本与变体
萌生与交叠:台湾「拋采茶」之历史景观、表演套式与源流演化探析
作者:蔡欣欣  期号:第170期 来源:民俗曲艺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采茶戏  歌仔戏  车鼓游艺  古剧  口头传统 
描述:着臺灣「在地」商業市場的需求,遂強化自身的表演技藝,發展演化爲綰結「歌舞踏謠」、「拋擲茶籃」與「即興題詠賦歌」的爨弄形式,儼然具有着王國維的「古劇」特色,在「開喝/唱題/打采」的表演套式中,展現出宛如唐「合生」與宋「唱題目」的口頭傳統,以及百戲雜技的「拋擲手技」,體現了「打采」的庶民風情與「百藝競陳」的戲樂傳統。這種洋溢着娛樂性、歌舞性、技藝性、遊戲性與互動性,由表演者與觀眾共同完成「表演中的創作」的「拋採茶」,在不斷循環往覆的交流與品評中,達到意念的溝通與情感的共振,既能催化「熱鬧歡樂」的現場氛圍,爲藝人提供「贏取彩資」的外快收入,甚至發揮「改運祭煞」的宗教儀式功能,遂成爲臺灣日治時期到六、七○年代,客家採茶戲、歌子戲、客家撮把戲與車鼓遊藝所「交疊」演出的歷史景觀。
战後台湾客家音乐的建制化历程:以《中原(苗友)》月刊(19
作者:许馨文  期号:第171期 来源:民俗曲艺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台湾客家  音乐社会史  建制化  地方报刊  中原苗友 
描述:音與活動多半僅見於地方報刊。有鑑於此,本文鎖定目前所知戰後臺灣第一份以報導客家事務爲宗旨的《苗友》月刊(1962-1964),以及稍後由其改版而成的《中原》月刊(1964-1981)爲分析對象,透過這份刊物所再現的當時景況,探究具客家主體意識的音樂文化在臺灣早期的建制與發展。我分析這段時間裡以客家音樂爲名的各種文化實踐,如何伴隨組織倡議而興起、模式化。我同時探討個人與機構作爲社會能動者,在這段歷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我首先考察1962年第一屆苗栗縣民謠歌唱比賽的興辦背景與其意義,從而指出其作爲臺灣客家音樂建制化發展的一個重要事件,如何造就後續一連串以客家音樂爲名之機構性活動的蓬勃發展-如客家音樂協會的組成、「改進」運動的推行、歌唱比賽與音樂會的風行、客家音樂的赴日巡演、歌謠教育課程的施行,以及客家廣播劇、唱片、電影電視節目的製作。其次,我檢視這些機構性音樂活動的建制邏輯,分析它們如何促成客家音樂的傳播。最後,我探究《中原(苗友)》月刊在臺灣客家音樂建制化歷程中的角色,指出其作爲客家音樂的改進與推廣機構,不只是記錄此時客家音樂活動的報導者與評論者,更是積極參與、形塑客家音樂社會史的中介者。
文字/电子时代的口传技艺:一个苗栗客家山歌婚宴表演场域的观察
作者:吴翠松  期号:第172期 来源:民俗曲艺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媒介文化  口传技艺  客家山歌  表演理论  婚宴场合 
描述:質的婚宴辦桌場合,作爲研究場域,並以單人客家山歌演唱做爲探討的起點。本文研究結果發現,苗栗目前婚宴場合的山歌表演,已產生許多質變,不復見口傳技藝強調的即興、彈性特質。像是表演者爲求方便,以卡拉OK伴唱帶取代傳統現場演奏的二胡,造成整個表演朝向文字/電子文化的「固定化」特色發展,亦使得表演者需配合伴唱帶節奏演唱,改變了原先樂師配合現場演唱即興調整的特色,形成一種反客爲主的狀況;而客家山歌最強調的即興創作特色,已很少出現於婚宴場合,如有,主要是在某些成對字詞的替代與重組;大半表演者藉由可重覆聆聽的錄音機,提昇自己的歌唱技巧,也使得口傳技藝強調的做中學與師徒制的學習方式,有了不同的面貌。表演者與臺下觀眾距離遙遠,不太有互動,整個表演的進行與互動方式,較近似文字/電子文化的劇場互動模式,與傳統口傳技藝表演中,觀眾經常扮演重要組成份子,甚而共同創造和參與演出的情形已有很大的差別。
客家「串调」筝曲之研究
作者:张俪琼  期号:第175期 来源:民俗曲艺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筝乐  汉乐  串调 
描述:長短不一、格式不拘的樂曲,後來被漢劇吸收作為過串演出,由器樂過渡至戲曲音樂,將部分漢樂小曲應用在漢劇的演出程序中,得名串調。過去在漢樂環境裡以眾多樂器合樂演奏的漢樂串調小曲,透過古箏藝人的編寫記譜,許多單曲已獨立而為古箏演奏,形成箏樂化的樂彙表現。以右手「托、抹、勾、撮」,以及左手「吟、猱、滑、按」等技法演繹串調,反映了各種曲趣,展現屬於古箏音樂的清雅韻致,此為串調樂曲的另一種再生,精緻了串調樂曲的內容,擴展了串調樂曲的表演形式。
闽南客家地区的道教仪式:三朝醮个案
作者:林振源  期号:第158期 来源:民俗曲艺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闽南客家地区  道教仪式    台湾北部正一派  道法二门 
描述:闽南客家地区的道教仪式:三朝醮个案
“接珠”念佛风俗之性别文化初探:以闽西宁化石壁陈家村为例
作者:黄萍瑛  期号:第162期 来源:民俗曲艺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接珠  性别文化  佛教  妇女研究  客家 
描述:“接珠”念佛风俗之性别文化初探:以闽西宁化石壁陈家村为例